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3-12-03 12:4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述:

    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

1. 生活习性   

(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河蟹饱食后,除本身消耗外,多余的营养便贮藏在肝脏中,形成蟹黄。河蟹的忍饥能力也很强,健康的蟹1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不进食也不会死亡,这为商品蟹的长途运销提供了条件。

    (3)  争食和好斗:河蟹具有抢食和好斗的天性。平时会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河蟹分布密度较大、饵料不足时也会相互残杀。因而无论是天然捕捞蟹或人工养殖的蟹,常会发现附肢残缺现象。在河蟹交配季节,数只雄蟹为争夺一只雌蟹常凶猛格斗,经久不息,直至最强的雄蟹获得雌蟹为止。在食物十分缺乏时,久饥的抱卵蟹常取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掌握河蟹争食和好斗的习性对于搞好河蟹的养殖十分重要。在养殖条件下,为避免和减少河蟹争食,投饵一定要多点投放、均匀投喂,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确保吃好、吃饱,促进均衡生长。

(4)自切和再生: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将残肢从基部截断.现象叫做“自切”。“自切”是河蟹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是河蟹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而数天后.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并迂回弯曲,重新长出附肢来。这种现象称之为“再生”。河蟹的“自切’ 再生”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功能,是河蟹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我们日常看到的一些河蟹左右螫足一大一小,或一、二只步足特别细小,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

2.生殖习性

    (1)性腺发育:河蟹是一种咸水里生,淡水中长的洄游性水生动物。亲蟹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卵经孵化发育成大眼幼体(俗称蟹苗),经河口进入淡水,在江河湖泊草荡等水域里觅食、生长、发育。当性成熟时,便会千里迢迢由各类淡水水域爬向河口,进入大海,进行繁殖,这就是河蟹的生殖洄游。由大眼幼体蜕变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l6个月左右,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增长十分显著,但尚未到性成熟阶段,渔民称这种蟹为“黄蟹”,而把“黄蟹”蜕壳后性开始成熟的河蟹称为“绿蟹”。自寒露至立冬,河蟹开始生殖洄游,这一阶段性腺发育迅速。立冬以后,性腺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河蟹经交配,不久,雌蟹即可产卵。但是,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卵巢就会逐渐退化。

    (2)交配:每年l2月到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在水温5℃以上,凡达性成熟的雌、雄蟹一同放入海水池中,即可看到发情交配。河蟹还有多次重复交配的习性。甚至怀卵蟹也不例外。水中盐度只要有17左右时,性成熟的亲蟹就能频繁交配,说明河蟹交配对盐度的要求并不苛刻。

    (3)产卵:交配后,一般在水温912℃,约经716小时产出卵。卵粘附在腹肢内肢的刚毛上。卵群就像许多长串的葡萄。腹部携有卵群的雌蟹,称为怀卵蟹或抱籽蟹。河蟹在淡水中虽能交配,但不能产卵,故海水盐度是雌蟹产卵受精的一个必需外界环境条件。海水盐度在833,雌蟹均能顺利产卵,盐度低于6,则怀卵率降低。体重l00200克的雌蟹,怀卵量5万~90余万粒,也有超过百万粒的。河蟹第二次怀卵,卵量普遍少于第一次,只数万至十几万粒,第三次怀卵时,只数千到数万粒。

  3 幼体变态

    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整个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三个阶段。蚤状幼体为5期,即经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1)蚤状幼体:刚从卵孵出的幼体,外形略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五期:第1期蚤状幼体全长l5毫米左右;第ll期幼体全长18毫米左右;第lIl期幼体全长24毫米左右;第lV期幼体全长34毫米左右;第V期蚤状幼体全长41毫米左右。河蟹在蚤状幼体阶段时,个体生长发育较快,通常35天就可蜕皮变态一次,而每次完成蜕皮的时间十分短暂,大约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2)大眼幼体:第V期蚤状幼体蜕皮后即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是因一对复眼着生在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眼窗外而得名,幼体体长42毫米左右。大眼幼体具有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对淡水水流敏感,已能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幼体善泳能爬。游泳时,步足屈起.腹部伸直,4对游泳肢迅速划动,尾肢刚毛快速颤动,行动十分敏捷。爬行时,腹部卷曲在头胸部下面.用5对胸足攀爬和行走。幼体杂食性.凶猛,在游泳的行进中和静止时,能用大螯捕捉食物。天然水域中捞起来的大眼幼体每500克约7万只,幼体大小整齐,抓起一把撒于桌上,幼体迅速向四方爬行,表示体质良好。

    (3)幼蟹:大眼幼体一次蜕皮变为第一期幼蟹。幼蟹体呈椭圆形,背甲长29毫米,宽26毫米左右。5对胸足已具备成蟹时的形态。幼蟹用步足爬行和游泳,开始打洞穴居。

    第一期幼蟹经5天左右开始第一次蜕壳,此后,每隔5天左右蜕壳一次,个体不断增长,体形渐近方形,宽略大于长,额缘逐渐演变出四个额齿而长成大蟹外形。

  5.蜕壳与生长

  蜕壳不仅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一个必要步骤。故在河蟹的生命史上,蜕壳;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河蟹蜕壳一次,体形有明显的增长,例如,一只体长25厘米,体宽28厘米的小蟹,蜕壳后,体长增大到34厘米,体宽增大到35厘米;一只体长52厘米,体宽56厘米的大蟹,蜕壳后,体长增大到62厘米,体宽增大到65厘米,长与宽增加近1厘米。河蟹就是这样蜕一次长一次的,直至变为“绿蟹”,蜕壳才终止。据报道河蟹最大个体重350克。甚至有达500克以上。“绿蟹”在完成繁殖子代的历史使命后,身体趋向衰老,之后即死亡,据此通常认为河蟹的生命不过23年。

三、蟹种养殖的几个概念

1、蟹苗

  学名大眼幼体,系指Ⅴ期蚤状幼体经变态后能在淡水中生存、营游泳生活、离水后可爬行的幼体。大眼幼体一般为14万只~16万只/kg

2 仔蟹

  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饲养,蜕壳35次,规格达1万只~2万只/kg的幼体。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在生产上也称豆蟹。

3 仔蟹培育

  指大眼幼体在仔蟹或蟹种培育池内经2030天的饲养,蜕壳35次,规格达1万只~2万只/kg的幼体的过程。

4 蟹种(幼蟹)

  指蟹苗(或仔蟹)继续培育,生长至当年冬季或第二年春季,规格在510g/只,100300/kg,未有性早熟现象的幼体,生产上又称扣蟹。

5 蟹种培育

  指仔蟹在蟹种培育池内经58个月,规格在510g/只,100300/kg的幼体的培育过程。

6、性早熟蟹

  性早熟蟹指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性腺提前一年发育成熟,并进行生殖洄游的蟹种。在外形上,性早熟雌蟹的腹脐长圆并覆盖腹甲,周围密生刚毛;性早熟雄蟹的腹脐凸出腹甲,交接器硬化。

四、池塘条件

(一)环境位置

1、交通便利,环境幽静,周围无污染源,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2、水质条件

(1)温度

 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30℃。水温大于30℃,生长发育受抑制;水温低于l0℃,很少进食,5℃时基本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春季水温回升至8℃以上,开始少量进食,其后随水温升高,摄食量增加。因此,盛夏时,应加注新水调节水温;冬季应加大水体保温;春季水温低时,要灌以浅水来提温。

 (2)溶氧

最适量溶氧为5 mgl以上。蟹池中溶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①气压低时,水中溶氧减少。②气温升高,河蟹新陈代谢增强,水体中溶氧要减少。③白天由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水中溶氧升高;夜晚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种动物呼吸耗氧,溶氧减少。一般溶氧在日出之前最低,下午24时最高。水体中溶氧少时,可采取如下措施增氧:①清除池中过多的淤泥。   ②控制施肥。③调整放养量。④扩大蟹池受风面积,经常加注新水。⑤每2m2放置l枚气石送气。这里特别提一下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增氧,保持较高溶氧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指采用铺设在池塘底部的充气管对池塘充气增氧,以满足池塘水体的溶解氧需求。通过罗茨鼓风机,经充气管将空气输入池塘水体,气泡破裂,将氧气弥散入水中,达到增氧的效果。其优点一是溶氧均匀,增氧效率高;二是有效地改善了池塘底部环境,加快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三是对底层生活的河蟹等甲壳动物生长特别有利。河蟹养殖池塘增氧设施的配备功率为01千瓦/亩以上。

 (3)pH值适宜pH79,最适pH7585

(4)营养盐类

   一般通过施有机肥等来补充水体中的营养盐类,要特别强调的是,水体中的钙盐对河蟹蜕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造蟹池

  一龄蟹种的蟹池以四角为弧形的东西向长方形为佳。这样的蟹池向阳面大,对河蟹的活动、栖息和觅食均有利。面积宜小不宜大,一般以052亩为宜。池水深0612m。一龄蟹种喜欢在浅水和水草丛中生活,水过深对生长不利。向阳面为浅水区,一般水深l020cm,适当种栽些水草,供河蟹蜕壳用。为防止暴雨造成内涝,在蟹池的最高水位线上应加上05m的堤埂。池背阳一面的池坡度为l2l3,池底应有一定的坡度。

立表如下:

水质理化指标:

 

池塘条件

五、放养前准备

1、池塘清整

  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杂物和淤泥,填补漏洞和裂缝,修整池埂及进排水口。池塘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 m,深1.5 m,水深0.60.8 m。池塘中间平台水深0.20.3m

2、防逃设施构建

在池塘四周用聚乙烯网片(4/cm2)围起,网底部埋入土内10 cm,网高1.01.1 m。聚乙烯网片内侧(相隔12 m)用铝皮或塑料薄膜作防逃墙,高0.50.6 m,底部埋入土中0.1 m,并稍向池子内侧倾斜,要求内侧光滑,无支撑物,拐角处呈圆弧形。

3、池塘清塘

蟹苗下塘前1015 d用药物清塘,以杀灭清除池内野杂鱼、病原菌和敌害生物,为蟹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

生石灰干法清塘的用量为每亩75100 kg;带水清塘时,水深1 m的用量为150200 kg;以上两种方法,经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蟹苗。

漂白粉,当其有效氯含量在30% 时,干法清塘的用量为每亩10 kg, 带水清塘时则为2030 kg。漂粉精的用量减半。经5天左右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蟹苗。

  4、注水

  清塘后,向蟹种培育池注水0.3 m0.4 m,注水时用60目网片包扎进水口,网片长2~3米,以防止外界敌害生物进入。

5、施肥培水

  在蟹苗下塘前710 d用牛粪或猪粪等有机肥料(每亩150300 kg),或用无机肥料(尿素每亩2.53.0 kg,磷肥每亩5 kg)肥水,或用肥水宝在放养前12d,每亩250500克撒于经消毒的池塘中,培育蟹苗下塘的饵料生物。

6 栽植水生植物

在蟹池中种植的水草种类很多,生产上常见的有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浮萍、苦草等,其中以水花生、伊乐藻为主。

(1)种植伊乐藻

3月份,将伊乐藻种苗切段,长约20 cm左右,栽种时将伊乐藻茎插入泥中5 cm左右,15 cm留于泥面之上,每平方米水面载4(每束1015)

蟹苗放养前池内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达1/22/3

(2)种植苦草

一、种植时间:播种期一般在410—15日,水温回升至15℃以上进行。

二、播种量:用种量一般3-4/亩。播种前,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得超过20厘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天。

三、种植方法:

1、浸种催芽、多晒太阳。播种时,应先用池塘清水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揉,揉出果荚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粘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砂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剩下的果荚内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洒入池中,少部分未变种芽的草种子在水体中也会陆续出芽。

2、控制水深,促进分蘖。在水温18—22℃,苦草种子经4—5天开始发芽,至15天时出苗率超过98%,刚出芽的幼苗即生长大量须根,吸收土壤中养分;至30天左右时,幼草全长5—7cm,叶宽0.8—1.0厘米,叶片肥厚,呈翠绿色

(3) 种植轮叶黑藻

特点:耐高温

①枝尖插植繁殖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芽苞的种植

  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轮叶黑藻芽苞的播种期,应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每亩用种500100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沙撒播。当水温升至15℃时,510天开始发芽,出苗率可达95%。

注意事项:①芽苞的选择:芽苞长11.2厘米,直径0.40.5厘米,每50035004000粒,芽苞粒硬饱满,呈葱绿色。②播种前应用聚乙烯网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③每亩放蟹量应在1000只以下。

(4) 种植水蕹菜   重视经济水生植物的种植可种植水蕹菜。水蕹菜四月中、下旬在陆上种子田内散播,浇2次粪清水,待苗长至l0—l5厘米时连根拔起,在池边贴水面种一圈(插入泥中),株距10厘米。四周深沟上则种植“水面庄稼”,即无土栽培水蕹菜。具体方法是:先将稻草和塑料带编成糙绳,在蟹沟水面上每隔10厘米间距夹草绳,两端用竹竿固定,使草绳平直地浮于水面。然后将水蕹菜秧苗以I0厘米间距夹在草绳内。夹苗后,在蟹沟处施放粪肥,每亩l00200公斤。水蕹菜吸收水中养分,在水面生长。一般1周后发棵,1个月后构成水面覆盖物。

目前河蟹生态环境调节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河蟹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长期面临低氧胁迫,免疫性能下降,死亡严重。池塘水草茂盛,上部溶氧过饱和,但由于温跃层存在,造成底部严重缺氧。

    (2)高温季节河蟹“粗养”模式下,可能更降低了河蟹耐低氧能力和免疫性能。

    2  解决办法:

    (1)坚持种植水草,保持水草一定的覆盖面(50-70),可有效去除氨氮,增加水中溶氧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三大类群中遴选8种代表性的水草:茭草Zizania caducif]ora、苦草7allisneria spiral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水花生A1 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浮莲Pistia stra tiotes、浮萍Lemnapaucicostata、聚草Myriophyllum spicatum

    实验表明,6月一8月,平均水温28C--30℃期间,栽植密度相同的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不同。

    NH3—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水花生>聚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

97·51967796158692731  6923    65386500

    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伊乐藻>水花生>茭草>苦草>浮萍>轮叶黑藻>水浮莲>聚草。

539340773820  3419  3336  2726    26322103

    NO2-N的最大去除率为:

聚草>伊乐藻>苦草>水花生>轮叶黑藻>茭草。

9863  9830  98089759  9614  954989118240

六、 蟹苗选择与放养

6.1蟹苗选购技术

    蟹苗俗称“大眼幼体”,是第五期蚤状幼体经过脱皮变成大眼幼体的。它有一对复眼附着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眼窝处故而得名。大眼幼体是培育蟹种和养殖成蟹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Il期至V期幼蟹的成活率,因此要重视蟹苗的选购工作。

 一、了解蟹苗培育过程

 养殖户在选购蟹苗前,首先要了解蟹苗场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亲蟹规格、饲料使用、培育周期等等。用于繁殖蟹苗的亲蟹,最好来源于天然湖泊大水体中,且雌、雄蟹应来自不同的水域,避免近亲交配。亲蟹规格:雌蟹每只应不小于125克,雄蟹每只不小于150克。

 使用丰年虫(卤虫)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好,而用淡水蚤、蛋黄等代用饵料培育的蟹苗质量较差。此外,蟹苗培育周期一般在19天~21天,出苗时水温在21℃左右。

 二、做好蟹苗质量鉴别工作

 1.优质蟹苗体色呈淡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镜检体表无聚缩虫或丝状细菌等异物。劣质蟹苗,体色光泽暗淡,有深有浅,呈乳白色、桔红色,镜检蟹苗带菌、带虫。

2.优质蟹苗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有趋光性,摄食凶猛,溯水性强。手感蟹苗爬动有力,用嘴吹之反应敏捷。用手抓起少量蟹苗,甩干水分轻握成团,松手后会立即散开。劣质蟹苗,空胃无食,游动能力差,易在水体底层活动,手抓蟹苗易成团,不易散开。

 3.蟹苗规格:正常蟹苗出池规格以每千克l2万~l4万只为宜,最多不超过l7万只。达到此规格的蟹苗,假苗较少,变成幼蟹较为顺利。如蟹苗数量过多,说明蟹苗日龄短,甲壳软,经不起操作和运输。如蟹苗数量过少,该蟹苗规格大,临近脱壳期,运输途中会脱壳死亡。

 4.育苗水体盐度、温度:蟹苗出池时,要求水体盐度不高于4,淡化时间不少于7日龄,出苗时水温在21℃左右,育苗池水温与养殖池水温差在2℃以内,最多不超过4℃。

三、注意事项

 1.蟹苗出池前一天,最好用药物消毒一次,以杀灭一些有害生物,减少养殖期间病害的发生,同时也能淘汰部分体质较差的蟹苗。

 2.蟹苗捕捞时,应停气、停饵,采用灯光诱捕,蟹苗杂质少,活力强。装箱前要把水分沥干,入箱时要撒放均匀,防止蟹苗相互挤团而引起死亡。

 3.早苗宜选择白天运输,晚苗宜在夜间运输。运输途中要防晒、防风。机动车运输,开车时关好门窗,停车时打开门窗通风,车内禁止吸烟,途中每2小时喷水l次,增加蟹苗箱的湿度。4.蟹苗经长途运输后已基本脱水,如直接放入水中,蟹苗鳃部易产生气泡而影响成活率。所以蟹苗入池前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首先打开蟹箱,对蟹苗洒水5分钟,把蟹苗箱和蟹苗全部浸泡在池水中,然后离水放在岸边,l5分钟后再重复一次,最后让蟹苗缓慢人池放养

6.2     蟹苗放养

1 放养密度

  每亩可放养蟹苗0.51kg

2 放养方法

蟹苗下塘时温差应控制在5℃以内,放苗时先将蟹苗箱在池水中浸二、三次,经过10 min15 min 时间,使蟹苗适应池内水温后,再把苗箱沉入水中让蟹苗自由游出。

6.3 日常管理

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蛙、水老鼠、蛇等)进入池内,须及时予以杀灭。

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情况,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情况(蜕壳次数),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情况,勤作记录。

池内要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2/3,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七、仔蟹阶段的饲养管理

7.1 分期注水,控制水位

蟹苗刚下塘时,将水深保持在3040 cm,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1015 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6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造成死苗。

7.2 饵料投喂

7.2.1 饵料投喂

蟹苗下塘后至蜕皮变态为Ⅰ期仔蟹期间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不足时可增加投喂豆浆、鱼糜、熟蛋黄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多次投喂,做到量少次多。Ⅰ-Ⅴ期仔蟹期间以投喂人工饵料或配合饲料为主, Ⅰ-Ⅲ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80%50% , Ⅲ-Ⅴ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0%10%。上午投日投喂量的1 /3,傍晚投日投喂量的2 /3

7.2.2 饵料种类

仔蟹饵料种类为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人工饵料(小麦、菜饼、豆饼、南瓜等)和配合饲料。

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相共存,形成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台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 2. 3高温阶段必须控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高温阶段(7月一9月上旬,气温30℃以上),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引起性早熟。因此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9月中旬后水温下降,此时可投入工饵科,以促进蟹种生长(如个体规格过小,购需增投动物性饵料;如个体规格已超过10克,则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为此,这里特别提一下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一、何谓河蟹性早熟?所谓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在盐度变化的刺激下,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

二、引起河蟹性早熟的因素有哪些?

1、营养过剩。

    饵料太精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在肝脏内,从而转移到性腺,刺激性腺发育。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过多地投喂高蛋白饵料是河蟹产生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原因

    2、有效积温过高

    在大部分生物性腺发育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有效积温高,其性腺发育就快,河蟹在人工控温条件下,其性腺发育也是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而加快。由于幼蟹生长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肝脏养分储存过多时,就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发育,形成性早熟。

  三、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措施是什么?

1、合理投饵

  蟹种培育应采取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的方法,6月底以前水温较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在50%以上,日投饲量应控制在体重的50%左右,7月到9月上旬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要适量,能保证其生长即可,9月中旬以后,增加投饵量和投饵次数,适当提高动物性饵料的比例,确保有足够的能量积累,安全越冬。

2、减少积温

  减少积温主要通过增加蟹池水深,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池塘水温经常在30℃左右,可以通过增加遮荫物,减少因阳光直射作用而产生的积温效应,主要方法:种植水稻,移种植水花生、苦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使覆盖率达50%一-60%。这样可以降低蟹种塘有效积温,营造一个适宜蟹种养殖的池塘条件。

    3、水质保持清新   

  水草可为幼蟹提供充足的植物性饵料。水草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河蟹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有机物质,能保持水质清新,并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及底泥中的肥度,炎热的夏天能降温,减少对蟹种刺激,降低性早熟的比例,对于池水过肥、老化、恶化的蟹池、必须更换池水,一般一周换新水一次,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15公斤/亩.次,使蟹池水体保持清澈,透明度在30cm以上。

    4、养殖密度合理

  适当加大放养密度来控制幼蟹的生长速度,一般蟹苗每亩放养07-1公斤,蟹苗最好采用以5--6月份的土池苗或天然苗,对土池苗进苗前必须了解其繁殖用亲蟹的规格质量,避免购进那些小亲蟹或小老蟹繁殖的蟹苗。

八、 蟹种阶段的饲养管理

8.1 饵料投喂方法

培育蟹种时饵料投喂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控制阶段(78),主要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第二阶段是促长阶段(911),主要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水质、前一天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饵时应将饵料均匀撒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带。

8.2 投饵原则

饵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以投喂后2 h内吃完为宜。投喂的麦粒、玉米等须加水浸泡胀足后使用。人工饵料于傍晚投在浅滩处,开始投饵时,饵料一半投在水中,一半撒在沿水岸上,以后逐步向岸上转移,使蟹种养成在岸上摄食的习惯。

8.3 日常管理

8.3.1 水质管理

蟹种池水体的透明度以5080 cm为宜。当透明度低于40 cm时,置换1/31/2的底层水,然后注入新水。换水时蟹塘水温变化应掌控在3℃以内。

8.3.2 定期使用生石灰

每月定期使用生石灰一次,化浆去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25 g,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7.58.5。如果池水的pH 值超过8.5,应控制生石灰的使用。

8.3.3  定期使用生物制剂

为改善池塘环境,定期使用有益生物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

8.3.4 水草移植

一般在饲养中后期,由于蟹种的摄食,水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此时应适当增补水草,使池中水草的覆盖率维持在60%左右。

8.3.5 防逃

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破损,一经发现立即修补。经常注意天气预报,防台、防汛季节应对防逃设施进行加固,台风、暴雨之后要彻底检查。随时注意进、排水口是否用网布包扎好,防止河蟹逃逸。

8.3.6 防敌害

清塘是防敌害的主要手段。但清塘后可能还会有青蛙、水蛇及凶猛鱼类等敌害生物,故早晚仍需检查,一经发现要立即清除。

8.3.7 日常管理主要工作

在日常管理上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防逃设施,遇有大风、大雨时,应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随时修理,保持设备完好。四勤:即勤除杂草、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四定:即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防:即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

九、 蟹种起捕

  1、堆草捕捉:进入ll月份后河蟹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将池塘四周的水草割除,然后分散堆放到池塘中间,在蟹种出售前一天开始排水,池塘水排完后,蟹种基本都集中在堆放的草堆中,翻开草堆即可捕出蟹种,捕完后再注入新水,.采用这种方式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80%左右。

    2、落缸捕捉:在蟹塘的四周挖若干个坑,在坑内放置一个塑料桶,沿着坑横截面的两边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设置阻拦设施。通过大幅度降低水位,排完水后马上进水,此时河蟹受水流的刺激开始往池塘四周爬行,遇到阻拦设施后改变方向,改向塑料桶爬行,最后纷纷跌入桶中,随即用网具抄捕。采用这种方式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15%左右。

3、挖穴捕捉:采用前两种方法捕捉蟹种之后,还会有小部分的蟹种隐蔽在洞穴中,此时可以使用铁锹等工具挖出蟹种。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蟹种容易损伤,捕出的蟹种占总回捕量的5%左右。

4、流水捕捉法

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将池水放去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予以捕捉。10月份之后集中捕捞蟹种可按此方法进行。

5、地龙网捕捞法

直接在蟹种池中安置数个地龙网,每天清晨和傍晚各收取一次蟹种

十、蟹种质量

10.1 蟹种父母本来源

蟹种父母本来源为长江水系。非近亲交配苗种。

10.2 蟹种外观

蟹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康、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爬行活跃,行动敏捷,身上无附着物。

10.3 蟹种规格

蟹种无性早熟。规格60120/公斤为优质,120200/公斤为中等,200/公斤以上为劣质。

十一、常见河蟹疾病防治

颤抖病

1、病原:小核糖核酸病毒。

    症状:病蟹的步足颤抖、抽搐、痉挛,环起不能伸展。反应迟钝、上岸、停食。解剖病蟹可发现肝胰腺呈褐色或灰白色,严重者肝脏糜烂、坏死、鳃溃疡缺损,有的鳃丝发黑或灰色。

     预防及治疗方法: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注重提高养殖环境质量。病蟹用外消和内服方法综合治疗,外消药用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药,内服蟹抖灵等,7天为一疗程;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池水成弱碱性。

治疗:  ①用稳态二氧化氯,每亩.米用A25克,B25克,混合稀释后均匀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药 

③或用克毒威,每亩.米每次200克,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若病情严重,隔天再泼洒~次。

2、黑鳃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病,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预防及治疗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池塘有5-10cm的软泥,过多淤泥应予清除;(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ppm,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3)、治疗可用生石灰连续全池泼洒2次,每次用量为20ppm(4)可将病蟹置于2-3ppm恩诺沙星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10-20分钟。

3、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点,白点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渐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袭成洞,导致河蟹死亡。该病因河蟹步足尖端损伤被多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溃疡病蟹还可能被其它细菌或真菌感染。

  预防及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发现预兆时用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3)、发病池用2ppm漂白粉全池泼洒,(4)、重病蟹要立即除掉,深埋,防止疾病蔓延。

4、烂肢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或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是由于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预防及治疗方法:避免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

5、水肿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河蟹腹部受伤后细菌感染造成。

预防及治疗方法:

(1)、在养殖过程中,特别在河蟹蜕壳时尽量避免惊扰,以免受伤;

(2)、经常添加新水,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3)按饲料量1-2g/kg添加恩诺沙星口服,连喂3-5天为1疗程。

6、纤毛虫病

    病原:常见的有累枝虫、钟虫、聚缩虫、杯体虫等固着类纤毛虫。

    症状:病蟹的腹面出现水锈状物,整个蟹呈灰黄色或土灰色,严重时体表长满稼色或黄褐色绒毛,被寄生的河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对低氧敏感,不能及时蜕壳,直至死亡。

    治疗:①用硫酸锌,每亩/150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

②或用虾蟹安康I号每亩/25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

③或用虾蟹灭虫净,每亩/150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隔l0天再用一次。

④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每亩/450克,稀释后全池泼洒。

7、蜕壳不遂病 

    症状及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蟹阶段,但个体较大的成蟹以及干旱或离水的蟹也易患此病。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会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

预防与治疗方法:1、定期泼洒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和1—2毫克/升的过磷酸钙,生石灰要兑水溶化后再泼洒。2、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的二分之一以上)3、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便于河蟹攀缘和蜕壳时隐蔽;4、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可增强河蟹活力。5、投饵区和蜕壳区要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饲料,以保持蜕壳区的安静。6、发现软壳蟹,捡起放在水桶中暂养l—2h,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放入原池。

十二、 常见敌害的防治

1水蜈蚣:水蜈蚣主要危害土池育苗的河蟹蚤状幼体。平均每尾水蜈蚣每天可吃掉71V期的蚤状幼体或5只大眼幼体。彻底清塘,以消灭水蜈蚣;利用水蜈蚣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并用捞海捕捉杀灭。    

2蛙害:蛙是蟹的大敌,1只重40g的青蛙,一夜可捕食重1g左右的幼蟹4—7只。为防青蛙入池,进水时要严格过滤,清池后用鱼网或竹帘将池塘拦起来;利用青蛙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杀灭。

3老鼠、鸟类等对蜕壳前后的河蟹有较大的危害。在防逃墙外侧,定期放磷化锌等灭鼠药灭鼠;用草人吓唬攻击;或将软壳蟹移至隐蔽处,以免侵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ebd0d9172ded630b1cb65a.html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