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书评

发布时间:2018-07-02 04:27: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活着只为活着

——评余华《活着》

每个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那一场动荡的人心中都有一段故事,关于国,关于家,关于己。那段时光里的血和泪,化作文字敲打着今天的人心。王小波,路遥,王朔如此,余华亦如此。

比之动辄上百万字的鸿篇巨作,《活着》那薄薄两百页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不过因这本薄书余华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及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活着》一书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被世人奉作经典。

《活着》的男主人公福贵生于民国时期。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对他的惩罚,他在六个至亲一一离去的漫长岁月里煎熬。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他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国共内战时,福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国民党战败后撤退,把他和其他壮丁留在战地。四周都是尸体,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就想着爹娘,孩子和痴情的家珍,想活着见到他们。解放军收编队伍,准许让他回家时,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活着真好。土地改革时,地主龙二被枪毙。要不是福贵年轻时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被枪毙的就该是福贵了。而现在还能和老婆孩子过日子的福贵感觉到,活着真好。

侥幸后的生活并不是平静和幸福,更多的苦难藏在快乐背后接连而来。儿子有庆在跑步比赛中为福贵争了光,不料有庆因积极为县长夫人献血,被狠心的大夫抽光了血而死。福贵和妻子家珍悲痛欲绝。之后唯一的喜事是聋哑的女儿凤霞找到了肯娶她的丈夫二喜,二喜虽然有残疾,但却勤劳孝顺珍爱妻子。短暂的幸福又在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时戛然而止。就像福贵自己说的:“他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凤霞死后,家珍也熬不住,在福贵身边离世了。像是被诅咒一般,二喜干活时意外身亡。孙子苦根成了福贵唯一的亲人,可是五岁时苦根吃豆子活活把自己撑死了。至此,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离去了。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背景下,福贵历经苦难坎坷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苦痛。然后,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合上书心里总有些沉重,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近乎巧合的事,每次浅薄的喜悦背后都会跟随着更大的不幸,他将读者心中潜意识的美好向往无情地打碎。他的文字没有激烈的情感起伏,也没有大片的渲染。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幻想中剥离出来,平静缓慢地叙述了一个故事。可能正因余华的这种笔调,在《活着》面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的思想内容、表述方式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着》有了不同的解读,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除了活着以外,人活着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如果活着仅为享受生活,为了欢愉、金钱或名利,那么当得到或突然失去这些时,有的人会怀疑生命,失去活着的目标和动力。又或者活着是为了承受苦难,那么苦难不止又或苦难戛然而止时,有的人便也失去了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

活着,说起来很容易,这个世界上的呼吸着的人不都是活着的吗?简简单单两个字似柴米油盐般自然而习以为常,丝毫没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感。那为什么要活着呢?是因那左胸口“砰砰”的跳动,还是为享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情感的甜蜜,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呢?活着,只不过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每天晚上闭上眼睛而已。但是又有多少人倦了,腻了,怕了这无止尽的重复,主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休止符。选择死亡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只不过是卸下责任抛下世界而已。但是活着却要用尽所有气力,耗光生命的热情、希望。

如此超越喜悲,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也许人始终无法给活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只是存在着而已。只是在这无穷的宇宙里做为一个渺小的生命出现过一段时间而已。就如《活着》告诉我们的: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既然活了,那就活着,像福贵那样,尽管会有些苍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503df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8.html

《《活着》书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