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06 16:1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批评家的文化缺失作者:朱大可来源:《商周刊》2014年第23编者按朱大可认为文化批评的使命是对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行理性解读,揭示背后的真实语义。批评家必须确立理性公正的精神,他们需要的不是投枪匕首,而是银针手术刀。当今中国的文化批评发育不良,甚至已经开始早衰,与大众文化市场的畸形繁荣,形成了某种讽刺性的对比。20世纪晚期,在美国硅谷的引领下,西方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器物/实体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向符号/数码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科技魔法,它溶解了实体经济的古老基石。与此同时,中国也在21世纪完成向消费社会的初级转型,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开始涌现。销量巨大的消费读物《文化苦旅》,以文化口红的名义,推开了通往市场的简陋门扇。都市小资、文艺小清新、文化驴友、白领粉丝、中产阶层少妇、浑身贴满国学标签的儒商等等,这些刻奇群体,都汇入了大众符号消费的行列,构成这个时代最诡异的市场画面。所有这些演变都在敦促知识分子转型,把视野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最早发生的突变,是哈佛大学在80年代开设麦当娜的研究课程,它引起全球知识界的哗然。10年以后,中国高校也出现了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课程。知识分子表隋清高的脸庞,缓慢地转向了艺人、电视主持人和类型小说家。文化批评的使命,是对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行理性解读,揭示隐藏其背后的真实语义。但大多数文化批评,更倾向于坚持社会批判精神,它根植于法兰克福学派,后者以反抗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精神著称。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波德里亚等人的努力,文化批评又延伸为对后工业社会的质疑。它站立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对岸,坚守疏隔、静观和解构的立场。就其本质而言,文化批评跟靠点赞谋生的媒体完全不同,它是大众文化的严厉对手。在狂欢的娱乐派对上,批评家就是那个郁郁寡欢的落单之客。不妨观看一下中国文化批评的历史路线图。在20世纪的尽头,出现了文化批评的模糊身影。它试图响应正在崛起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第一本具有文化批评特征的图书,是张小波出版的《十作家批判书》(1999),鉴于作者大多是文学批评家,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浓烈的文学批评色彩。而这正是文化批评家的初级来源。该书的个别作者,此后转向文化批评领域,成为中国第一代文化批评论者。2005年是中国娱乐元年,它对于中国大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这年份贡献了两个重要的大众文化偶像李宇春和芙蓉姐姐,她们两人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电视和互联网),跃人消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者的视野,宣告以娱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诞生。而就在同一年,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文化批评崛起的学院标记。这两个事件犹如两个界桩,划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分野。文化批评家开始应运滋生,成员数额在不断递增。以方法论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使用文学传统方式的文学帮、使用时评方式的时评帮、使用后现代理论的学院、以及混合以上三种手法的杂学帮等等。大众文化及文化批评的兴起,对作协、文联和高校中文系构成严重挑战,逼迫其改弦易辙。为了顺应潮流,文学研讨组织者开始将大众文化纳入会议主题,而一些中文系也开始着手修改教学体系,开设大众文化研究课程。尽管它至今尚未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却已是中文、哲学、艺术和文化产业等系科的学术方向之一。但这场2.0版的学界自我更新,似乎并未带来真的福音。文化批评的最大敌人,是批评家陷阱,它编撰了一个激烈冲突的权力戏剧,并制造出一系列角色幻觉:第一,这种微观权力可以无限放大,令你成为至高无上的审判者;第二,你是刀锋犀利、浑身杀气的刀客,而不是做理性分析的阐释者;第三,你需要越过文本,直接针对文本的制造者,揭发他的道德瑕疵,并使用激烈的攻击性语词,由此获得批评力度与深度;第四,这场戏剧的结局,是你在想象中判决对手死刑,而这场审判经过媒体放大,将形成公共性的话语狂欢。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大多数批评家,都曾掉入过这样的角色陷阱。就其本性而言,文化批评具有难以避免的语言暴力(无论轻度还是重度),绝大多数被批评的个体或机构,都会成为批评家的终身敌人。在写过批评谢晋和余秋雨的文字之后,我成了这些人及其粉丝的敌人,而在批评世博中国馆建筑之后,我成了本城某机构的公敌。但也有完全相反的情形,15年前,我曾在某研讨会上批评麦家的小说《解密》写得不够好,但麦家没有对我的苛责记恨,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理解,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罕见的例证,它取决于被批评者的雅量,也取决于批评者的善意动机。批评家和作者之间,因心灵默契而达成了内在的和解。为了逃离批评家陷阱,批评家有必要必须制订个人写作游戏规则,确立作为核心的理陛和公正的精神,消除内在的仇恨和外在的戾气,而批评对象应限定于文本而非人物身上,并掌握更严密的逻辑推导法、更丰富的分析工具和更娴熟的言说技巧。在理性的公共平台上,批评家需要的不是投枪匕首,而是银针手术刀。这是批评家自我探查的底线。失言和失度在所难免,但只要保持良好的自我矫正能力,就能最终摆脱这种陷阱,令文化批评成为看守人类普遍价值的正面力量。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中国文化批评在总体上是不够理想的:它在方法论上没有找到自己的独立路径,也未能跟娱乐界形成互相叫板和切磋的对话格局,互联网上的群众批评家起云涌,构成大众批评的喧嚣潮流。而在这样的口水批评中,职业批评家的声音日益微弱。他们最终沉没在骂客哄客的洪流之中,变得杳无踪影。批评家的策略,是放大音量,用更具杀气的姿态卷入战团,以期让世界能听见其高声放出的狠话,而最后的结局只有一种,那就是更深地掉进批评家陷阱,再次失去被众生仰望的机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导致这种格局的另一原因,就是学院派文化研究跟现实严重脱节,而实战派的方法和理论亦严重落伍。批评的基本要素,比如立场的理性与公正、文本分析的深度、语词表述的精准度等等,这些年来未能获得普遍发育,反而变得更加缺失和笨拙起来。此外,80后一代拒绝成为职业批评者,以致无法形成良性的行业人才输血机制。这与其说是一种多重的挫败,不如说是一种基因性病兆。文化批评发育不良,甚至已经开始早衰,而跟大众文化市场的畸形繁荣,形成某种具有讽刺性的对比。这是文化批评的反常暮色,但中国却仍在耐心地期待它的曙光。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因其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9a5c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1.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