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发布时间:2012-12-01 16:23: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影响

  别:教育二系

专业年级:10级初等教育

  名

  号:

指导教师:

  称:

20121116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前言……………………………………………………………………………2

正文

一、陆游诗词中爱国主义形成的原因……………………………………3

(一)时代影响……………………………………………………3

(二)家庭熏陶.........................................3

(三)名师影响.........................................4

(四)个人际遇.............................. ..........4

二、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5

(一)坚持收复中原,大声呼吁抗金救国………………………5

(二)抨击朝廷和戎政策,揭露奸臣罪恶行径…………………6

(三)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6

(四)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怀……………………7

三、陆游爱国诗歌的影响

(一)陆游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人民的影响………………………………7

(二)陆游爱国诗歌对后人的影响…………………………………………8

结束语…………………………………………………………………………8

致谢………………………………………………………………………………7

参考文献…………………………………………………………………………8

试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影响

摘要: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陆游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及其诗歌中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指出陆游爱国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歌;渊源;影响

Abstract : Lu You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eneration leader in the poetry,a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njoys a high status.Restor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core of his life thingking,also is the center of his poetr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u patriotic feelings and their poetry reflects feelings of patriotism.Pointed out that the Patriotic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Keywords: Lu You; Patriotic; Poem; Origin; Implication

前言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梁启超也曾热烈的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为何后人对陆游如此推崇?只是因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方吗?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陆游的诗歌总是洋溢着爱国情绪。始终表达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

陆游生在金人入侵,国力衰微,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中。抗金复国、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伟大志向。他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诗词,许多诗词都写出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的仇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和对祖国的热爱。探究其爱国思想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当时如此多的文人骚客,可为何陆游会具有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甚至于成了他一生的志向?我想这就与陆游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和个人自身的经历分不开了。

一、陆游诗词中爱国主义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影响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陆游一家迫于战乱,到处逃难,直到他9岁时才到故乡越州山阴定居。正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幼小的陆游便已深切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 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国家严重分裂,百姓过着流亡生活。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爱国主义风格成为了许多进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倾向,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词,陆游、范成大的诗,陈亮、叶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陆游则是这些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家庭熏陶

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20岁时,他就写出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可是直至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而亲临前线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抗金将士的战斗热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统治下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忍死望恢复的急切心情,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复失地,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

(三)、名师影响

陆游早年跟随曾几学诗,曾几一方面教给他作诗的技巧,另一方面却也给他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赠陆游的诗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塞心”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几的爱国思想对陆游的影响很大。所以陆游前期的诗歌虽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不多,但爱国主义还是创作的基调,热情洋溢,气势奔放。这也为他后期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四)、个人际遇

陆游出生时,正是北宋腐败不堪,国家遭受入侵之时,靖康之乱后,为避战乱,随家人逃亡,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后来陆游曾这样写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麦草间伏,往住经旬不炊窜。”正是这样一段逃难生活在陆游幼小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而在逃难中看到的人们豪侠义勇、保家卫国的爱国行动又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就是这样的幼年经历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过理想和“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而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时,却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黜。正是这种崎岖的人生遭遇,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总之,陆游的一生都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就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也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很早的就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很严格。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一)坚持收复中原,大声呼吁抗金救国

陆游亲历了丧乱之痛,从小便树立了恢复祖国统一的大志,他的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在他的诗里一再表示“杀身有地初非”“裹尸马革固其常”的为国牺牲的愿望,甚至老了病了他也不灰心,就像《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表明他自己老当益壮,如果有报国的机会,他愿意即刻投笔从戎,上马杀敌。又如《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时陆游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但他杀敌雄心尚在,报国壮志犹存,一心只想能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这首诗中巧妙地通过了自然界的风雨,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渲染自己的心无时不在中原,表现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崇高精神境界。陆游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和杀敌报国的赤胆忠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意志的坚强,感情的热烈。然而还不止如此,甚至在陆游意识到自己生命将终老的时候,写下了那首作为遗嘱的《示儿》,也是陆游最后的一篇充满了血泪的歌唱。《示儿》中蕴含着对儿孙的谆谆嘱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它是作者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总结,也是诗人爱国思想的艺术结晶。诗中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家事,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失地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含着老泪告诉儿孙,一定要继承先辈的遗志,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诗人强烈的统一祖国的愿望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二)抨击朝廷和戎政策,揭露奸臣罪恶行径。

南宋统治集团的罪行,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而对外却又表现了投降的一面。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因南宋统治者的对敌屈膝求和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陆游的深哀巨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写到“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和壮士心,沙里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早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诗人借守边将士之口,痛斥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政策,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更愤怒的斥责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腐败无能,揭示出了那个年代尖锐的阶级矛盾。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人用反问的态度“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表达了对权贵的憎恨,对兵士们空有报国之志,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以及对沦陷区遗民百姓的同情,种种爱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他的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中“云外华山千刃,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 的罪行。

(三)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

陆游曾以其卓越的文学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可是在面对懦弱的当权者时他很快被贬,爱国之志不能抒发。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于是加入军中以实际行动为国效力。《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北望中原,气涌如山,豪气磅礴,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曾经为加固防线,添置战舰尽力,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中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虽然世事充满艰辛,他却毫不动摇,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达到九州统一,又是鞭挞不思恢复,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怀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说:“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人民的困苦,才能对人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对于失掉它们的诗人肯定会痛惜和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庸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政策,他们殷切地希望终究却成为了泡影。在这短短的四句里,诗人把他对祖国的热爱,把对敌人的痛恨,对卖国朝廷失望,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写的那样的深切动人。陆游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民深表同情。

三、陆游爱国诗歌的影响

(一)陆游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人民的影响

陆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他的诗歌光耀当时,流被后世。他的爱国诗篇,在当时打击了敌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让人们在绝望时看到了对国家的期望。也对当时那些积极救国的仁人志士给予鼓励,让抗战的勇士们明白,知道他们不是独自在战斗,而是与着千万的人民在他们身后支持他们。也打击了以后的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鼓舞着爱国的人民。朱熹曾称赞说,“放翁老笔犹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

(二)陆游爱国诗歌对后人的影响

南宋后期的诗坛,可以说是在陆游的笼罩发展的,与他同时而稍后的江湖派,就有不少人受到陆游很深的濡染。当然,也有人由于只注意他的“使事必切,属对必工”而流于浅薄圆滑的,但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却都能或多或少继承他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如戴复古就曾这样推许陆游:“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玫琦。”。在陆游的影响下,戴复古写下了不少反映社会生活、同情民间疾苦的著名诗篇。南宋后期另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刘克庄,虽未能亲从陆游学诗,但也深受陆游的影响。他在《刻楮集自序》中自言“初予由放翁入”。他非常推崇陆游,说陆游“南渡而下,故为一大宗”。刘克庄的诗也继承了陆游的爱国精神。宋亡之际,遗民中不少爱国诗人更受到了陆游的感召,发生了共鸣,如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诗里沉痛的写道:“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明朝诗人胡应麟说他每读陆、林二人的诗“未尝不为滴泪”,足见其感人至深。

由于社会和文学的原因,陆游在明代的影响不大,但到了清代,许多诗人如宋琬,查慎行,郑燮等就又都深爱陆游,言诗而以陆游为师者甚多,甚至将陆游、杜甫和苏轼并称为三大家。赵翼在《瓯北诗话》诗,除为陆游辟专章外,还有年谱之作。当清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人们对陆诗更有深切的体会,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梁启超就曾热烈的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诗集》)直到五四时代,陆游的爱国诗篇任然鼓舞着反帝斗争的人民。

结束语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苦难的祖国而歌唱而战斗。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清灵却不见底。但不变的是他的诗歌始终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而至今仍然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激励和培养着人们的爱国情操

致谢

本文得以顺利完成,我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最后阶段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导师无数的心血。一直以来,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思想和诲人不倦的态度使我受益非浅,我深信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做人的态度将是我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此外,我还要感谢我所有的任课老师及所有的同学在这三年来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个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的由衷谢意。

参考文献:

1.《宋代文学史(下) 孙望 常国武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2.《中国文学史(中)》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陆游诗集导读》 严修 巴蜀书社 1996

4《陆游诗选》 游国恩 李易 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5、《陆游诗词赏析集》 陆坚 主编 巴蜀书社 199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d37aef9b89680203d82557.html

《试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