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73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探析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是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书面实录,学生学习文言文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为了改进中学文言文教学,达到新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就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又针对文言文教学误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探究,切实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教学 误区 对策 措施
文言文历来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言文教学也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文言教学中产生的一些误区,使文言文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硬骨头”,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我认为,要改进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走出三个误区,采取以下对策. 误区一:强化字词句解释,淡化篇章教学。
文言文在字词的运用和句子的结构方面,与今天使用的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比较吃力。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偏重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有时会逐字逐句为学生讲解。更有甚者,一些教师还把文言词句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抄写积累,而忽略了对文言文整体篇章的

感受与把握。一篇完整的文言美文被教师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也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误区二:强化知识讲授分析,淡化课文诵读体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字词句是文意的载体。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要弄清字词句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可对文言文而言,由于古代汉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一句话中有些字词的意义已经虚化,有些字词的用法非常特殊,有些句式前后倒装。我们从总体上去领会把握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的意义是能够做到的,但非要从每个字词句入手去把握,就会被那些意义已经虚化的字词、用法特殊的字词以及倒装的句式搞得晕头转向,对课文的诵读也并无帮助。“吟诵—感悟—习得”这种传统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渐渐被一些教师抛弃,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滔滔不绝的串讲课文,却听不到学生书声琅琅的诵读。文言文教学一旦陷入这样的误区,一篇篇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文言美文,就会变成一个个呆板的文字符号。
误区三:强化课内基本篇目学习,淡化课外阅读延伸。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教学,特别是对课标中26篇基本篇目更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上精讲,课下精练,力求学生能够精熟掌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中学文言文中,其人文应该是指先秦至清代各种文章里所包含的有关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道德情

感、文明礼仪、修身齐家等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汲取这些文章中的丰富精神营养,去培育有中华民族灵魂的全面发展的人。然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大量的经典美文,仅靠课内的文言篇目是远远不够的,26篇基本篇目即使能够倒背如流,也只是杯水车薪。文言教学一旦陷入这样的误区,学生只能充当考试的工具,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
针对以上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误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去,真正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学生中传承和发扬。
对策一:字词句解释与篇章教学要把握适度。
教师在重视文言字词句教学的基础上,不应忽视篇章教学。所谓篇章教学,即从整体上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与讲授,它是相对于字词句教学而言的。比如时代背景的介绍、思想内容的分析、艺术成就的总结等等。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涵,总结文章的艺术特点,在艺术的层面上深入把握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深刻、全面理解课文的同时,又可以吸收古代文化精髓,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然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讲授时,教师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课文。

讲解课文的同时,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些作者的相关信息,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体裁特点等,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整体以及作品中一些重点语句的真正含义,正确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策二:知识讲授分析与课文诵读体验要力求平衡。 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实施建议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值得仔细体会玩味。这就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多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语文教学,从儿童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到成人学习的四书五经,无一不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理解的。所以,今天的文言文教学仍应从诵读开始。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的读音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复诵读文章,逐渐理解文章的涵义,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住重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妙,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课程标准还要求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教师应指导学

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成诵,不能单纯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感。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必须把握好知识讲授分析和课文诵读体验的平衡,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对策三:课内基本篇目学习与课外阅读延伸要相得益彰。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递;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要达到这一要求,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讲解几篇文言文,再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知识点巩固练习就能轻松完成的。语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文字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积累大量的语言言文字材料和经验,仅靠阅读背诵教材提供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难度与课文相当、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言篇目,并对这些篇目的题材、背景、作者、内容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小组,比如文言文兴趣小组、文言文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逐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是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书面实录。要想使学生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教学就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真正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cea0f26f1aff00bfd51e00.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