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14 17:1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

2)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3)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分析】(1A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选项A就是词语的作用不当,选项B则为文章的结构线索理解错误,选项C是对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当。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3)首先在文中找到描绘花的语句,文章②③④⑤⑧段都写到花,然后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花是对少女美好青春的烘托,也是与废墟的对照,产生发人深省的震撼效果,从主旨上看花这一形象中饱含作者的哀伤悲愤之情;从结构上看,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最后要分条列写。

故答案为:⑴D

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点评】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重要物象在文中的用意,可从情节线索、推动情节、烘托心情和表达主旨等几方面分析;是美丽的,文章主要写对一位少女在日寇的炸弹下丧失生命的感慨,而对花的多次描绘,也正是出于对同样美好生命的联想;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被炸毁的房子和欣欣向荣的花形成了对比,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被爱;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由花而想到爱花赏花的人,但少女已经死了,仍旧盛开的花衬托出已死少女的命运悲惨,烘托情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 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3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2)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 1B

2)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3)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分析】(1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故选B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结合文本内容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3)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故答案为:⑴B

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本题考查把握倒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4月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2)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

3)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太阳土是晒了很多年的老土,包含着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它的生成是复杂的。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上的根,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太阳土是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上,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

3对母亲殷殷关爱的感恩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对乡土里所包含的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

【解析】【分析】(1D项,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第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第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阳土水有着说不清的味道,原因繁杂,原文也没有明确指向,题干因果逻辑不成立。故选D

2)根据原文第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第“‘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第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根据原文第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第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第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可知,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是有灵性的;根据原文第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第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可知,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根据原文第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第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第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第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可知,太阳土代表了母亲对的殷殷关爱,在作者的叙述中,寄托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根据原文第“‘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第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第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可知,太阳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依恋之情;根据原文第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第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第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可知,作者对太阳土的情感里包含着对乡土所承载的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太阳土是晒了很多年的老土,包含着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它的生成是复杂的。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上的根,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太阳土是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上,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

⑶ ①对母亲殷殷关爱的感恩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对乡土里所包含的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结合文中对相关对象评价或描述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加以概括,分点陈述。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探究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文本的内容,充分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理解作者寄托在描写对象中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先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妺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天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选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浓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文中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从内容上,体现了收到了通知书,令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但这一分别,将是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3不善言辞:默默为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读书、发蒙。

【解析】【分析】(1A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错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当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主要是为儿子的胜利而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获得成就而感到满足。故选A

2)本题中,从内容上看,第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引起下文第接到通知后引起的母亲的笑和文本第上学母亲的哭;从结构上看,下文就是围绕母亲的笑和哭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该段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其次,第段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根据文中语句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可以看出母亲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文本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文本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可以看出母亲忠厚老实的性格特点;文本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可以看出母亲好强的性格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收到了通知书,令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但这一分别,将是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⑶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读书、发蒙。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点明题目;开门见山;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交代思路等作用。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白菜

莫言

    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的伎俩被识破了。

B.“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

C.母亲见到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买白菜的老太太的形象特点。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答案】 1B,D

2瘦弱。她手指弯曲、枯柴一样,声音细而沙哑;贫困。她的钱放在一个肮脏的手绢里,层层包着,面额很小;精明。她将白菜的老帮子全部撕脱,占小便宜。把脸贴到秤杆上,不信任算的数字。没有文化素养。她批评我们的白菜,对说话很不客气。

3母亲在生活困境下没有抱怨,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这种坚强的品格令我感动。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至今令我备受教育和启发。母亲因为我的不诚信而遭受别人的责骂,尊严受到了侮辱,而第一次流泪,让我万分羞愧难过。

【解析】【分析】(1B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判断错误。老太太虽然没有与争吵,但她剥白菜的动作、对计算的钱数的怀疑都说明她并没有很好的道德素养。D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判断失误。母亲没有阻止老太太,是因为母亲想要做成买卖,把白菜卖出去,而不是懦弱。故选BD

2)文中的老太太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爱占小便宜,没有文化素养。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是为了讲价,少出钱。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可见她是为了减轻白菜的斤两,少出钱。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这些都表现了老太太的精明和没有素养。除此之外,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可见其贫困;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可见其瘦弱老迈。

3)本题要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句子强调了母亲的坚强,母亲的眼泪,的沉痛。母亲的坚强是在困境下的隐忍,是默默劳作;母亲的眼泪是因为受到了责骂和侮辱,是自己的诚信被人侮辱,而这些正是造成的。的沉痛既包括了对自作聪明而让母亲受辱的懊悔,也包括了对母亲在贫困的境况中坚守诚信而受到的教育。

故答案为:⑴BD

⑵ ①瘦弱。她手指弯曲、枯柴一样,声音细而沙哑;贫困。她的钱放在一个肮脏的手绢里,层层包着,面额很小;精明。她将白菜的老帮子全部撕脱,占小便宜。把脸贴到秤杆上,不信任算的数字。没有文化素养。她批评我们的白菜,对说话很不客气。

⑶ ①母亲在生活困境下没有抱怨,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这种坚强的品格令我感动。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至今令我备受教育和启发。母亲因为我的不诚信而遭受别人的责骂,尊严受到了侮辱,而第一次流泪,让我万分羞愧难过。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仔细研读文本的内容。从作者、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等。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分析选项。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形象的赏析能力,注意在文本中找出刻画形象的文段。阅读文本,找到刻画形象的文段,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注意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先要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和手法,再联系句子的语境和在文段的位置概括答案。

7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

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的真谛,传达出他对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

【答案】 1C

2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3《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河岸,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解析】【分析】(1A项,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而不是总领全文。总领全文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B项,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错,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表达无论多美的事物,都比不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家庭。C项,正确。D项,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说法欠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有较于两者不同的特点,文中认为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但没有厚此薄彼。故选C

2)文章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其中,是本体,是喻体。结合原文第一层家是一只船的第三自然段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可以概括出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依据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可以概括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依据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可以概括出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

3)《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即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永远的岸: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引用马致远的词曲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家》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原文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腾黄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原文第一段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比较,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是举例论证,说明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也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最后一段通过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层层推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⑶①《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港湾河岸,揭示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的以及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般要从结构布局,中心主旨,价值意义等方面去解读。《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腾格里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注) 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存在于吵闹的城市中的物质的东西。

B.段连用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月亮表达对纯洁、质朴精神的追求。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2)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

2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3)答题要点: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解析】【分析】(1A项,指的是物质的东西说法绝对化。从本文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看,作者倡导要抛弃的,不仅是物质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故选A

2)画线句处于文章中间,是关联前后两个语段的过渡句,因此可以推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是原文⑥⑦⑧段,考生应根据原文内容的不同,对这三段文字进行分点概括。结合第六段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可概括出我的童年记忆;结合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可概括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第八段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可概括出宇宙意识;结合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可概括出生命感受

3)解答本题,应在综合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第段的内容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逐一概括层意,进而归纳作者的情感。从原文看,第段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承前过渡;第三至五句为第二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批判;剩下的句子为第三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渴望。结合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可概括出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结合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可概括出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结合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可概括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故答案为:⑴A

⑵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答题要点: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少年时代的生活给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3)结合文意,分析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 1A

2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3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解析】【分析】(1A项,更是让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故选A

2)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3)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中,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因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要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裏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 

⑶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念念不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答。一般的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整体和局部找出作者感情发生的变化,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内容,然后一一分析。成年的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是一条主线,进而通过这条主线找寻内容要点。

10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溅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了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以独特的语言与选材讲述平凡的生活,余味悠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答案】 1B

2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如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等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背后有丰富的生活风貌。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如瓦片,四合院露台晒的萝卜干,秋天摘枣,国庆节看礼花等日常生活,于平凡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结尾含蓄,意味深长,以景色描写结束文章,表现作者对老北京特有风貌的喜爱和深切怀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B项,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不合文意,文中第10段写到重返老院,如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作者是在表达久违的亲切感和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并无悲痛凄凉的色彩。故选B

2)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鉴赏质朴”“平常隽永三个词上。文本语言平淡质朴,口语化,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文学追求以及他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一致,如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取材于平凡小事,选取了百姓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如打枣,国庆节看礼花等生活情节,让读者有亲切感;结尾处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如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既表达了在现代化建设中瓦浪如海的局面不复存在的伤感,也有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怀念。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如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等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背后有丰富的生活风貌。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如瓦片,四合院露台晒的萝卜干,秋天摘枣,国庆节看礼花等日常生活,于平凡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结尾含蓄,意味深长,以景色描写结束文章,表现作者对老北京特有风貌的喜爱和深切怀念。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叫着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是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和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和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她似乎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我到玉米地时,隔着栅栏,常能看见她在菜园劳作的身影。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的皮肤非常白皙,眼窝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座钟,座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只装着蚕豆,一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些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的汉语说得有些生硬,好像她咬着舌头在说话。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的时候也会有一块糖。我自幼满口虫牙,硬东西不敢碰,而她虽然已是个老人,牙齿却格外地坚实,嚼起蚕豆有声有色的,非常轻松和惬意。与她熟了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一趟房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要习惯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两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它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炊烟的特征,而且还描写了它会带给人们独特的信息,为下文有关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B.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一个冷漠,孤僻又热爱劳动,对我关心的俄罗斯老太太的形象。

C.文章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回忆和北极村的特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D.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认为老人家的炊烟最美,实际上寄寓的是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2)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北极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从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

3勤劳、善良,北极村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解析】【分析】(1B项,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一个冷漠,孤僻又热爱劳动,对我关心的俄罗斯老太太的形象说法错误。冷漠孤僻理解错误,文中强调似乎是这样,实际上她是充满生活热情的老太太。故选B

2)本文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比如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结果她连续两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暮色中的炊烟是否升起,暗示着老毛子是否安好;内容上,暮色中的炊烟,属于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文中的老毛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能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

3)结合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是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和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和他们招手可知,北极村人很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邻与国百姓友好相处;结合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可知,北极村人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结合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可知,北极村人勤劳、善良。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从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

⑶①勤劳、善良,北极村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谷

王希社

    巍巍太行,造就一座秀美而神奇的山谷,因与桃花有缘,故名桃花谷。

    沐浴晨辉,驱车疾驰。从古都安阳出发,沿安林高速,绕林州环城,盘山而上。穿茂密森林,越崇山峻岭,过太行隧道,桃花谷便隐约可见。凭窗眺望,满目桃花簇拥着山谷,与蓝天白云辉映,好一幅壮美画卷。打开车窗,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未进桃花谷,先醉桃花香。

    绕过一道河流,桃花谷向我们招手。一座座山崖,一湾湾碧水,一丛丛桃花,入人眼帘,开人心扉。灿烂的桃花,娇媚的身姿,时而躲在云纱背后,时而宛在水的中央。

    桃花谷到了!

    循香而去,徒步进入一座山的幽谷,一片花的海洋。抬望悬崖峭壁,处处山花烂漫;俯瞰潺潺流水,声声小溪流韵。

    转身回望,溪水中一尊巨大的奇石,吸引了我的眼球。形似琴台,色如田黄,光彩夺目,被悠然东去的溪流轻轻拍打,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仿佛一曲美妙的乐章。这非凡的美妙,把我带入了梦幻般的境地……一幅琴台流韵图深深地印记我的脑海。

    透过烂漫花枝,远远望去,飞龙峡就在眼前。飞龙峡三字苍劲有力,醒目地闪耀在高入云端的绝壁之上。高山仰止,大凡到过此处的人,都会自然联想到林则徐那脍炙人口的楹联名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啊,也许这崇峻的绝壁,原本就是一座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丰碑,令人敬畏。在绝壁下驻足,眼前的景象更让人震撼。急流飞驰,声阔无垠,宛如巨龙奔腾,蔚为壮观。此处积水成潭,名曰黄龙潭。潭水清碧若玉,飞流雾化的水汽随风飘洒。

    攀登悬崖栈道,越过水上天桥,时而侧身,时而猫腰。兴奋和惊险令人心速加快。处处可见的飞泉,在赤壁上舞蹈,在花丛间欢唱。脚下奔腾的激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我好奇地观察脚下巨龙腾飞的痕迹,数千米长,数百米深,并非人工所致,而是亿万年来水以柔克刚的杰作。这里,水滴石穿不再是一种神话,而是一种真切和必然!我被水的力量与精神所折服,是呀,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水,这种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太行山人创造的红旗渠精神的写照吗?在人生的征途中,若是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多少艰难困苦不能面对,不能克服?

    “二龙戏珠!循声望去,众多游者的目光,聚焦在一奇妙之处。一个巨大圆石镶嵌在峡谷之间,长久被水冲洗雕琢,流光溢彩,如巨型宝石。奔涌而至的水,从巨石两侧飞跃,活现二龙戏珠之妙。水的翠绿和飞动,石的赤红与宁静,在斜阳下熠熠生晖。突然,我眼前一亮,壮观精彩的九连瀑呈现于前。那飞瀑的姿态,水流的声响,和谐的律动,如秀美的画卷,如激昂的诗篇,如奇妙的梦幻。

    走着走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桃花洞便出现在眼前。真是别有洞天!悬崖峭壁之下,两个巨大而深邃的溶洞,供奉着一位漂亮的桃花仙子,香火旺盛。一位护洞老人主动而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桃花洞的故事。相传东魏高欢兵败后,率众将领藏于此洞。时值数九寒冬,高欢担心追兵逼近,加之粮草匮乏,总想早日逃离,却不知何时离开为好。是夜,高欢梦见一仙翁指点,要想离此洞,须待桃花开。于是,他每日派一士兵出洞察看,如若不见桃花开,就地斩首。连续十天,桃花均未开放,斩首十个士兵。第十一天,高欢又派一士兵出洞察看,这位士兵站在冰天雪地半天,丝毫不见桃花开放的迹象,便嚎啕大哭,跪地为家中的父母和妻儿祈福。他的真情感动了苍天,于是玉帝命桃花仙子为人间解难,顿时满山桃花盛开。高欢立即下令班师行军。从此,每年三九寒冬,桃花洞附近的桃花都会绽放。不过,传说终究是传说,这应该是一种特殊地理环境所产生的特殊自然现象。可惜,时节已过,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奇观。

    自桃花洞西行约一公里路程,桃花瀑布桃花潭壮观入目。只见山势陡峭,巍峨高耸,层峦叠嶂,交错雄峙,芳草共山花烂漫,蓝鹊与云霞比翼;飞瀑自天而降,直落千丈;时有春燕戏水,时有彩虹惊现。踞悬崖而俯瞰,瀑落成潭,水深莫测;潭水清澈,碧绿如染;水溢成溪,源远流长;吼声如雷,飞浪生烟。

    这神奇的山谷,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记述了桃花谷的种种景观。有近观,有远眺;有简笔勾画,有重点描摹。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B.本文大量使用叠词,如一座座山崖,一湾湾碧水,一丛丛桃花等,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C.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桃花谷里的二龙戏珠,表达了作者对此景由衷的赞美。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如潭水清澈,碧绿如染;水溢成溪,源远流长;吼声如雷,飞浪生烟。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处处可见的飞泉,在赤壁上舞蹈,在花丛间欢唱。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在人生的征途中,若是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多少艰难困苦不能面对,不能克服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答案】 1C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飞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飞泉在赤壁上奔腾蜿蜒的形象,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在花丛间流淌,唱着欢快的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喜悦的心情。

3水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有一股执着不懈的韧劲。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水的力量,这水滴石穿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说明在人生的征途中,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恒心,只要有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解析】【分析】(1C项,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文章没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

2处处可见的飞泉,在赤壁上舞蹈,在花丛间欢唱句中将飞泉拟人化,可以在赤壁上舞蹈,可以在花丛间欢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泉奔腾蜿蜒而又柔美的形象,也写出了飞泉在花丛间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飞泉喜爱和喜悦的心情。

3在人生的征途中,若是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多少艰难困苦不能面对,不能克服这句话是在看到脚下奔腾的激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时所发出的感慨。水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有一股执着不懈的韧劲。太行山人在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精神鼓舞下创造的红旗渠。推而广之,在人生的征途中,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恒心,只要有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飞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飞泉在赤壁上奔腾蜿蜒的形象,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在花丛间流淌,唱着欢快的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喜悦的心情。

⑶①水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有一股执着不懈的韧劲。这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水的力量,这水滴石穿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说明在人生的征途中,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恒心,只要有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黄河万年流淌,桑林千年不老。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我们提供了自然界的黄土——最充分的劳动材料;勤劳的祖先又对故道里的黄土进行耕作加工,创造了物质财富及与之相应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夏津古桑林里所珍藏的文化遗产。

    对中华民族来说,黄河的伟大是说不尽的。我曾在上游,看刘家峡的绿波;在河套看八百里麦浪;在壶口瀑布听虎啸龙吟之声;今天又在它的下游,看到它如何为炎黄子孙造就这一望无际、直达海边的大平原。

    黄河造地是借其巨大的水能,经年不断地搬运泥沙来完成的。黄河每年从上游向下搬运泥沙十六亿吨。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一个移山填海的大力士啊!夏津,传夏代之黄河渡口,可见其地历史悠久。黄河冲出龙门,行至河南、山东,挟带大量泥沙,早已高出地面而成悬河,稍不小心便崩堤决口,隆隆而下。据史料记载,自周至清代,黄河在夏津一带曾多次改道,二十多次大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小决口,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养蚕织帛。

    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夏津黄河故道上还遗存了这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让我们一窥原貌。虽然起伏的沙丘早已为桑林所覆盖,但还能看出沙山的旧貌。那屹立于沙丘顶上的老桑树,就如黄山迎客松一样,傲骨嶙嶙,又笑容可掬。我问,黄河决口,水漫平川,怎么会沙丘起伏呢?当地人说,你不知洪水过后,先是太阳晒,旱魔肆虐;风灾接着而来,吹沙成丘。这故道就如山峦一样起伏不平。现经历代一锹一镐地挖,大部分沙丘都推成平地。可知先民治沙造地,经多少年才有这沧桑之变。这里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桑树这种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个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在古桑园行走,几乎每棵树都有合抱之粗。树皮特别粗糙,那一条条的奔走的纹路,都能插进一根手指。大概是为了便于采桑,桑树大都经人工修剪,离地一人高即向四边分杈,树冠极大。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但奇怪,不管多老的桑树,树身整体都很平整匀称,它不像老槐树那样浑身堆满高高低低的疙瘩,也不像老柏树那样会将树干拧成麻花。它是那样的安详,虽年迈仍留意衣着,讲究仪表,树纹粗而不乱,树干短而茁壮,手掌大的绿叶油油发亮。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

    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株树都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树龄,两株都以命名。腾龙那株,一出地即腾空而起;卧龙那株,因雷击劈为两半,树皮爬地行数米后又跃起再生枝长叶。第三株最奇,被封为桑椹王,出地半人高后即分为五杈,当地人说是如来的手指,每根指头也有一抱之粗。人们在树下,可以与先民从容对话。

    黄河万年流淌,桑林千年不老。什么是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什么是人文森林,就是记录、保存有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森林。人文森林愈老,它所积淀的文化就愈深厚,这有点像考古学上说的文化层。并不是所有的森林都有文化,事实上许多森林都是自然态森林。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我们提供了自然界的黄土——最充分的劳动材料;勤劳的祖先又对故道里的黄土进行耕作加工,创造了物质财富及与之相应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夏津古桑林里所珍藏的文化遗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二段,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去表现黄河说不尽的伟大,既描绘了黄河在不同地段的不同风貌,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夏津一带地貌历史的介绍。

B.文中既插入了史料的记载,又联想到古诗中的诗句和恩格斯的话,跨越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但又始终紧扣主题,做到形散而神聚。

C.文中将老桑树与老槐树、老柏树,还有枣树进行对比,反映出作者知识的丰富,观察的细致,也突出表现了桑树像一个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的特点。

D.文中介绍和描绘三株树龄在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古桑树,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夏津古桑林的风采,它们的名称也都有特色,都充分地体现了各自的形态特征。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写的是夏津的古桑林,却在开头和结尾用不少的篇幅描绘黄河,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1C

2先民在千百年前栽下了古桑树,这些桑树历经沧桑,存活至今,今天的人们可以从古桑林推测出先民的生活生产的状况;古桑林是先民们智慧和勤劳地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交代环境背景。黄河孕育了夏津古桑林,没有黄河的冲积就没有豫鲁大平原,就没有固沙的桑林。烘托渲染。黄河与古桑林相互辉映,有了黄河才更能突显古桑林的历史与沧桑。揭示主题。夏津古桑林的价值在于其蕴含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价值,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更能突显古桑林的文化意义。

【解析】【分析】(1C项,文中将老桑树与老槐树、老柏树,还有枣树进行对比,反映出作者知识的丰富,观察的细致,也突出表现了桑树像一个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的特点说法错误。三处对比,并非都突出桑树像一个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的特点。故选C

2)文中画线的句子人们在树下,可以与先民从容对话,结合那屹立于沙丘顶上的老桑树,就如黄山迎客松一样,傲骨嶙嶙,又笑容可掬”“桑树这种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个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黄河万年流淌,桑林千年不老可知,桑树历经沧桑,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生产的状况,今人也从古桑林推测出先民的生活生产的状况;结合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养蚕织帛可知,先人们用种桑固沙,同时养蚕织帛,带动经济,古桑林是先民们智慧和勤劳地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首先,本文开头据史料记载,自周至清代,黄河在夏津一带曾多次改道,二十多次大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小决口”“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养蚕织帛可知,正是因为黄河的冲积造就了豫鲁大平原,才有固沙的桑林,开头段对黄河的描写,交代了环境背景;其次,黄河万年流淌,桑林千年不老,黄河与古桑林相互辉映,有黄河突显了古桑林的历史与沧桑;最后,揭示主题。夏津古桑林的价值在于其蕴含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价值,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更能突显古桑林的文化意义。

故答案为:(1C

2先民在千百年前栽下了古桑树,这些桑树历经沧桑,存活至今,今天的人们可以从古桑林推测出先民的生活生产的状况;古桑林是先民们智慧和勤劳地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交代环境背景。黄河孕育了夏津古桑林,没有黄河的冲积就没有豫鲁大平原,就没有固沙的桑林。烘托渲染。黄河与古桑林相互辉映,有了黄河才更能突显古桑林的历史与沧桑。揭示主题。夏津古桑林的价值在于其蕴含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价值,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更能突显古桑林的文化意义。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比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文章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 请简要概括出三点。

3)作者结尾说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你觉得作者更无能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C

2)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3我不这样认为,他不是无能,而是谦虚的说法。②“是小而多,零星不完整,是部分呈现,有代表性,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是美丽的绸缎,写出了太湖的美丽,碎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分析】(1C项,都运用想象、比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比喻。故选C

2)文中说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即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3)本题确定观点时,最好认为作者并非更无能,可以从作者对太湖不同视角的解读及周边景致的各种美好的特点的描写来阐述,表明作者虽然对太湖的描写小而多,零星且不完整,呈现的是部分景观,却都具有代表性,已经把太湖的美丽凸显出来了,也已将自己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表达出来了,所以可以断定,作者认为自己更无能,只是一种比较谦虚的说法,更是凸显了作者自己对太湖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C

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⑶①我不这样认为,他不是无能,而是谦虚的说法。②“是小而多,零星不完整,是部分呈现,有代表性,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是美丽的绸缎,写出了太湖的美丽,碎锦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的内涵和作用总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体现作用;对文章结构方面的贯穿引领作用;从文辞和读者方面看,增加文采和吸引力等作用。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方

曹文轩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文章为什么要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

2)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答案】 1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对比衬托出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2呼应文章标题;疑问句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揭示人生是一场苦旅。

【解析】【分析】(1)根据文本真是一番苦旅”“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可知写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而且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后文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可知其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从手法上看,都写了汽车这一交通工具,但是侧重点不同,一种是拥挤的汽车,一种是老掉牙的汽车,可见用了对比衬托,突出文段中心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主旨。

2)本题从结构思路上,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呼应文章标题前方;从语言修辞上,其采用了疑问句结尾,提出了问题,营造出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想象空间;从内容主旨方面,提出对前方的是何处的疑问,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又第一段主要写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二段主要传达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可见文本要传达的便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结尾揭示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为了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这种苦旅的普遍存在;引出后文豪华交通工具旅行的内容对比衬托出我们都是苦旅者,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⑵①呼应文章标题;疑问句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表达了对前方的不确定,揭示人生是一场苦旅。

【点评】(1)本题考查对引用他人文章的作用,可从内容上丰富文章,可从情感上补充,也可从结构上呼应或对比,从而揭示主题。列举他们文中的例子,说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大作家,都一样限于人生的苦旅之中,这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的破旧汽车与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做对比,再次突出条件再好,人们也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3011f4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2.html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