《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09-15 09:4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新高考新国学
2011-04-28 1231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

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弟子(撰、言)——孔子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 居、 如、 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这里的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何要强调有勇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有何意蕴?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

资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作何讲? ——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

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

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资料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

(二)曾皙述志

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铿尔(拟声词词尾,同),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莫(同)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的情境

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

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

几种分析示例

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

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

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

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欣然笑曰

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老少皆安的境界,终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

【课堂延伸】

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子非鱼

【课后作业】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题目可以是 *** ***

——读《沂水春风》有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c5e87b4b35eefdc8d33377.html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