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

发布时间:2018-03-23 01:02: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
作者:眭蕴倩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的作品一共三篇,分别是《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三篇作品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教材的编排是将《前赤壁赋》安排在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安排至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宋词中。因此,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所作诗文的了解缺乏整体性。而我更喜欢将三篇作品放到一起和学生学习,这样更能从整体上感知苏轼的代表作品。

        要了解一个作家、一篇作品,自然要知人论世,学习苏轼也不例外。要了解这几篇课文,苏轼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被贬黄州这个重要背景是必须要了解的。

        苏轼科举成名后不久,年仅二十六岁即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三年后被调回京城负责编修国史。次年,他的父亲与世长辞。苏轼在老家守孝三年。正是在这三年里,发生了王安石变法。苏轼重返朝廷的时候,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于是他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这一去就是八年,期间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十四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当时,变法派领袖王安石在三年中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后来只好心灰意冷地闲居南京。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则常年闭门著书,不问国事。由于种种原因,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最后已经逐步演变为排斥打击异己分子的残酷政治斗争。于是,苏轼成为了这次政治斗争无辜的牺牲品。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

        而此时的苏轼,神经也是高度紧张的。用苏辙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好在苏轼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作出终审判决,苏轼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食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苏轼首先面对的是物质生活的三大难题:花销问题、住房问题、吃饭问题。这些问题苏轼都潇洒地解决了:没钱,那就粗茶淡饭,自得其乐;没房,那就自己修建,自此雪堂诞生;没粮,那就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美名就此产生。其次,苏轼面对的是精神生活的三大难题:自我价值的实现;黄州湿热,健康存在隐患;少有朋友,缺乏交流。这些问题,苏轼也都潇洒的解决了。他耕种庄稼、走进厨房、广交朋友、慈悲为怀;他撰写著作、勤奋读书、强身健体、反躬自省。黄州的苏轼没有颓废,没有消沉,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轼的潇洒。也正因为如此,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才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因为它代表着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已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4f1d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2.html

《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