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2 18:47: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山大地震》:一部成功的主流影片
中国式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几天便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由此引发了关于“灾难与煽情”、“电影与商业”、“电影艺术与观众感受”的一些争论。
《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是灾难,内核是亲情。《唐山大地震》没有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样成为《2012》、《阿凡达》式的特效大片。作为故事的背景,只用了4分钟去展现“23秒”大地震的场面,但也够触目惊心了;它用大部分时间讲述的是余震,一个地震劫后余生支离破碎的家庭,横跨32年抚平伤痕的心路历程,这却是一种更令人心灵震颤表达。
《唐山大地震》的价值体现在对这场民族大灾难的背景下,人的情感的尽情抒发、人性的细腻剖析。影片中女主人公的生死抉择、母女结怨;32年后母女重逢,怨恨释怀,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遇到大灾大难,而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却总是能在灾难的废墟上涅槃后挺立。人性是永恒的主题,凡是揭示人性的作品,必定能打动人心,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背景是大灾难,也是因为揭示人性,打动人心,因而获得商业的成功;《唐山大地震》沿用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传统,顾及了多数国人“爱听故事”的习惯,因此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必囿于“学院派”关于所谓“电影还是电视剧”的争论,这些并不重要;也不必受一些所谓“影评人”关于亲情属于封建伦理范畴的“高论”影响,这些也无须争论。电影院中大多数观众落泪,表明《唐山大地震》贴近世俗生活的亲情故事,已经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情共鸣,这就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了。[点评]这类体现了民族意志、社会取向、人性价值的作品,都可以归入主流的范畴。《唐山大地震》这样一部唤起民族回忆、呼唤人性复归的影片,就是一部成功的主流影片。
三聚氰胺卸妆,激素登场?
家住武汉三镇的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身体出现早熟特征,乳房开始发育。愤怒的家长不约而同地把祸首指向厂家。(87日《华西都市报》)
除了武汉三镇的三名女婴,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也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所涉品牌奶粉。常理而言,尽管这些都属偶发病例,难有十足的说服力,但对于每个婴儿来说,此事关乎健康权益,不容忽视与怠慢。遗憾的是,当三名女婴的家长向工商局投诉,工商局让他们找质检所,质检所则表示不接受个人申请,无奈只好找到医院,医院称没有检测能力。
这就是乳业安全检测的现状。这就是食品卫生部门为人命关天的质量安全例行作为的现状。阴魂不散的三聚氰胺,疑云密布的激素事件,某些大牌乳制品的法律义务与社会良心如同一匹驰骋在荒野上的狼。
[点评]当制度只具有观赏意义、当权力遇事则退避三舍,市场上就不会有公平正义,当然也不会有人相信善恶有报,有的就只是谎言也算成功、激素也当食品贩卖的丛林法则。真相只会迟到,当然不会不到——然而,被发现和尚未被发现的性早熟的孩子,他们不是小猫小狗,他们有权利要求有人尽早对那罐奶粉负责。
规范升学加分先应清理地方权限
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此前列入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7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文本中,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增加了“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国家出台升学加分政策,原本是出于照顾弱势群体与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者子女,以及便于高校选拔特长生创造条件的良好初衷,但是升学加分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屡屡出现偏差。近年来,部分地方部分考生加分事件引发舆论强烈质疑即是明证。尤其是部分地方部分官员利用权力在子女升学加分上弄虚作假,更是严重影响政府官员形象,损害政府部门与加分政策公信力。在这种情形下,确有尽快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的必要。
当前在升学加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一是升学加分规定过多过滥。据介绍,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但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却有近两百种加分规定,设置的各种加分规定包罗
万象,一些与素质教育并无直接关联的项目也被列入加分范围;二是许多升学加分规定缺乏明确的量化与考核标准,导致各种在升学加分上钻政策空子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在升学加分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对于权力的有效制约,导致部分官员利用权力与关系弄虚作假,为子女升学谋取不正当利益,破坏公平竞争,损害其他考生权益。
[点评]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首先要改变当前加分政策过多过滥现象,削减升学加分规定,减少奖励性加分规定,并适度降低加分分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取消地方设置升学加分规定的权力,各地统一执行国家升学加分政策。其次,应当增强升学加分规定的量化与考核标准,并设置相关工作委员会统一核查考生加分,避免各种钻加分政策空子现象出现。
北大清华争“状元”不如争学术
19日,清华大学对外称,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总数连续四年位列全国榜首。18日,北大对外宣布称,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720日《新京报》)
北大清华可谓人才济济,如今却连一个最简单的“状元”数据也互相“打架”,着实令人诧异。虽然目前两校都未公布录取状元的具体数量,但到底谁是“老大”?即使公布出来,相信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去逐省调查,公众依然会一头雾水。
事实上,公众也不想知道谁是“录取状元数”的老大。在争状元上,北大第一还是清华第一,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年来,北大、清华早就成了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术殿堂,状元纷纷报考这两所学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笔者认为,倘若“状元”们纷纷弃两校而去,那才是北大、清华最应该挠头的事情。这两天,有媒体称13亿中国人竟然选不出一支能打入世界杯的足球队。同样,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学子,却如果打造不出世界一流的高校,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很长面子的事。因为北大清华的面子,到底应该体现在何处?还原到本质上来,当然还是学术。
[点评]当下,没有人知道北大清华在争状元上谁是老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公众更关心两校在学术上谁是老大。这种关心,倒不是人为的庸俗的给两校分高下,而是希望北大、清华能在学术上展开竞争,希望能够通过学术竞争,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多出成果,促使中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
“章鱼哥”给我们上了一堂营销课
章鱼保罗,它生于英国,在德国长大,保罗在南非世界杯上已经成功预测了德国胜澳大利亚、加纳,输给塞尔维亚的小组赛赛果。它预测的欧洲杯的赛事,命中率也有8成。出道两年的章鱼保罗在2008洲杯和2010世界杯两届大赛中,预测14次猜对13次、成功率飙升至92%,堪称不折不扣的章鱼帝
央视名嘴刘建宏表示,“章鱼哥”保罗背后有一支参谋团队,以支撑“章鱼哥”在预测世界杯比赛时作出准确判断,这其实是德国奥伯豪森水族馆的“公关营销”。
章鱼准确地预测显然不可能,而参谋团队根据数据分析、情报分析,基本上能对一场比赛的走势作出判断。参谋团队只不过是通过控制“章鱼哥”的饲料,利用“章鱼哥”的饮食习惯,将自己预判的结果,通过“章鱼哥”的行动来展现给全世界,也通过章鱼吸引了眼球。
显然,这只不过是奥伯豪森水族馆的一个营销创意,而且,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前,有多少人知道有这家水族馆?如今,随着保罗家喻户晓,这家水族馆官方网站点击率暴增,欲前往该水族馆参观的游客也大幅增加,而大约90%的游客都会问“保罗在哪里?”
[点评]与其说是章鱼的预测匪夷所思,不如说这样的营销策划出奇制胜。不要说‚章鱼哥‛忽悠了我们,这实在是一堂让人大开眼界的营销课。现在,我们动辄或大做广告,或浩浩荡荡到各地推销,投入颇巨,效果却欠佳,显然,我们的营销已然落入了窠臼。也因此,但愿人家的别出心裁——一个水族馆,让世界杯这个全球性的节日成为免费宣传自己的平台——能给我们一点新的启迪。


“保卫粤语”是场虚构的战斗
日常语言的工具属性,强于其文化属性。现代大都市,应该有坚持本土语言和习俗的自信,也必须有宽容和接纳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胸怀
日前,广州市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某一频道,在特定时段改用普通话播新闻。一则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却引来媒体、市民强烈反应,甚至有“粤语沦陷”、“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之说。
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方言,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按我国语言规划理论奠基人周有光先生的说法,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语文现代化”,普及现代共同语。而“保卫”方言,是维持地域文化生态和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背后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既求共性、也存个性,两个目标相得益彰。
中国历来就是官话与方言并行不悖。前者提供规范,后者提供语料,向来都能互补与融合。从现实状况看,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只强调在国家机关、教育、出版等领域提倡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唯普通话独尊”。
[点评]国家宏观政策和法规层面,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如果硬生生将普通话与方言的有机联系割裂,难免得出‚推广普通话就要‘保卫’方言‛的结论。如果把语言问题放入城市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察,或许可以看得更为客观、清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99eb024b35eefdc8d3336a.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