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9010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星星变奏曲》教案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三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的快节奏生活,具备较好的学习习惯,心理也较成熟了。特别是要面临中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在初一初二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在语文学习上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外,更注重他们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本课将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把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更好的理解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能够说出其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掌握“颤”“烁”“朦胧”“覆”“疲倦”“静谧”等词语,能够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说清字义。 3、理解诗歌,能够说出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熟练品味诗歌语言,能够说出本诗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试着用符合本诗歌的特点的语气、语调、停顿、来朗读诗歌。 2、经历对诗内物象的分析对比的过程,能够说出文中的物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了解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能说出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4、掌握诗歌的写作方法,能够仿照诗歌结构,写出一段诗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能够用符合诗文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诵读全诗。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阿炳曾说过:“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无语的泪花把光明寻求。”而朦胧诗人江河在他的《星星变奏曲》里,也展现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能通过名人名言对星星带来的光明产生渴望之情。
二、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样设计意图是: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
三、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427179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27.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