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 翻译

发布时间:2014-08-27 14:1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之北。北山愚公,年九十,

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谓“阴…的人 将要,快要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山而居。山北 ,出入之

面对着 苦于 取消句子独立性 阻塞 曲折,绕远 表判断语气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曰:“吾与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家人 谋划,商量 你们 竭尽,用尽 铲平 指险峻的大山

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可以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太行、王屋?且置土石?”

纷纷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土山 如…何:把…怎么样 哪里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儿子和孙子 三个人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

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遗男,,往助之。寒暑易节焉。河曲智笑而止之曰:

复姓 寡妇 遗孤,孤儿 换牙 蹦蹦跳跳 季节变换 同返,返回 老头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回

家一次。河曲智叟讥笑着劝阻愚公说:

矣,汝之不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太,过分 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加强反问语气 长叹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铲除不了,又能把泥

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

“汝心之,固不可,曾不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固执,顽固 指思想的改变 像,比得过 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

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增加(高度) 愁,担心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加

高度,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朔东,

持,拿 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放置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

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高大的山

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了。

通假字

始一焉:通“返”,返回 汝之不: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以应:通“无”,没有

一词多义

置土石(哪里)有子存(呢)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

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河曲智叟笑止之曰(表修饰)

聚室谋曰/何苦不平(表承接)

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不已(他,指愚公)

吾与汝力平险(竭尽,用尽)众妙备(全,都)

河阳/以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一毛/操蛇神(助词,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这样)跳往助/笑而止曰(代词,代指愚公)

于帝(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惩山北/出入迂也/汝心/不惠/虽我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着)吾与汝毕力平(形容词用做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和箩筐)

古今异义

七百里:方圆(古)矩形(今)

不能损魁父之丘: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古)曾经(今)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古)常用来表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今)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

置谓语,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前提)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被动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于)雍南

段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

高大,移山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

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总结: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

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怕吃苦、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

课文理解

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年且九十”(说明年老)“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说明人之少)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相同:愚公年纪大,力气弱。

不同:态度。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出发点。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称呼。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语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

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一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夸张的修辞极力贬低愚公。

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

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文章最后说神搬走两座山,这样写是否影响愚公的形象?

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是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

天帝,天帝才派力神的儿子下凡,背走两座大山。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

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从全文看,愚公移山困难有①山高而且大,人手少;②运土石的工具简陋;

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④愚公年老体衰。⑤智叟的阻止

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应怎样认识?

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率子孙移山,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有远大的抱负(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他移山的目的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世子孙。

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体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的事业。他对

移山的坚定信念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懂得人

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

一定有完成的希望。晋人张湛从哲学的角度对本文作了解释:“世咸知积小可以高大,而不

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

无大而不亏矣,”他认为大和小,多和少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

作者怎样刻画愚公之“愚”的: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

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接着写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路程如此遥远,往返一趟需时两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的“愚”。到智叟前来

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高大起

,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愚公真是“大智若愚”啊!这种由表及里地塑造

愚公形象的方法类似于散文的‘欲扬先抑”。

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

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

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

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

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

‘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人物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

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

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中,他站得高,看得远,

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

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72ea8e360cba1aa811da5a.html

《《愚公移山》 - 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