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和东晋1

发布时间:2012-11-22 10:0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3 西晋和东晋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东晋胜利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

()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垩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佐。(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挽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司马懿就同儿子加紧策划,于249年发动政变,夺了曹爽兵权,将他处死。提问:司马懿父子是怎样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的?(指导学生看小字内容,讨论)教师归纳:司马氏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

①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掌权时,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增大;

②司马昭当政期间,时时露出篡位野心,魏帝决心除掉他,结果,魏帝还没有来得及下手,反被司马昭杀死。

③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

()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板书)(挂图《西晋的疆域》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140页第二、三自然段。)问题:西晋是怎样实现短期统一的?(学生答出:263年,魏灭了蜀。)教师补充:三国中魏的实力最强,而南方的蜀和吴,由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国力日渐衰落,其中蜀衰败最快,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兵18万三路入蜀,(挂出《西晋、东晋、十六国》图示,指图示),终于灭掉蜀。(学生再答:265年,晋代魏。)教师补充:魏国自曹丕的儿子曹睿死后,大权就落在了司马氏的手里。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即司马昭的儿子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即晋武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作西晋。(学生又答:280年,晋灭吴。)教师补充:吴国在孙权死后,政治十分腐朽,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很尖锐,晋朝利用这一有利形势,280年灭掉吴。小结后同学复述: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晋建立了一个短期统一的王朝。西晋的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提问:西晋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归纳学生回答:西晋的统一原因:

①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逐渐衰落;

②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①是魏灭蜀;②是废魏帝建西晋;③是西晋灭吴。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280年,定都洛阳,两个年代,都城名称都应记住。插图《晋持刀盾俑》的画面上一人握刀,一人持盾,这正是西晋以武力统一南北的典型写照。

二、八王之乱(板书)(这部分课文为小字,可略讲)讲解:西晋虽然暂时统一了全国,但为期甚短,从280年算起到316年灭亡止(提问学生:西晋王朝统一了多少年?)总共37年。究其原因:

()西晋皇室和豪贵的昏庸腐败。西晋的主要统治集团都是豪门大族,而这阶层本身就很腐朽。司马炎自己有宫女近万人,日夜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他的儿子晋惠帝是个白痴,迟钝昏庸。指导学生看插图——《西晋对坐书写陶俑》:图为对坐书写的陶俑。这是在湖南长沙发现的晋永宁二年墓砖里,这里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俑,书写陶俑是其中一部分。这些陶俑显示出墓主人生前仆从众多;《西晋统治阶级豪华生活》图,为甘肃嘉峪关晋墓壁画,反映统治阶级安乐的情景;《西晋陶谷仓》,此青瓷谷仓为安徽当涂出土,谷仓上都有两层庄园式的建筑,形象地显示了当时地方住宅的豪华。这些图都形象地反映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豪华。而另一图《西晋劳动人民的生活》,出自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为当时劳动人民。其中一人正在扶犁耕作,形象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艰辛。归纳:皇室腐朽豪贵昏庸腐化,上层社会风气非常腐败。劳动人民则勤劳贫困。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是西晋很快衰亡的原因之一。可是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所以被司马氏篡夺,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诸侯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便在公元265年,大封皇族27人为王。这些诸侯王都有封他,拥有武装,而且,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都由诸侯自己选任。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这样,各诸侯王国就形成了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为争夺中央政权,出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当政期间,西晋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男子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教师补充:诸王在混战中还利用少数民族贵族助战。八王之乱的危害:

①“八王之成”长达16年之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劳动人民大量破产逃亡,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②“八王之乱”使西晋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从此衰落下去。

③“八王之乱”后,西晋统治衰落,西部北部的匈奴、鲜卑人大量地涌入内地,大河南北,为匈奴、鲜卑贵族所统治。最后终于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

三、内迁的各族(板书)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板书)指出: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这些少数民族,早从东汉时候起,他们就陆续内迁,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经三国到西晋,他们已大量进入内地接受西晋王朝的统治。(《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学生对照图标出)匈奴族——今山西中部、南部;羯族——今山西东南部;鲜卑族——今长城以南及山西一带(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氐族——今甘肃东南部、东部和陕西;羌族——今陕西、甘肃。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达到几百万。(结合《胡床》以及《椅子、方凳、园凳》等图以及小字部分讲解),归纳: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内迁各族不但受到西晋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还遭受民族歧视的痛苦。

()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板书)西晋政权除了要各少数民族人民缴纳重税外,还向他们征兵派役,掠卖为奴(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指出少数民族被掠卖为奴的史例。)不少人陷于破产的境地,沦为流民。民族矛盾也激化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导致了少数民族人民起兵反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思考:(1)从东汉到魏晋少数民族内迁,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

(2)怎样分析内迁各族反晋的性质?分析归纳:西晋末年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族人民的反晋起义,其性质是反西晋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正义斗争。他们和汉族人民共同作战,打击了西晋王朝的腐朽统治。另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人民反晋起义而进行的向晋王朝争夺统治权的反晋活动。这些少数民族贵族为了满足其奴役和虐杀他族人民的欲望,鼓动本族人民残杀汉族人民,扩大民族矛盾,造成了民族间的隔阂和仇杀,这是违反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但流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刘渊起兵正属于后者。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板书)八王之乱、石勒起义反晋和刘渊起兵反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崩溃。教师:这是西晋灭亡的原因。(讲述):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北方举起反晋旗帜,于公元304年在左国称帝建汉,刘渊死后,匈奴兵攻占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官民几万人。316年,匈奴兵又攻占长安俘虏了西晋的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组织学生按课本提供的思考题讨论。“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归纳:

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

②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西晋从统一至灭亡,总共37年,是一个短命王朝。

四、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板书)

()十六国的建立(板书)(挂《十六国》简图),对照教材,“西晋结束以后,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互相混战。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的主要国家,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注意“主要”、“北方的”、“西南地区的”字句,要学生知道

①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十六国不都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的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了苦难。

③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

4世纪到5世纪前期是指从公元304年刘渊建汉,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对照图分析出记忆规律。

()东晋的建立(板书)讲述: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317年,以王导为首的南下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的大地主一起,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建都建康,历史上叫作东晋。东晋偏安东南。

()祖逖北伐(板书)(课文为小字,可略讲)讲述: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民族压迫,纷纷逃到江南。南迁的北方人思念故土,要求北伐,反抗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力主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人物。(教师讲“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考祖逖北伐中途而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晋政权的阻挠和牵制。不支持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

五、淝水之战(383)(板书)

()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板书)讲述:前秦是4世纪后期由氐族贵族苻坚在关中建立的国家。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前秦成为北方最强盛的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企图一统中国。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持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迎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淝水之战(383)(板书)(挂《淝水之战》形势图及《西晋、东晋、十六国》图示,结合小字部分内容及课本插图),讲述战争经过、结果。然后组织学生按课本提供的思考题——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一下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进行讨论。(挂出《前秦、东晋形势图》。)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兵力来看,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强:前秦兵力87万人,东晋兵力8万人,约为十与一之比。但前秦失败了。原因(提示)

前秦方面:

(1)内部民族矛盾非常严重。前秦军队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鲜卑族和羌族的将士)都希望前秦失败,从而可以乘机摆脱氐族贵族的统治。

(2)北方的汉族人民(士兵)更希望晋军获胜,使他们解除民族压迫。

(3)苻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要将领不同意苻坚南攻东晋。因此造成前秦军心离散。战斗力不强。

(4)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东晋方面:

(1)东晋政权内部,主要将相意见比较一致,坚决抵抗。(看课文上竖体文字: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适当展开讲谢安和王猛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作用)

(2)有一支能冲杀的精焊军队,如由淮河两岸和北方流亡的农民组成的军队。总之,这次战争还说明“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淝水之战是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的一场战争,是一次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从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4.巩固小结提问:

①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②完成(《十六国》简图例举),代替小结。

5.作业完成课后所给练习题即可。

()教法建议

1.可采用讲述法和图示教学法相结合讲课

2.本课内容多,头绪也多,讲课时以史实为准,不宜多展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90894f69eae009581beca1.html

《西晋和东晋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