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3-10-29 22:44: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我国唐朝时期国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各民族大融合,不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由于开国皇帝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在开放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 在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中,诗歌的兴盛和不断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唐诗流传至今的共有5万多首,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000多位,诗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诗歌王朝。 在这浓浓诗风的诗国里,诗人们不仅留下了体现人文风情和意蕴的优美诗歌,也留下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的政治民生的关注。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华丽诗歌,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大诗人大艺术家王维诞生了,他的出现,使中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田园领域里又达到一个高峰。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出身于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而他的母亲也是出身于五大望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之一的博陵崔氏,但是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去世甚早,导致王家的家境日益衰落,所以全家人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在王维身上寄托着。对于王维来说,高贵的出身并没有为他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 王维和弟弟们都是由母亲崔氏一手带大。母亲崔氏信奉佛教,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她一生严守佛律清规,常年不沾荤腥,从不穿戴绫罗绸缎。王维30岁时妻子去世,但他却未再娶,由于少年时代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此开始学佛,他道: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赠裴十迪》、《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等。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不计其数,如拥有传奇般人生和天马行空思维的“诗仙”李白,以他的放荡不羁名垂千古;一生饱经战乱,居无定所,常常以靠朋友救济为生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以史为吏,写出大唐社会的繁华与沉沦;诗王白居易家境清苦,却每每要将诗作改得平易近人,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诗鬼李贺风格诡奇、想象丰富,留下了不少让人浮想联翩的传奇佳作……。但是,当我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之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声与色的绝佳融合。

王维山水诗是声与色的绝佳融合。在王维的眼中,甚至是心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溪流都蕴含着他的深情厚谊,这些意象都被诗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带动,不抽象,也并非一团死物,而是通过诗中蕴含的画面完美的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他将画中并不能表现的声音美完全的融入到了诗中,使诗得得层次感完全凸显了出来,远近相宜,甚至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体,真是一幅声色俱佳的完美之作,仿佛一首婉转悠扬的古筝缠绵于其中,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松含风声里,花对池影中”(《林园即事寄舍弟》)“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新》)这些诗句中声与色的取景真可称得上是匠心独具,有以清新的笔墨,高雅的格调,声色俱全的传递出一种话的意境美。

又如《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了初秋山霄雨霁,幽静舒适,空气清新的像。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就描绘一幅雨后山村淡雅清新之图。一个“空”字配合那种淡雅的绿,写出了天高云淡,人,物之心皆为空灵的意蕴,使人请不自己的想吟诗低唱。诗人的心情是如此的闲适,多么想晚年就居住于此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冲刷后的松林,一尘不染,翠色欲滴;皎洁的月光照入松林中,仿佛也被雨水清洗了一番,是那样的薄如蝉翼,使人想轻轻的抚摸一般;山石显得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山中的小泉由于雨水的汇入涓涓的流淌于石阶的石板山,顺着山涧不停地往下流,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声。“照”与“流”,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面,动静结合,凸显出了小溪清脆的流水声和皎洁月光的相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使人不禁的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下自然所带来的活力。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仿佛与大自然彻底的融合在了一起,身心也俱被洗涤的干干净净,才创造出了如此皎洁清澈,如此妙不可言的纯美意境。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写人自然跳转倒了写景上,笔法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也是一幅声与色水乳交融的动人场景。

诗的颈联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深夜,又有松林的遮挡,怎么能听见洗衣归来的女人们的声音呢?然而,松海中传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划破了夜空,穿过了松林,直达作者的眼前;这时水面传来莲动的响声,这是渔夫打渔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田园生活吗?山民们日升而出,月下才归的淳朴,勤劳比起官场仕途要干净,清明的太多了。这些细节不自觉的透露出诗人对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感觉自然的触发。虽然青春,不在年华易老,但是诗人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出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表明了实习已经厌倦了仕途的黑暗,心中早已向往大自然的光明。  

诗人在这种仿佛真是存在的形象的感召之下,体会到了大自然生命不息的无限乐趣,自然的精神也就上升到了空灵的境界。自然的美和心灵的感召通过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之色和大自然的万物有声以及诗画音乐的没充分的结合起来,交织成一幅完整的,柔美的,和谐的,清新的山村之美,给人在艺术上有享受不尽的美!

2、诗与画的和谐统一

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戏剧家、美学家莱辛,在他的《拉奥孔》一书中,曾谈到诗画表现内容方面的差异,他认为“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生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条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但王维的山水诗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景物,就像绘画中描写的景物一样,不但拥有静态美,但是他还将山水诗赋予了动态美,这在其他诗中的是很少见的。要是把绘画看做是一门是“平面艺术”的话,那么诗就是一门“立体的艺术”,它不仅有绘画平面所表现出的美,还将人的思维立体化,引发人们的联想。而王维的山水诗的突出特点,却打破了这种界限,他不仅把诗中大自然的山水静态之美表现的酣畅淋漓,尽善尽美,而且是他的诗成为了一幅清净,幽美的图画。这就为他诗中的意境提供了极为大的想象空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的核心灵魂,没有意境的诗歌,就好比一个人徒有其外在的相貌,却无其内在心灵美。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往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而意境的美就把诗歌和绘画很好的统一起来。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的颈联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这就是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画家致力于达到景与情、形与神、意与境,直至人与宇宙的完全合一,而王维把握了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把诗与画融合起来,使他的山水诗既非呆板的图象,亦非无声的死寂,而是立体和交响诗的结晶,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3、语言简练,禅意十足

王维还善于运用明净自然的语言,于凝练含蓄中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在《山中》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寥寥十个字就传神地刻画出了山岚翠微的特征。在《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写诗人登高远望,白云连成一片、山峦雾霭青翠欲滴,远看则似有若无,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王维用自然天成的语言把各种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远离尘嚣、境界清幽、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画,表现出他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从而形成了其诗平淡清雅、“诗中有画”的风格。可以说,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与他在绘画方面的高度修养是分不开的。简炼是诗的本色。因此,诗人要反复推敲语言,剔除诗中的赘瘤,把诗的语言锤炼得简洁周密、干净利索,使诗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读者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为此,诗人要不断的反复的修改,把握住诗的意境美和上下承接的连贯性,还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诗的语言自然流畅,生动委婉。

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王维诗中的画,是形与神的统一,既传达着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发了主观的情趣。正像他的绘画能够“入神”一样,他诗中的画也是富有神韵和气象的,这正是王维的超人之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意境创造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读他的诗就仿佛有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眼前。因而有人认为王维的诗的风格是清远、恬淡、诗中有画、诗中有声、动静结合。所以说,在王维田园山水诗总的艺术成就中,除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外,还有“动静互衬”、“禅理”、“音乐”等也也对王维山水诗起到了融合渗透的作用。王维在山水诗作中,把情、景、理交融起来,并创造出“诗中有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后代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山水诗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犹如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在中国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宝库中永放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6ed3095901020207409cdc.html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