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发布时间:2016-11-27 16:1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摘要:十九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益发高涨。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从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变成了资输出。清政府因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而大借外债并且变成了列强的投资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的原和廉价的劳动力这就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展开了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他们妄想块块、一片片地占领并吞噬掉中国的领土。当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先进的中国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挺身而出,发起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这场运动虽然只持续了103天,犹如昙花一现,但其具有深远的爱国意义。

关键词:戊戌维新 爱国意义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谈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有三条,第一条便是: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它的爱国意义是什么?首先,它是一场爱国运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那么它的爱国意义何在呢?经过查阅资料和反复思考,我认为它的爱国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

1、 对国家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改变了国家的主流思想

2、 对民众的影响:唤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首先,对国家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家的软实力

硬实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物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虽然这些措施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且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措施如裁兵练兵,编练新军;农兵结合,扩充军事力量;创办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增设边道,加强边防;后海军,巩固海防。这些新措施体现了新的国防思想,对旧的国防思想进行了一次猛烈的冲击。有些思想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文化教育方面: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多改革。各地的政治性的和学术性的学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报纸,介绍西学,议论时政,西方的社会科学名著《天演论》、《原富》、《法意》被译成中文,广为传播;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各地也开设了许多学堂,资本主义的学校开始取代封建主义的学塾和书院;新式的策论曾一度取代传统的八股。维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次变革不仅是清政府教育变革的开始,也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历程。由此开始,清政府迫于形势的需要,逐渐变更原有的不合时宜的教育体制,做出适合时势需要的改革。这次变革是近代中国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声,维新思想家也因此为中国教育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思想方面:

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观念逐步破除,“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与人心”。维新派运用西方进化论的学说,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鞭笞, 可谓端掉人们的旧观念的同时灌输新思想,真正促动中国人改变了观念,换了脑筋。

二、“君权伸授”被剥去光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之说成为定理。维新派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还顺藤摸瓜,抓住了为君主专制辩护的君权神授论。维新派第一次以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对封建君权提出挑战,以“民权”“君权”,极大地否定和冲击了封建君权至上的思想。他们敢于明确指出封建专制是中国积弱的根源,中国若要强盛,就一定要铲这个制度。民权思想是戊戌变法时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之一。

其次,对民众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子,论证了救亡图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影响体现在:

一、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尽管维新派的宣传和认识都存在着许多肤浅之处和缺陷,然而这些不足都没有能减弱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没能削弱人们对其的爱重,因为“正在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那一时代的人们 ,太需要精神上的营养了,他们贪婪地撷取一切有益的思想材料,已经达到饥不择食的程度了”。 维新派的宣传正是满足了民众的这种渴求和愿望, 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生动局面。不过几年功夫,全国的风气大开,讲变法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上至朝廷,下至士人”,“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 的热烈局面。救亡图存、变法维新成为人们崇尚的信条,这个认识的树立成为国民思想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使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法风气仍然长存。

二、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三、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对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具有启蒙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唤起了民众的爱国之情,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尽管梁启超等人因派别的利益曾与孙中山时有姐但是,他们的激进主张与激越宣传无疑对于革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规模空前的思想启蒙更具有无可置疑的进步性,这方面填补了革命派人的薄弱环节,实际上为革命思潮的发展和革命派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由此我们可见,戊戌维新具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促使中国人民开始思想解放。虽然仅走了第一步, 却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步。

综上所述,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体现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改变了国的

主流思想;唤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毛泽东曾说过:“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虽然戊戌维新在和平时代的今天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有这样一群具有批判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维新志士,在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程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也给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高虹:浅谈戊戌变法的历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

2、敖登高娃:《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20日

3、曹文明:《试析戊戌变法的启蒙意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6卷第5

4、郭汉民:《戊戌后维新思潮意义辨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124期

5、李明力:《戊戌维新时期的国防思想及实践》,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2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19b4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c.html

《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