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小熊购物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1、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 3×4=12(元) 20-12=8(元) 答:应找回8元。 b. 20-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 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六、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第二课:买文具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 3本作文本一共18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第三课:过河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一、复习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2 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2、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
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 读作:29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一课 看一看(一)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
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
不同的形状 倾听 二、体验感悟

1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学生活动。
注意:按照老师引导有序的观察。如,先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 观察后,再调换其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交流: 总结活动体验 三、探究新知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2、反馈: 2 口算3 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说一说。
4.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第一课 捐书活动 课前谈话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你们愿意帮忙吗?我们数学经常要进行单元考试是不是,这些试卷都我们老师们轮流着自己出,自己印的哦,接下去的这个单元要轮到蓝老师去印试卷,我在想,试卷是每个小朋友都要有一份的,可我不知道我们二年级到底有多少个小朋友,但我知道我们二年级有五个班,你觉得老师大概要印多少份试卷才够呢呢?

一、提供材料 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一堆书)
师:这是什么,(书),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就举行为贫困地区儿童的捐书活动,这是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同学捐的课外书,你知道有多少本吗?(学生说)大家都说不出来吧,老师也估不出来,想知道大概有几本吗?那怎么办?蓝老师有办法啊?我去大队部去找一个人!
2、看看、说说 :找出数学信息
结果啊,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东西,(课件出示)出示统计表:航埠小学四、五、六年级捐书活动情况统计)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3、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又该怎样列式?(同桌互相先说说)反馈:直接说出问题并同时列式,其它小朋友可要注意听了,如果回答对了,请你用掌声鼓励一下好吗? 4、分类引出新问题
师:现在小朋友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列了一些式子,观察这些式子,哪些式子的计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我们还没学过?
师:哦,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说法吗?那这些学过的算式你们都会做了吗?真的?好,那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加法来算一下。算之前,老师要问一下,两个三位数相加,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反馈,拿一个小朋友的展示一下。
好,看来二个三位数相加,小朋友们真得会了,那我们就把它也擦了,剩下的这是三个数……(连加)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老师记性不好,谁还记得这个式子是根据哪个问题列出来的吗? 板书问题:四、五、六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刚才一大堆书我们大家都估不出大概有多少,因为信息不够,现在,老师给了我们这张统计表,我们能不能估一下这三个年级一共大约捐了这么多的书吗? 可能估的结果会有: 100+100+90290 100+100+100300 110+100+90300 120+100+100320 反馈:注意学生的讲法,并提问:根据刚才小朋友们的估算,你觉得哪些结果是少估的,哪些结果是多估的呢?
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正确的结果肯定比290大,比……小,也就是在290320之间。
2、我们刚才估算了它的大概结果,那我们把它结果大概估出来有什么用呢?(有时,不要求准确结果的,我们也可以估一个大概结果就可以了 3、算一算:(学生独立演算)
但是,我们学校最终要把这些书捐到灾区去,那得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可不能是一笔糊涂帐是不是。
师:那你有办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吗?哦,这么多小朋友都会啊,那让我们在草稿本上试着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教师来
回巡视学生的尝试情况,对有特点的进行收集)
如果已经有同学尝试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 3、四人小组交流:
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来看看你组里的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能看懂他的算法吗?


第二课 运白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灵活地选用不同算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练习法 激趣导入
师:五一劳动节到了,淘气和笑笑也去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帮忙收白菜。 (出示主题图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我们从图中都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一:一共收了白菜850棵。

预设二:第一次运走白菜288棵。 预设三:第二次运走白菜256棵。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我们能根据我们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预设一:一共运走多少棵?
预设二:第一车运走之后,还剩多少棵? 预设三:运走两车之后,还剩下多少棵?
(预设一、预设二边回答边解决,预设三边说边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并把算式写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只列式,不解答)(巡视全班,取代表)
板演:式子一:850-256-288 式子二:850-256+288 师:那老师请你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式子一
预设:我是先求第一辆车运走之后剩余的白菜,在减去第二辆车运走的白菜。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式子又是怎么列的呢?(式子二)
预设:我是先求两辆车一共运走的白菜,再把总的棵树减去运走的数量。 探求新知
师:下面我们来估一估,运走了两次之后,农田里还剩下多少棵呢? 预设:还剩300棵。 师:你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不变,256看成260288看成290那么850-260-300=300(棵)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答案呢? 预设:大约还有290棵。 师:你又是怎么估的呢?

预设:850不变,256看成260288看成300那么850-260-300=290(棵)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那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菜园里到底还剩下多少棵白菜呢?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板演)
师:你是如何计算这第一个式子呢?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呢? 预设: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师:那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够向前借一。 :有谁是算第二个算式的呢?是怎么算的呢? 预设:我也是列竖式计算的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师:列递等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么? 预设:等号对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式子,你们有什么发现么? 预设:有两个减号,都是三位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连减。
那老师再考考同学们,这样的式子是按什么顺序做的呢? 预设: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如果有括号呢? 预设:先算括号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两个式子,你们能发现什么异同点么? 预设:一个式子减号变成了加号,还多了一个括号。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连续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啊?你又学会了什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一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单元 乘与除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复习。
1、口算。 7×8 = 9×6 = 6×5 = 8×5 = 4×6 =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 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5个百、13个百是多少?6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 =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60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20棵就是610棵,等于60棵。 4)因为2×3=6,所以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
2×3=6 20×3=60 200×3=600 2个百乘以36个百,是600 2000×3=60002个千乘以36个千,是6000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
思路:提出问题 算法多样化 建立数学模型 摆学具 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 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230×4= 50×8= 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
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
的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
五、数学游戏。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作业设计:书上第3页的第2题。 板书设计: 小数有多少棵 每捆20 3 20+20+20=60(棵) 20×3=60(棵)

第四单元 乘与除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20×4 50×3 60×5 5000×2 200×4 500×3 600×5 500×2 2323 3434 4242 3131 二、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游泳圈12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12×3= 3、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方法一:12×3就是312相加:121212=36(元)
方法二:12×3就是310再加上3210×3=302×3=6306=36 方法三: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球是10×3=30(元),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2×3=6(元),一共要306=36(元)
方法四:可以把12看成4×3,这样12×3可以变成4×9=36(元) 方法五:12×3=6×2×3=6×(2×3=6×6=36(元) 方法六:学具操作 …………
4、扩展:如果一个游泳圈120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20×3= 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120看作12个十,先用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0应给予鼓励。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 5、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5×3= 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151515=45(元) 10×3=30(元),5×3=15(元),1530=45(元) 6、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买了2卷胶卷,每卷18元,每卷36张。 小玲买了3卷胶卷,每卷13元,每卷24张。 1、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同样多)、 36×2=72(张) 24×3=72(张) 2、谁买的胶卷合算?

18×2=36(元) 13×3=39(元)
36小于39 (每卷36张的胶卷合算)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5页的第1题。
思路是:提出问题 →学具操作 →重点讨论两部分积的得出与求和→学具操作中认识进位乘法→再进行口算与学具的对比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2×3 =
方法一 12+12+12=36 方法二 10×3=30 2×3=6 。。。。。。 30+6=36

第四单元 乘与除
第四课时 植树p3637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有36人植树,每组3人。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可以分成多少组?”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4)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1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所以102=12 3)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36根小棒有3捆(每捆10根)和6根,也就是36可以分成3个十和6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3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个十;再分单根的,就是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结果。 ……………… 3、读法。
36除以3等于12,或336等于12
思路:从整十数引入 模型比较异同 讨论先分谁 书写算式表示方法 看算式说模型 二、试一试。
160÷3 40÷2 80÷4 66÷3 46÷2 84÷4 69÷3 48÷2 88÷4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比如60÷366÷3。其中60÷3只要算十位即可,而66÷3,先要算十位“60÷3”再算个位“6÷3 ,最后将两个结果合起来得22 2、有48个球,每盒4个,应该准备多少个盒子才能装完? 48÷4=12(个)
答:应该准备12个盒子才能装完。 三、图文应用题。
1、一副手套7元,一双鞋子84元。
1)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84÷7=1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847=77(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买一双鞋子和5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二:100元可以买几双鞋子和几副手套? 问题三:2双鞋子和3一副手套共多少元?
问题四:150元买一双鞋子后,还可以买几副手套?…………

2、铅笔盒每个5元,彩笔每盒6元,日记本每个4元,圆珠笔每枝2元,三角尺每个3元。王老师带100元钱给同学们买文具。 1)如果只买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枝?
2)如果买10本日记本,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副三角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碰到困难,教师可以参与讨论或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11页的第1题。 板书设计: 植树 二、36人,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36÷3=12(组)





第四单元 乘与除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填空。 80 160 320 ÷ 4= 二、图文应用题。
1、每筐苹果60个,2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如果3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如果6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60÷2=30(袋) 60÷3=20(袋) 60÷6=10(袋)

答:2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30袋。如果3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20袋。如果6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10袋。
2、一种树苗每捆3棵,共36元,另一种树苗每捆4棵,共40元,哪种树苗便宜些?
36÷3=12(元) 40÷4=10(元) 12 > 10 答:右边的树苗便宜些。
3、李老师给售货员100元钱,买3个球,找回了4元,每个足球多少钱? 1004=96(元) 96÷3=32(元) 答:每个足球32元钱。
三、在○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3 24×2 26÷2 26×2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再组织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来填符号,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四、填表。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600 4 3 五、生活实践题。
小丽借了一本故事书,共150页,她3天看了60页,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她能看完吗?如果不能按时看完,请你给她提个建议。 方法一:可以先计算:60÷3 =20(页) 7天可以看: 20×7 =140(页) 140 < 150 ,所以看不完。
方法二:她3天看了60页,照这样的速度,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个星期她能看不完。 六、作业。
作业设计:书上第13页的第8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三
被除数 320 64 96 2800 除数 8 4 2 15 3 25 7 600 4 3





第五单元 周长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认识周长。
1、请同学们用一笔划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请学生汇报:你画了那些漂亮的树叶? 3、你有办法得出那片树叶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请学生单独测量或者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4、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5、定义:周长: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1、讨论:要想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几条边?为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结果。
三、每题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做出判断。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总结:
关于周长这个概念你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试着量一量某个物体的周长。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从实际情境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出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观察公园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求公园的周长? 3、汇报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体验简便方法的好处。 5、计算周长。
二、探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15CM 1、想一想你怎样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2、请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计算方法:

127271515 227152715 3)(2715)×2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 4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三、应用。
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1、数学书。
2、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测量笔记本的周长。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课后记:




六、乘法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问题。
2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16×4= b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探索算法。 1.摆小棒,探索算理。 2.回报摆的结果。 3.试着算一算。 4.讨论计算方法。

a口算:16×4= 先用10×4=40,再用6×4=24,最后用4024=64 b竖式计算: 16×4=64(元) 1 6 × 2 4 6 4 答:需要64元。
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上来的数可以不写。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果我们班同学去游乐场,可以玩什么游戏,需要多少元?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 2、完成试一试。 3、讨论练一练第3题。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8×218 18×3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自编5道题尝试。 板书设计:16×4=64(元 1 6 × 2 4 6 4 课后记:




【课题】乘火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一、结合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2、在看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问题,例如:卧铺车厢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硬座车厢可以坐多少人?

4、列出算式: 72×5= 二、索计算方法。 1、请学生试着算一算。 2、讨论算法。
1)你发现这道题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引出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 3)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口算: 72×5=360 先用70×5=350,再用2×5=10,最后用35010=360 竖式计算: 72×5=360(人) 7 2 × 5 3 6 0 答: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坐360人。
引导学生思考在书市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末尾“0”问题。 4)试一试:7节硬座车厢可以车坐多少人? 118×7=926( 118 × 7 9 2 6 答:
三、用所学解决问题。 1、谁的年龄大?
练习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顺序。 2、讨论第四题:
1)标位置:可以将小朋家到最后一站的铁路长度进行4等分后确定出发2时的大概位置。也可以有其他方法,自要分析的有道理就可以。 2)一共有多少千米?
此题需要3步计算,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120×445×2
其中120×4的计算方法可以请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125×5 324×3 180×2 板书设计:
118×7=926( 118 × 7


【课题】0×5=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算式:05=
讨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得多少? 20×5=
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从算是表示的意义去理解。 3、独立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因数末尾有0 130×5= 此题重点体会末尾0的简算。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练习240×2 320×5 3 因数中间有0 402×3= 4 0 2 × 3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练习204×2 302×5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体会0的运算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带“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设计:练习206×2 402×5 板书设计 402×3= 4 0 2 × 3 课后记:







【课题】买饮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结合图引入新课; 1、观察图,有哪些数学信息? 2、进行估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连乘试题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可以分步计算: 24×3=72(元) 72×2=144(元)
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脱式计算。 24×3×2 =72×2 =144(元) 3、小结:
连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4、完成试一试。
5、估计一下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讨论估计方法:
1)可以根据本班的人数和班级数来估算。 2)可以根据本年级的人数来估计。 三、练习。

1、要求:先估算再计算。
2、第3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寻求适当的办法, 可以先求41×3=123(页),123大于120,所以能打完。 也可以每分打40字,3分就能打120字,所以能打完。 3、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在组织交流各自的想法。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根据0的规律去判断。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一瓶黄豆多少个。 板书设计 24×3×2 =72×2 =144(元)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看日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 猜谜语导入年历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2、感受年月日的形成。
(媒体)出示关于年、月、日形成的知识。
A、有关日的形成。B、 有关月的形成。C、 有关""的形成
研究年历

(媒体)出示2003年的日历,通过观察年历,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 )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C、每个月有多少天?
闰年解说 二月解说
A、解说相关知识
B、记录附页中二月份的天数在课本第70页的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C、观察表格(媒体)出示,进一步发现了什么?
6、(媒体)出示练习
7、学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30天,平年二月29天,闰年二月28天。 8、常识介绍:我们所学习的历法是公历。
二、总结。
1 关于时间单位,你还有哪些问题?
2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详细,得想个办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并有个好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你有办法吗?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天的时间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由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18301900 1933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5全班交流,得出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填一填(课本第73页的填一填)
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 14:00~16:30也就是下午 时。
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 时到下午 分,取信间隔 分。 全天共开放 分。
画一画(课本第74页的画一画)
练一练(课本第74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四、()课本第74页第3题)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他最晚要在下 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 开车前5分停止检票
三、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
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111……1811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四、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c6b04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c.html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