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摄影师

发布时间:2018-09-16 17:16: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嘿!达旗这位摄影师,你的作品比世界更好看

用一首歌的时间,把故事看到最后......

 

我的爱好是写作。生活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每次都会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想用一纸一笔记录下周遭世界发生的所有美好,但繁忙琐屑的生活节奏总是不能如人所愿。原本以为世人都是这样,但不曾想达旗居然有这样一位凭着自己的爱有成就的摄影家他叫杨廷华,现任达拉特旗摄影家协会主席,他的作品出版于各种书籍与杂志报刊当中,才华横溢的他让我崇拜不已。

 

初次与杨先生见面时都不知道怎么用词语来形容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还不足以表他的风度,满腹经纶更不能表出他的多才。我心里只能默默的把他的形象定义为高山仰止对象

杨先生人生工作道路自述

作品挂在百姓家

初到照相馆时我18岁,每月工资18元,主要工作是“裁配”,就是把暗室师傅们印放出来的照片,经过反复水洗后,贴在上光板上烘干后裁边,然后对照底片装入各自的相袋中,最后再按相袋上的要求,分送到修整、着色等各个工序。裁配是照相馆学徒的第一步,技术含量低,几天后就能独立完成。但它也是个细心活,例如水洗必须充分干净,否则,当时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有的照片就泛黄了,这便是当初照片中残留的化学药品返潮所至。

上世纪70年代,达旗20多个乡镇只有一家照相馆,下乡照相服务便是照相馆当年的一项主要任务。通常每年集中下乡两次,一次是学生毕业之前,另一次是秋季各个乡镇举办农村物资交流会期间。那个时期,我是照相馆最年轻的小伙子,因此下乡最多,十几年当中,我走遍了全旗的乡镇和大部分村社。下乡途中,交通工具五花八门,搭过拉炭的拖拉机,也坐过农民赶的毛驴车。开头几年是我跟着师傅们走,后来便是我领着人下乡。年轻加上勤快,顾客和同事们对我很信任,1981年上级公司任命我为照相馆的负责人。

在照相馆的十几年中,我究竟为多少人照过多少相,大概谁也说不清楚。一个能说清楚的现象是,当年从达旗的城镇到农村,随便走进每一个家庭,在墙上的相框中大都能看到自己拍过的照片和我在照片上写下的题款。

当年照片上题款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多数属于写实性的,例如,××班毕业留念、××周岁、欢送×××等等;有的也加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色彩,例如,“革命友谊”、“广阔天地练红心”、“永远忠于……”等等;有的题款很有诗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献给未来的回忆”,不知道是谁第一个使用的这个词,我感觉用在照片上相当贴切,我们所拍的大多数照片不都是献给未来的回忆吗?当然用的太滥,则另当别论了。此刻,我忽然想到1987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建军60周年而摄制的12集电视纪录片,片名就叫《让历史告诉未来》。

19847月,我被调到照相馆的上一级单位——达旗饮食服务公司担任公司副经理。从18岁到30岁,我的青春岁月是在照相馆度过的,我的成长之路也是从照相馆起步的。

见缝插针拍照片

198610月,我放弃了当了两年多的公司副经理的职务和提任正经理的允诺,走进了达拉特电视台的大门,当了一名电视记者,一切从头做起。

好在我有照相馆打下的摄影基础,时间不长便能独立完成采访任务。面对电视记者得天独厚的采访条件,我决定每次采访尽可能把照相机带上,一边拍电视新闻,一边见缝插针拍些新闻照片。这样一来,我在当电视记者的10年时间中,除圆满完成本台电视新闻的采编任务外,还在《鄂尔多斯报》和《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0多幅各类摄影作品。其中摄影作品《布赫主席谈农业》发表在1990年自治区《现代农业》杂志第3期封面。《两个老顾问,一对实干家》获1992年鄂尔多斯报摄影大赛二等奖。

我是从摄影起步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努力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摄影的关系,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日常工作中,我的摄影知识为拍摄和指导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制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过来新闻和文学知识的积累又为我的摄影创作活动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涵。

退居二线摄影忙

2006年,我从达拉特电视台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居二线,2008年下半年后不再承担台里的具体工作任务。从此,便开始了我曾经设想过的、当时感觉很奢侈的一个目标——自己开车、想拍什么拍什么的摄影创作活动。

2010年国庆节前夕,儿子为我买回了第一台佳能5D2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的便捷直观令我耳目一新,但也让我这个老摄影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使我不得不从头学习数码摄影知识。

几年中,我背着长枪短炮似的照相机,爬沙涉水,顶风冒雪。在历尽艰辛的跋涉中,在“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定格了一个个难得的瞬间,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有一条微博是这样表述摄影人的:“摄影,拍的是影像,表达的是心境;体验的是过程,陶冶的情操;付出的是辛苦,收获的是快乐。”

2011年年初,我受邀担任了达拉特旗摄影家协会主席,在旗文联的领导和支持下,几年中,全旗已举办各类摄影展览和比赛8次,展出会员作品400多幅,改变了多年来达旗无摄影展览的局面。与此同时,摄协在旗文联主办的《长河》刊物上开辟了摄影园地,发表会员作品150多幅。2011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印的大型摄影画册《鄂尔多斯10年》和同名大型展览中,达旗破天荒地入选了摄影作品9幅(其中本人作品6幅),填补了以往达旗这个人口大旗、文化大旗在全市摄影活动中无作品可选的一个空白。2012年,我和六名影友的作品分别入选了内蒙古第21届摄影艺术展和第九届全国摄影艺术节作品展。今年4月,摄协协办在达拉特电视台开设了《图说达拉特》新栏目,为会员作品增加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

任摄协主席的这几年,也是我摄影创作的高产期。在自治区、市、旗举办的各类摄影大赛中,获了一些奖。其中摄影作品《大漠奔驼》201212月获得了第十届鄂尔多斯文学艺术创作奖,(本届唯一获奖的摄影作品)奖金2万元。当我把这一消息发给儿子时,儿子立即发了一条微博:“热烈祝贺我家老爷子的摄影作品《大漠奔驼》获第十届鄂尔多斯文学艺术创作奖”。此后,我每次获奖后给儿子的短信变成了“你家老爷子又获得了×××奖!”儿子回复的短信是“好!领奖领的停不下了哇?”一位老朋友戏说:“你这家伙,快退休了反倒成了地方名人啦”。

 

是什么诀窍让杨先生能获得如此丰富的不俗成就?答案就在杨先生的书房里。杨先生的书房整齐有序摆放着各种书籍,新闻类、文学社科类、摄影类书籍。在他的话说来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由此可见,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必定会付出比常人更加倍的努力。如果你也想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那么你首先就要读书。

 

在采访结束时,杨先生看老照片说道以前:“我的工作是从摄影起步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摄影的关系,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日常工作中,我的摄影知识为拍摄和指导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制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过来新闻和文学知识的积累又为我的摄影创作活动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涵。”也许,人格魅力就是由此产生的吧。

有人说过,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自由,喜欢自己干的工作是一种幸福。40年前去照相馆当学徒,是为了寻求一份谋生的职业;40年后的今天,仍然奔波在摄影路上,是在享受影像带给的特有的乐趣。

假如时光可以穿越,假如青春能够再来,杨先生说将仍然选择你——摄影!

杨先生很好地将爱好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他的故事值得每个人深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36b1f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4.html

《人物专访摄影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