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发布时间:2014-04-29 21:10: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宋词三百首有感》

学院:商学院

班级:广告一班

姓名:黄小凤

学号:1215050118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编者:上疆村民,注者:谷学彝,责任编辑:罗华彤,出版发行:中华书局。20061月北京第1版。

宋词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编者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谋,字古微,好沤尹,又号彊村、上彊村民,浙江归安人,其选录标准,以混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晕芳气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搜集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上彊村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南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夫浑成为遽诣极也,能循涂守辙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之外,益神明变化于词外求之,则夫体格、神致间尤有无形之沂合,自然之妙造,即更进于浑成,要亦未为止境

《宋词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三百首》旨在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作者的三百首宋词精选作品,注释力求简明,疏通词义;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力求译者文化优美畅达,尽量体现原词的艺术风味;品析则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阐释词作的意象、情蕴和表现技法,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流派,醇雅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姜夔、吴文英、张炎、周密、王圻孙等;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文天祥等;花间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温庭筠、晏殊、晏几道;西昆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钱惟演、杨亿、刘筠、学习李商隐;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但宋词主要还是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婉约派词的特点是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词于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涌现了不少有名的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

柳永(约987-1060)初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省)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元”。政治上不得志,虽奔走干谒已见于词篇,仍未得进用,遂流连于歌楼妓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词学史上柳永有两大贡献:其一是推广慢词长调,用来铺写城市风光、承平气象,或抒发离情别绪,题材广阔,音律谐婉,时出隽语,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二是孤僻蹊径,旧调翻新;俗语入词,俗事入词;“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但他的某些媚俗之作低级无聊,招来非议。

柳永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其词《蝶恋花》是千古名唱。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成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描绘了热恋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然衣带渐宽、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比喻在创业和治学的过程中,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好多诗歌都流传至今像《水调歌头》、《水龙吟》、《念奴娇》、《青玉案》、《定风波》、《江城子》等。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079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词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省)人。宋代杰出女词人。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过人的才华,使她前期词清新婉约,语新意隽,多为情歌或写景。她因北宋党争而丧父,晚年颠沛流离,故后期词多怀乡念旧,孤苦凄凉,每有故国之思。在艺术上讲求格律,巧于构思,语言精巧,善用白描,形象生动,比喻新颖,独出心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宋词三百首》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从宋朝初期一直到末期,收入了各词人在此期间所作词三百首。按词人的出生年月的先后,并把词人所作有名的诗词编排在一起。从诗词的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到词发展、兴盛、衰落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看到各位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感情、风格、变化,通过词也反应了整个宋朝历史的变化。

书在每位词人的开头都对他们做了一下简介。把每位词人的诗词

串起来就是整个诗歌的发展过程。宋词大多的感情是伤景、怀春、别离愁绪、思乡、妇思君或君思妇、思念故国、壮志难酬、精忠报国、感时易逝、当然还有赞美良辰美景、景色优美、等等。

我觉得整本书在编排上来说还算不错,让人一目了然,很清新、明朗。并且,对各位词人也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他们的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映像,对他们的风格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旁边的备注也很好,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词人大致写了一些什么,也比较容易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注解很详细,很准确,并且,有些字还标注了拼音。我觉得书在其内容上若是能够在每一首词的前面说明该词是在词人何时何地身处何处境下写的,在每首词的后面简单的表明一下词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会更好,更容易让读者读懂。

书在版面设计上还不错,封面运用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且简约大方,旁边配了一首周邦彦的词《满庭芳》,以从右到左竖排的排版模式是古代书写的方式很有古韵古香。也就直接的突出了宋词的文化底蕴为整本书添加了不少色彩,看起来就很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涵养。书的内容编排看起来也是舒适大方,很多留白的空地方还方便做笔记。书的装订和质量都不错。

从该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的优美,中国文字的力量。在今能翻译成好几百字的文章在当时就只有那么几十个字。这充分说明了古代文学的伟大,也是为什么《宋词三百首》一版再版的印刷的原因,现在好多小学生也在读唐诗宋词,身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国学。唐诗宋词是最易懂得国学,所以我们不能不懂。之前在很多国家掀起了一股汉语狂热,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这充分说明了,汉语在当今的社会潮流中正在发挥着它的优势。而比汉语更有韵味的国学文化,也应有其发展空间,这就离不开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学开阔更广的一片天,为掀起全国的国学热而奋斗。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不学国学,人们宁愿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学习英语和一些小语种也不学国学。这是我国国学的一道危机,如今国学面临的正是这种危难,国学在一路的颠簸中好不容易走到今天,希望不要在外面这一代人手中断送。因为如今从事专门的文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前不久开展的百家讲坛似乎也掀起了一阵国学风,这是好事,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国人对国学的兴趣确实是该乐观。对国学的喜爱和兴趣应该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新血来潮。鉴于日后的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都应该负起一份责任,国学不是一家之传,而是民族之魂。是我们这个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的。

在现代化社会,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的交流的碰撞中正吸收外来文化也渐渐失去本国文化。学习国学并不是专家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以,对于国学得从现在抓起、从孩子学生抓起。

宋词不仅仅是词人的思想,更是宋朝的一部史实。学习中国历史不仅是从历史书上去学,更应该从文学中去学。我们要学古人的拿捏文字的恰到之处,要对每一个文字的来源和含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在今天呀写出像古人那样值得称赞和流传的名言美句来。这就看我们对国学了解多少了,对文字拿捏怎样。像宋词中就有好多的美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理解。并且,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只不过是通过一些意境来表达其真实含义,有时候,你不了解文化本身不了解国学,更本就不明白其含义。就像用英语翻译我们的诗歌,你会觉得很好笑。

所以读完《宋词三百首》,我才明白为什么那时经典,为什么现在无法做出当时那样的值得称赞的名句。因为,那时一个时代的气息,一个时代该有的韵味,也是一个时代的环境所致,是继承着国学的文化积淀所酿造出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adb85b52d380eb63946d14.html

《宋词三百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