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善美”的科研人

发布时间:2023-12-29 12:13: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追求真善美的科研人
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里,蒋锡夔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作为国学家、诗人的父亲蒋国榜一直以孔子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教育蒋锡夔,而曾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者的母亲冯乌孝女士则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上海当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特色学校。这些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又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兼有中西方两种教育理念的学校里培养成长起来的蒋锡夔犹如一只雏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展翅翱翔积聚能量。

国外求学 蓄势待发

19439月,蒋锡夔由圣约翰大学附中考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7年夏,蒋锡夔被圣约翰大学授予特等荣誉学士学位,并留校做助教。1948731日,蒋锡夔收到了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大学提供给他奖学金的信函。19489月,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海上航行,蒋锡夔终于抵达美国旧金山,又辗转到达西雅图。

从此,开始了他在华盛顿大学化学系长达4年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蒋锡夔进入了化学系著名的物理有机化学家道本(Hyp J.DaubenJr.)教授的实验室,在道本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当时,蒋锡夔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二环辛四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主要研究这些化合物是否遵循休克尔定律(ckels Rule

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无奈之下,蒋锡夔进入了一家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凯劳格公司,开展三氟氯乙烯合成方法的改进工作。经过多次探索性实验,蒋锡夔等发明了在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添加剂用来代替甲醇作为溶剂的方法。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凯劳格公司立即申请了美国专利。

1953年,蒋锡夔用实验证明了全氟和多氟烯烃与三氧化硫可以发生一种新的反应,从而得到稳定的新型化合物β-磺内酯。这是从反应机理的概念出发 一个反应的典型例子。因此,蒋锡夔成为凯劳格公司的功臣,他再一次获得了美国专利,并于1965年正式获得授权。这一反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成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一反应,后来被由豪本·韦尔Houben Weyl所著的著名权威性有机化学丛书《有机化学方法》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所收录。

自力更生 为国争光

1955年底,蒋锡夔和一批留美留学生一起,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蒋锡夔负责一个氟化学研究小组,主要开展有机氟的研究工作。



氟橡胶,作为两弹一星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它比一般的橡胶材料更耐高温、耐低温,还具有抗化学腐蚀、高绝缘、难燃、耐候性好、低摩擦系数和不粘等优良性能。当时,氟橡胶是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急需的特种材料,是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第一禁运的物品。为了自行研制氟橡胶制品,蒋锡夔临危受命,成为新成立的氟橡胶课题组组长。该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合成出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12二氟乙烯)作为单体,为后面的聚合提供原料来源。由于蒋锡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机反应机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他带领课题组分别确立了两条合成路线,还大胆地提出以其中的某一条路线作为重点加以试验。通过5个月的反复试验,他们合成出了单体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紧接着,聚合反应的试验工作开始了。又经过6个月的艰苦努力,蒋锡夔课题组研制出了一块白色的氟橡胶样品。

接下来,更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试管中的氟橡胶样品转变成真正的军工产品氟橡胶。从19597月起,中国最前沿的科研单位包括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纷纷派遣科研人员与上海有机氟化工厂的生产技术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在上海大搞技术攻关。在蒋锡夔和胡亚东等人的带领下,过短短两个月的奋力拼搏,军工产品氟橡胶1号最终研制成功了。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19637月,蒋锡夔与陈庆云(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氟橡胶课题组的一批科研骨干调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他们相继参与并研制出了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的F46、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的FS40、四氟乙烯与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的F246等。这些新产品都是当时中国发展原子能工业以及研制导弹和火箭等所必需的原料,也是国防科工委相继给上海有机所下达的军工研发任务。在回国后的前10年中,蒋锡夔主要致力于3种氟橡胶的实验室阶段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966年,蒋锡夔获得了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证书。此外,他还致力于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中的耐开裂氟塑料FS-46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9年国防科委颁发的二等奖。

潜心科研 成果辉煌

蒋锡夔始终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要撇开应用的束缚。1978年,在经历了十年后,重返科研岗位的蒋锡夔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主要开展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1981年,蒋锡夔的研究生范伟强在做长链酯水解反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一个不符合有机化学一般规律的实验现象,为此,他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锡夔敏锐地意识到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是一片未知的研究领域,于是他要求范伟强进一步研究美国Emory 大学门格教授F. Menger所提出的一些长链分子在水中有簇集现象的问题。从此,课题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疏水亲脂相互作用造成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蒋锡夔带领课题组的全体科研人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后来成为蒋锡夔等人在2002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要成果之一。

1982年,蒋锡夔等人关于有机氟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此后,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探索,蒋锡夔带领他的课题组在自由基化学和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2002年,在连续空缺4届之后,蒋锡夔课题组关物理有机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当年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几十年来,蒋锡夔一直接受中西方两种思想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他的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蒋锡夔提出了有机整体、动态多因素分析的科学思想。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关键是必须运用全部已知的正确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对某一个问题或事实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而决不能主观地预先指定某一因素为主要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动态的有机总体的概念。他还进一步指出,讨论或论述任何一个概念,包括科学思想方法的概念,首先要有明确而严格的定义,它必须建立在经严格科学证明的正确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

蒋锡夔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对他的研究生说: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某一个新发现,不仅需要寻找更多的旁证去支持它,而且首先需要的是去怀疑它,甚至设计一些实验去考验它、否定它。也就是说,在进行科学的判断或分析时,要从中解放出来,避免把小我牵扯到科学研究和分析中去。这也正是蒋锡夔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此,他强调,作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既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蒋锡夔一贯认为,一个科学家的比他的更重要,他把道德为人之以德为先作为宗旨和言行标准。蒋锡夔所强调的以德为先,不仅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包含着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从不追求发表科研文章的数量,而是强调要保证科研文章的质量,强调科学工作者要为科学事业献身、为祖国荣誉献身。

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蒋锡夔都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准则。他把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11-29,有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df24c2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0.html

《追求“真善美”的科研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