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0-07-08 09:23: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容。由于此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点评  执教:新区旺庄实验小学吴毛华点评:  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1: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五、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旗吗?(电脑出示P59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着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着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  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  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  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  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  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  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  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  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  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着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容有所感悟,进而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  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下来,老师说课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  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着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bc61b2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6.html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