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2-04-11 14:39: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章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2.1.1年龄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

以年龄划分人口的时候,大致上有三个模型,一种是成长型。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种类型的的社会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非洲大部分国家,印度,东南亚国家,南美洲国家都是这种类型。第二种是稳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大抵相当。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中等偏上。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口的数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第三种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于或等于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这种类型的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和减少。

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除美国外都逐渐向老龄化的社会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口出生率的减少,导致老龄化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这已经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等等。

2.2.2性别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性别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根据生物学的原理,人类生育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的机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各占50%。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也确实是如此。但是在少数国家,由于传统社会观念以及某些特殊原因会导致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失调。过去认为中国的男性已经多出女性数千万人,然而第六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体比例并不失调。

2.3中国的人口结构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5.0‰),并在2002年快速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3.0‰),之后继续下降,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13.0‰中国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可知:10-14岁(1994年~1998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7%(人口出生率低于14.0‰),约在1994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5-9岁(1999年~2003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5.5%(人口出生率低于11.0‰),约在1999年便快速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1.0‰);中国进入超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可知:

  ①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总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2.4二居室住房彻底固化了低生育社会

  城市化二居室为主的城市住房体系,使中国彻底进入低生育率

  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过半,并且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市民已经成为中国的主体。

  由于房价高企、民怨载道,迫使政府和市场建设了以二居室为主(占70%以上)的城市住房体系;二居室的市民家庭大多只能选择生育一胎小孩,如果生二胎,只能是同性别才能住下(夫妻一室、小孩一室)。

  当然,也有人能够将二居室换成三居室,但在生活和扶养小孩等方面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能够有个二居室住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三居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梦想!

  根据现有中国城市住房情况,如果二居室(占70%以上)家庭均生一胎,三居室(占30%以下)家庭均生二胎,全国家庭平均不到1.3胎(70%*1+30%*2=1.3),是超低生育率!这还未算全国8%-12%的不孕不育家庭!!如果再考虑全国有5%-8%的人死亡(在成人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进入了极其严重的少子化阶段(泥潭)!

解决中国人口少子化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鼓励生育和建设以三居室为主的住房体系。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均衡与家庭幸福委员会”,为实现人口的代际均衡(总和生育率的合理值为2.2胎-2.5胎),应该鼓励生育,以期达到“普通家庭二胎、主流家庭三胎、少数多胎和一胎”。

外媒聚焦

  针对中国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美国媒体聚焦“老龄化问题”印度报纸找到“赶超中国”突破口面对中国人口外媒“口”味不一

  "全国总人口13.39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7%;与10年前相比,中国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其中包含的上述一组数据受到了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国和地区媒体的"青睐"。

  美国媒体"深表担心"地说,"中国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印度媒体的反应中则透着几分"窃喜",将人口"更年轻"看做是印度"赶超中国"的突破口;俄罗斯媒体则羡慕中国的"人口红利"……

美媒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步入了老年国家之列。70多年过去了,老龄化问题依然让美国付出着"高昂的代价",耗费着美国的大量财力。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因遭受金融危机冲击而陷入财政困顿的奥巴马政府绞尽了脑汁。或许正是这样的"痛楚",使得美国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国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时,将视线聚焦在中国要警惕老龄化上。

  "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的同时,老龄化的速度也飞快。"《美国之音》的一篇报道如此解读中国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文章援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中国人口老龄化给劳动人口带来了压力。

  《华尔街日报》在题为《中国人口迅速老龄》的报道中表达出了中国有可能重蹈美国覆辙的担心:中国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

  "目前中国14岁以下的人口只有16.6%,而10年前,这一数字是23%。老龄化的问题使得中国未来工人的储备显出不足态势。"《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文中还引述了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的观点,称中国目前人口增长并不均衡,越来越低的人口增长率会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劳动力总量受到影响。

  同样的担忧也出现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中。在一篇题为《人口报告:中国会在变富前变老》的文章中,作者用有些诙谐的笔调评论道:"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儿童的数量在急剧减少,但领退休金的人却在急剧增加。"

  文章还担心中国未来的男性找不到对象,因为中国的性别比例出现变化,男性比例偏高。不过,"这对女孩子是个好消息"。

欧媒

  欧洲是世界上城镇化比较早的地方。城镇化在推动欧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欧洲一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英国首都伦敦在"工业革命"时期曾是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但空气也遭受严重污染,如今仍笑纳着"雾都之美名"。

  前车之鉴让欧洲媒体几乎一致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中国人口普查报告中"近一半的城镇人口"上。在英国《卫报》看来,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处于即将成为城镇化国家的边缘。文章引用了两组反差鲜明的数据:30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20%;而现在,这个数字竟然已经翻了一番还多,达到49.7%。

  英国广播电台(BBC)驻京记者白迈克分析说,中国的人口数据并不让他感到惊讶,因为这样的趋势早就出现了。

  "但这确实反应了中国政府未来要面临的一些挑战。"白迈克说,现在外出务工的中国农民是十年前的2倍,这些农民从乡村来到了经济更发达的城镇去找工作,但在他们的"新家"里,他们能享受很少的服务,比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都会受到限制。

  路透社文章的标题与上述两家媒体的论点不谋而合:《中国2010年人口达13亿,一半在城镇》。文中称,欧洲城镇化的教训需要中国吸取,但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要防止城市的盲目扩张和蔓延,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软硬件建设都要跟上。

俄媒

  在俄罗斯去年进行的人口普查中,有一项结果和中国的调查结果形成了强烈对比:俄罗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从13个减少至12个,而中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大城市数量在20年内将会超过8个。

  对此,俄罗斯人口问题专家米哈伊尔·杰利亚金称,中国城镇化的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将城市化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优先项目。

  《俄罗斯报》则将原因归结于中国人口的增长,称这是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强力,并让中国经济发展拥有了原动力。对于出生率仍在下滑的俄罗斯来说,"我们不仅没有'人口红利',地广人稀也让俄罗斯人缺乏竞争意识。"文章忧心忡忡地说,"缺人气"会阻碍俄罗斯实现"强国梦"的进程。

印媒

  印度何时能超越中国是印度媒体近些年来关注度日渐升温的话题,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自然又让印度媒体“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

  “与10年前相比,虽然目前中国上大学的学生数已经翻番,但随着人口增速的降低,中国正在‘老化’。”在《印度斯坦时报》看来,因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该报刊发的文章在对中印人口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到2020年,当印度能够给国际劳动市场贡献1.36亿劳动力的时候,中国只能有2300万的劳动力。那时候,印度的平均劳动力年龄是29岁,而中国是37岁。

  对于印度媒体的乐观心态,英国《金融时报》泼了一盆冷水。该报在题为《印度要超过中国了?没那么快》的报道中称,虽然2030年印度可能超过中国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印度能不能把人口的增加平稳过渡为经济的稳健发展还有存疑,“印度的受教育人口比例依然不高,而这方面中国却做得更好”。

日媒

  与有过“严重老龄化”切肤之痛的美国一样,日本一些媒体也热衷于评析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男性人口比例趋高的问题也受到日本媒体的热捧,并且使出了惯用的“借题发挥”的招数。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称,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导致这个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在中国的农村,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想要男孩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盛行。专事报道中国新闻的日本《新秦新闻网》说,男女比例不平衡或许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隐患。[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e4ad1d10a6f524ccbf8511.html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