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汇总

发布时间:2020-01-07 19:53: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基础知识总汇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文言实词

定义: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是重中之重,需要重点掌握。

范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

举例:故:原因,缘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2.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知识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3. 古今异义字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

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的意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意思。

(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

今有一人入园圃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别是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之意。

5. 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概括起来,词类的活用主要有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动词用做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二、文言虚词 与实词相对,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我们通常称之为虚词,如等。 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部分代词。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或)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和现代汉语判断词...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等等。

(二)采用“…者,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用“…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定义: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   

1“…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  

  1“…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2)谓语的省略 3)动词宾语的省略   

4)介词宾语的省略    5)介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铿然有声本做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 ,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 分别译为 “有的人 (事、 物) ”、“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 ,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 “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 “以为” ,译为“认为” “把当作 “用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 “其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 ,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8.“非不得” ,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 “若何” “奈何” ,分别译为“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 “奈何” “若何” ,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 “何(奚)以为” ,译为“要(拿、用 (干) 什么呢” “怎么 (为什么) 用得着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4.“何以耶” ,译为“怎么能呢”

如: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

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 “岂乎” “独哉” ,可译为“难道吗”

如: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安得也哉” ,译为“怎么能够呢”

如:安得使予多暇日, ……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 《病梅馆记》

4.“安哉” ,译为“怎么呢”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5.“况欤” ,译为“何况呢”

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6.“无乃与” ,译为“难道不是吗”

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7.“何之有” ,译为“有什么呢”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 《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 “一何” ,译为“多么” “何等”

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

2.“亦哉” ,译为“也啊”

如:亦盛矣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表推测语气

1.“得无乎” “得无耶” ,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

如:吾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

2.“其乎” ,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六、表判断语气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如:此唯师心自用耳。 《问说》

顾未有路耳。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直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见梁襄王》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无宁 “与其宁” “与其孰若” ,表选择,译为“与其不如”如: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

与其不逊也宁固。 《训俭示康》

八、表比较

孰与. 与孰 ,译为“与相比,谁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f3ddd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d3.html

《文言文知识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