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拒绝》

发布时间:2019-08-26 02:1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牡丹的拒绝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自己去洛阳赏牡丹不见而归的一次经历。行文在对牡丹雍容华贵、娇艳多姿的期待、仰慕和赞誉声中开场,渲染了各地游人蜂拥而至的热潮,并以对历史故事的回顾想象着牡丹花团锦簇、香云缭绕的盛况。接着笔锋急下,讲述自己赏牡丹时遇春寒而满园萧瑟,不无失望和疑虑。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失落惆怅之中,而是另辟蹊径由“拒绝开花的牡丹”联想到牡丹孤傲清高的品性。每次打破常规都孕育新的机遇,在期望落空、伤心失意的另一端,会有惊喜欢悦填满你的希望之帆。作者在故事中给我们的哲理启示,昭示了一种欣赏失落,享受意外的审美理念,使我们有一颗从容、机智和达观地应对生活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

2.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

3.品味本文的三美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深刻内

2. 品味本文的三美

四、教学依据与设想

《牡丹的拒绝》是张抗抗的一篇托物言志类散文,主要内容是借对牡丹个性的描写来揭示现实社会中人对品位的一种漠视与忽略。鉴于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设想上立足于掌握牡丹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现实中所存在的漠视品位现象的一种反思。在文意理解中训练学生鉴赏散文语句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用牡丹的图片、赞颂牡丹的诗、歌曲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研究牡丹和研读文本的兴趣。并采用问题情境发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这一目标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现今教学中,使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帮助学生实现。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吸收了目标激励教学法的目标引导学习和活动驱动型课堂教学法的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等成果,并引入了新的教育理论,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的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3、将任务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学、互学、讨论、实践、运用的机会,可使学和用统一起来,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4、本教材是一篇属于自读性质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是靠学生自己通过深入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然后自学、互学、讨论、实践、运用,在思考、讨论中理解、升华。但是,怎样引导也是一个关键,对此,我的设想如下:

1)、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牡丹的视频片断,让牡丹的美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2)、解题。题目包含两个内容:对象——牡丹,她的行为——拒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牡丹写得活灵活现,可启发学生:文中怎样写牡丹的美?牡丹拒绝什么?为什么拒绝?带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聆听文章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教学环境,把教学内容设置成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意义”的“任务”,以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小组互学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鉴赏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一幅画来引入牡丹的话题(出示幻灯片)

2.引导学生了解历代文人写牡丹的诗文。

牡丹是花中之王,人们用国色天香来赞颂它。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画士笔下绝佳的题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一般人都喜欢牡丹。

3.让同学朗读刘禹锡的《赏牡丹》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这首赏牡丹情感真挚,语言洗练,不愧为传世佳作。开头两句,对比芍药、荷花,衬托出牡丹的品格高尚。采取了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做了铺垫。很自然引出牡丹真国色。紧接下来,开花时节动京城,不说一个字的花美,却让人感受到花的美,一个字,把人们为了赏牡丹而出现的万人空巷的景象描绘出来,这足见牡丹之美妙动人了

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洛阳欣赏牡丹之美吧。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英、德、法、日文介绍到海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等并出版《张抗抗自选集》5卷。早期作品主要以创伤文学为主,但她的诸如《隐形伴侣》、《白罂粟》、《赤彤丹朱》等代表作所表露出来的对纯真的执着、对历史的冷静思考颇为独树一帜和令人称道。她的《情爱画廊》是布老虎丛书之一,其大胆的对于人类的情爱内心世界的描写与对情爱观念的探索令人着迷。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疏通字词:

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欣赏课文的巧妙构思和深刻的意蕴。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优美散文但作者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地赞扬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巧妙构思,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曾特别推荐此文,说“写得真绝”,“题目尤其好”。

 

板书: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 提问:题目好在哪里呢?

2.文章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三部分,请同学们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先朗读第一部分,概括第一部分的大意)

3 提问:人们为什么喜爱牡丹?为何“滔滔黄河般涌进洛阳城看牡丹”?

(美,诗句,传说,洛阳牡丹甲天下……)

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极力渲染牡丹之美,并强调看牡丹一定要到洛阳去看,吊起了读者赏花品艳的胃口。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越强烈,看不到牡丹花开始的感情波动就会越大,感情波动越大,就越能引起人们对下文牡丹拒绝的思索,文章的主题就更容易凸显出来。可以说,此段正是为下文牡丹拒绝以及探究牡丹的个性与品位蓄势。

4.个别朗读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大意

5学生分组讨论:(联系文题)牡丹拒绝了什么?从本部分找牡丹失约、拒绝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牡丹拒绝寒冷,拒绝绽放,拒绝于四方的看花人,拒绝的是人们对它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是人们的崇拜。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拒绝的原因是:

A、时令原因;

B、在于它那历来不趋炎附势,不取媚邀宠的铮铮傲骨与独特的性格。(传说)

师小结:牡丹的拒绝无疑是在人们一颗颗火热的心上泼了一盆凉水。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的牡丹真是徒有虚名,洛阳人说因为天气冷怪不得牡丹。那么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绽放呢?这个疑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下文对牡丹拒绝原因的探究。

6.个别朗读第三部分,概括第三部分大意。

师导入:此部分作者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因。作者并没有直接对牡丹的拒绝进行剖析,而是笔锋一转,开始描写想象中牡丹绽放的情景

7 提问:此部分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抓住了它的什么特征?作者认为牡丹不应该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花开倾其所有,轰轰烈烈,辉煌灿烂;花落义无反顾,惊心动魄,慷慨悲壮;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板书:

富贵(外表美) < 特征> <个性品格>

花开:轰轰烈烈,辉煌灿烂 倾其所有,执着(把美丽洒向人间)

牡丹 花落:整朵坠落 不吝惜生命,悲壮又绚丽

不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自主、倔强、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卓尔不群,不一味迎合世人)保持操守、坚持原则(品位即美之魂)

高贵(精神美)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8 师总结:牡丹以它的生命为代价谱写这一年一度的壮丽篇章。当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之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揭示出牡丹拒绝绽放的原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至此我们似乎领悟了牡丹的高贵品质。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巧妙的构思,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读完全文,不禁对牡丹和具有牡丹一样高贵品质的人肃然起敬!

9.概括本文主旨

10.作者由牡丹的个性品质展开联想,歌颂了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士。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认为哪些人具有牡丹这样的个性品质?

如诸葛亮、钱钟书、秋瑾……

周恩来 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民呕心沥血,献出一切,却从不要求丝毫报答和点滴特权。他生不争权争利,死不争名争位。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播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

 

(五)、艺术特色鉴赏:

 

品味本文的三美

1、叙述之美

1)层次之美,在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后,却又让读者赏花品艳的期待落了空,再利用读者在无言的遗憾中需要心理补偿的阅读期待,展开想象给人安慰和希望,并寄予了对牡丹和如牡丹一样的人的赞美之情,先抑后扬,跌宕有致,虚实相间,三个部分自然推进,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在舒缓的叙述中体现了叙述之美。

2)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写牡丹,使我更像一位游客、看花人。“我”似乎游离到了躯体之外,反观自己、审查自己,“你”的感受、顿悟显得冷静、客观、真切。这一巧妙的视角变换,无疑加强了文章的叙述之美。

2、语言之美

1)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拟、排比、对比、反问、引用等

2)运用传说

3)运用想象极力描绘牡丹花开的盛况。

修辞、诗句、传说、想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牡丹的美、牡丹的神秘、牡丹的个性和牡丹的高贵与品味。

作者是在叙述你的一次被牡丹的经历,客观而真实。

3 意蕴之美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写牡丹,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比如刚才欣赏的刘禹锡的《赏牡丹》,还有课文引用的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中的诗句都赞美了牡丹的奇、美。

师生一起欣赏并演唱《牡丹之歌》(出示幻灯片)

《牡丹之歌》不但写到了牡丹的美丽,还写到了牡丹也曾历尽贫寒。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的意蕴比《牡丹之歌》更深更美。她借赞颂牡丹高贵的品味,来赞颂人的高贵品味,寄托了她追求个性尊严、生命自主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喻理寓言,我们可以从中收获那些做人的道理呢?请同学们模拟牡丹的口吻,以“世人,我要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最初的教学设想,教学氛围很好,学生能投入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在引导学生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度自然,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由最初的牡丹个性的肤浅认识,达到对现实社会中“品位”被或略与漠视的思考,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作文片断训练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由于对学生情况不熟悉,对学生的个人特长不了解,因此回答问题的学生较集中,未能“遍地开花”尽可能多的动员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在文意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参与有点多,最好把时间尽可能多得留给学生,由学生理解文意,理清线索,以此养成学生鉴赏语句的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由于课堂时间较紧,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作文的展示时间不够,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总结未能全面和充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c73aa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94.html

《《牡丹的拒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