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唐诗10首

发布时间:2012-12-28 16:38: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就已经是六朝故都了。凤凰台是金陵的一处名胜古迹,有着凤凰来游的美丽传说。李白登上凤凰台,面对如烟往事、如画江山,不禁感慨万千。

在诗的首联中,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一句“凤去台空江自流”,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颔联两句承接上联,概括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草埋幽径”,写昔日似锦繁华的吴王宫苑如今湮没在荒草径里;“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荣耀一时的豪门权贵,如今成了散落荒草之孤冢野坟。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六代繁华,早已如云烟消散,看不见了,只有那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接着的颈联两句,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脚下的大江中,白鹭洲横卧江心,使水分流,滚滚向东。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感叹不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暗指朝中奸佞当道。“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君主。“长安”指朝廷,“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忧愁。这样,将登台怀古的感,与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担忧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运用七律的形式吊古伤今,借景抒情,自然浑成。诗从神话传说开始,落笔轻灵,悠然无尽,不禁感慨万端。接着两联,分承首联,一为感慨世事变迁,一为描写眼前景象,联结古今,融会情景。最后以深切的忧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和愤慨,也深情地诉说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回肠荡气,余韵悠然。

2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可以分为三层开头四句描绘边塞景色,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归的情愁。

开头四句使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云、月四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苍凉苦寒的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的景象。万里长风,横玉门关而来,气势雄浑。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云、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图景。

这幅万里边塞图表面上只自然景象,其实是征人东望所见,浸染着边关将士的怀乡之情。将士虽然身在西北边疆,然而,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似乎感觉到长风浩浩,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吹过玉门关,带来了家乡的气息,很容易勾起戍客怀乡的情绪。诗人所营造的这个气势磅礴的所在,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诗人正是借助这样的场景,自然地转入对战争的思索。

中间四句,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叠印出征战的景象,高度概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李白对战争的深沉思索。玉门关以西白登道、青海湾,历来是中原抵御外族入侵的主战场。在那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不知有多少将士血染征袍,战死沙场,永远地失去了归路。即使没有战争,也同样会有不知多少征夫戍客将年轻的生命连同青春的激情耗尽!

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戍客望着边地的景象,因长风吹过玉门关,而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应该也在思念自己,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这样一幅两地相思图,不禁引发人们深深思考:烽烟何时熄灭,战争何时结束?边疆的将士啊,何时才是归期?闺中的思妇啊,何时才能团聚?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明月映照下的孤城下,在云海茫茫的天山上,在长风吹过的雄关外,在亘古荒凉的大漠中,征夫,那个成为不归代号的思乡人,已然成为一尊望乡石像——他们的眼前,是滚滚的狼烟;他们的身后,是遥不可及的故园。

这首诗思索深刻,感情深沉。诗人瞩目于古往今来边疆漫无休止的战争,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人所带来的无限痛苦。但诗人并没有对战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他只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战争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写出了战争给征夫思妇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人们在这沉重的代价面前自己得出对战争的认识。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李白却用如椽巨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这种感情,豪宕中不乏闲雅,浩渺中不乏柔婉,读来既激情满怀,又柔情万种如此写法,恐怕只有胸襟像李白这样既有天风海雨的气势又有真挚浪漫情怀的诗人,才能做得到。本诗意境阔大深远,格调苍凉凝重,感情柔美凄清,一般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3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年因蔑视权贵得罪当权派而被迫离开长安之后,东鲁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称兰陵为“客中”,给人以“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但本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传统写法,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地异乡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也是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的超凡脱俗之处

4

(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hè)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yí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

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王勃,虽然只活了26岁,却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更是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本篇所咏的“凉风”,具有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于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表现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5 yǎo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赏析

寒山又号寒山子,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他主要居在浙东天台山寒岩,所以自号“寒山”。他的诗一般没有题目,随意写在树间石上,很多诗篇轶失了。但即使这样,当时流传于世的寒山诗也超过了六百首,现存三百首,有《寒山子诗集》传世

这首诗主要写他行走在寒岩山路上所见景致和氛围,并由此烘托出一个与世隔绝的山中隐者的形象。首联两句描述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颔联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富于变化。啾啾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颈联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浙,指风吹的形貌;纷纷,写雪飞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出现了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尾联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可以表现出时间之悠长。诗人长置身于深山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表现其超然物外的冷,与前面寂幽深的山路,很自然融合为一体。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非常新奇。作者还注重选择叠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统一起来。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情境,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迭字的妙用,不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6 wǎng川闲居赠裴péi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chán湲(yuán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yú)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就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言律诗。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作者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首联写山中秋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颈联写原野暮色。“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是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渊明是拟人化地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维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墟里上孤烟”,“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静谧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他不仅仿效了陶渊明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渊明自比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他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车而歌。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渊明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矣!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7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yì)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xiāng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

《汉江临泛》,是作者在汉水上泛舟的印象。“临”字是登临的意思。登山望远,称为“临眺”,水上泛舟,称为“临泛”,冲锋上阵,称为“临阵”,都是同样的用法。

首联就用对句概括了汉水的形势。“接”与“通”两个动词用倒装法。本该是“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楚塞”和“荆门”,是同义词,因为楚国古时称荆国。楚国的边塞,荆国的门户,所指的是同一地区。湘潭、湘乡、湘源,合称“三湘”,代表汉代长沙王国的领域。九”字表示多数。“九派”两个字在诗词中往往泛指长江,是长江的代用词这两句诗只是说:汉水流出楚境,注入长江,可以通到许多地方。

中间二联,描写在汉水上泛舟时所见的风景。江水好流到天涯地角之外这是说江水浩渺,一望无尽。山色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是形容晴朗天空下的远山。再看前面江边的城市,好浮在水面上,而江上的波澜,又似乎使遥远的天空也在浮动。

尾联二句,用了一个典故。晋朝的山简做襄阳太守,常常到山水园林中去游玩,醉倒了才回家。王维用这个故事,说襄阳这么好的天气,应当留给山老先生饮酒玩。山翁是比喻自己。这一句的语法是“留与山翁醉”的倒装。

8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qiáng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公元765年,54岁的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诗中描写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诗的前两联描写“旅夜的情景。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的。这一年的正月,杜甫辞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四月,他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这样,杜甫就陷入孤凄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表现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边孤舟一般寂寞。颔联写远景:星光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簸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四句是“书怀”。颈联说,名声,难道应该因为我的文章好而获得吗?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意思很含蓄。杜甫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声名因文章而著,实在不是他的平生心愿他早岁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理想,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到头来却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茫茫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自己就像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这一联借景抒情,以天地间飘飞不定的小小沙鸥作比,与前面所写的空阔江景形成小大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诗的四联间,两两对比衬托:渺小与阔大名人君子与漂泊沙鸥。形象突出,印象深刻。

9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赏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暗含客人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之感。群鸥,常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也过于单调暗寓他在闲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转换人称,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这首诗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10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xuān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淡描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这首诗他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细品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落,明月可爱而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平静的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期人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却能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134fa6dd3383c4bb4cd27f.html

《课外唐诗10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