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
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画蛇填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迷惑,糊涂。不亦......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立刻。 (8悖(i:荒谬。 (8(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估计,怀疑。 谷:山谷。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而: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走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卖。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
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断绝

:擅长,善于。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的意思。 峨峨 :

:语气词,相当于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心里所想的。 :一定,必定。 之:他。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叹词,相当于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⑹说:通,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 ,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刚刚。

——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晒。

——支持,即相持、对峙

——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嘴,专指鸟兽的嘴。 ——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就,那就。 ——……说。 ——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一起,一齐,一同。 ——,捕捉,抓住。 ——将要。

——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捕捉。 ——担心。 ——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6ced7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c.html

《两小儿辩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