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

发布时间:2015-04-08 09:13: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焚巾曲》

巴拉河,苗语称为“翁哈”,源于雷公山南麓,流经雷山县境,凯里市东南部,台江县西北部,注入清水江。沿岸均为苗族所居,村寨相连,人口密集,民风相似,有共同丧葬文化心态和丧葬古歌《焚巾曲》。本文仅就探讨这里的丧葬习俗与《焚巾曲》的关系。

一、丧葬习俗

巴拉河苗族的丧葬习俗,除了讲究山势龙脉的土葬外,还有火葬和风葬转土葬等。

(一)火葬

据民俗学者研究,火葬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丧葬之一,源远流长本是一种良好的丧葬习俗。可是,居住于巴拉河地区的苗族,采用火葬的用意与其他民族的用意不同。他们认为凶死者就是死在外地、麻疯病死、癫痫病死、枪杀死、难产死等非正常死亡者。为此,要用火将其难堪状焚烧,使其亡魂洗新革面,还原原样,祖先亡魂才能收容它们冥聚,否则会拒它们于门外,让它们变成恶鬼,流离于世,到处害人,并根据死者的不同死因;采取不同火葬形式。如对于凶死者,在外地死亡者,自家葬火焚化于野后,捡骨土葬,不举行葬礼,不择选龙脉风水,不讲究棺椁好坏;凡麻疯病死亡,癫痫病死亡,难产死亡者,都请人纵火焚尸于野,弃之不管。

()露棺风葬转土葬

露棺风葬是对那些死不适时的中、老年人而行。所谓死不适时者,即男性逢双年双月双日而死,女性逢单年单月单日而死(均从他们的出身年月日为基数推算),或二者均于不翻十年数而死,均采用这种葬法。葬时,将尸体入殓 (大殓)后,或将棺露天葬于敞口葬井中,或架棺葬于山野中,待时为土葬。这种葬法,目的是让亡魂适时而归,祖先亡魂才收容它们,否则让它们流浪于野,变成恶鬼,殆害世人。

由于上述非正常死亡者,鬼神凶恶,已采取了葬事处理。但还必须采取迷鬼和防鬼措施。如夫妻中先死亡者是凶死的,须用假棺将活着的遗侣,象征性地同穴陪葬;以防亡魂殆害活着的遗侣。又如对于难产死亡者,抬出家时,要破壁抬出,不出正门,以迷惑恶鬼认出家门。凡是需要去实行火葬、风葬者,都要改道而回,不准回头看后,要倒背着蓑衣,改装而回,以防止恶鬼追回,或用芭茅草打结成丁字形状,放在路上拦鬼。或头戴樟木叶防鬼(这里的苗族人民认为鬼最怕闻到樟木时气味)

至于夭折者,死后即便随便土葬,因为他们尚未成年,无鬼可防。

()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已失去了强力,无恶鬼可防,但他们的“灵魂”尚在,所以必须举行隆重的葬礼,讲究棺椁割制,讲究龙脉风水,希望得到他们亡灵的护佑。因此,讲究山势龙脉的顺葬,且仪式繁杂。除了一般的葬仪之外,尚有独特的临终孝敬、报表、宗灵、吊丧、解勾、指向、引魂、唱赞歌、走客等仪式。

临终孝敬。病人临终前。家族人即在堂屋地下,辅一稻草地辅,将病人从病房里移到稻草地辅躺卧,谓为停活尸。宗族青壮年男子昼夜轮班守护,丧家立即杀鸡煮熟,取鸡肝敬喂病人,即使病人已到了奄奄一息,也要用鸡肝在其嘴唇上擦抹,以示最后孝敬。邻近亲戚闻讯,亦纷纷带鸡前来孝敬。病人咽气后,一同辈同性老年人自动为死背沭浴,小殓(即穿寿衣),其他守护人员,即于堂屋里,布置祭堂,搭一简易停尸灵床,将尸体抬到灵床上垮尸(死者系男性,停尸于左侧,死者系女性,停尸于右侧),头朝里,脚朝门,用草纸盖睑,用白布复尸(富有之家,用绿色绸缎复尸,忌红包。这里苗族人认为红色象血色不吉利),灵床下,点一菜油长明灯,灵床前,设一木升子,装满谷粒,让谷神护尸,并供吊丧亲友插香祭奠,谓为停死尸。

报丧。病人死于天亮后至午前,丧家老少恸哭向寨人报丧,谓为向内报丧。若死者于午后至午夜前落气,要待到第二天天亮后,才能向内报丧。寨人听到报丧后,男性中、老年人都聚到丧家安慰,帮忙丧家筹办丧事,能办事的村老,主动承担办丧事主持人,并派人去向亲友报丧,谓为向外报丧。

死者系女性,向舅家报丧时,要派具有社会经验,能说会道的中年男性专程去报丧,向舅家说明死者病中的前因后果,聆听舅家对葬礼的安排和要求(即使舅家已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要求,其形式亦不可少)

守灵。守灵时间为病人咽气之日至出殡日止。守灵人不限丧家孝子孝孙,凡寨中男性青壮年都可守灵,不带孝,主要任务是给长明灯添油,严防猫儿靠近尸体,或跳越尸体。据说猫儿跳越过尸体,或靠近尸体,尸体会立刻变成怪物,起来害人,故守灵人员,要特别防范猫儿靠近灵床。

吊丧。各门亲友得悉丧家报丧后,于葬口午前,自带祭品,自食的米、酒、香、纸钱等,先后前往死者家吊丧。至亲亲戚,除了携带上述祭物外,还带去一定数显可观的钱、粮去支助丧家。已出嫁的女儿,回去吊祭亡父母时,要给死者赠送盖尸布(或绸缎盖尸单,忌红色,其意与前同),有的村寨讲究女婿家抬猪去祭奠。每门祭客自带的米、酒,支助丧家的钱粮,盖尸单都要向丧家掌管财务人员登记。自食的米、酒,支助丧家的钱粮,交丧家财务人员保管,其他祭品和祭物,由祭客自行带到祭堂祭。哪门亲友先到,哪门亲友先祭。女吊客陪丧客孝妇哭丧,男吊客焚香竖插于装有俗粒护尸的木升上,纸钱焚烧于地,碎银装入死者寿衣上的自布袋里,盖尸单复盖子尸体上。祭毕,由丧家帮忙人,带到本寨某一家休息,等后用餐,待时送葬。送葬后,各门亲友即自行回家了。但每门至亲亲戚,必须留下一名户主等后唱《焚巾曲》和核实帐目,一些喜爱听《焚巾曲》歌的非户主吊客和远亲亲友,愿意留下来听唱《焚巾曲》歌的,任其自便,丧家只供吃食,不招待住宿。

解勾。有解勾必有结勾。结勾是在室内停尸时,由巫师用竹篾制成十二双竹篾勾相勾着,放在大门坎里,表示亡魂恐与家人仍有牵连关系。当尸体抬出门外大殓时,巫师即将此卜二双勾结解散,表示亡魂已与家人脱离了关系,并用芭茅草和祭奠的香灰和在清水里,象征性地洗家,将解散的勾结和灵床的稻草奠物,死者生前用过的旧衣物等,拿到出丧的道口上焚烧,以示完全脱离了关系。

指向。指向是在埋葬毕,由巫师代表,用马刀于坟上两侧和坟门前,自左至右,后至坟门,分别拍土三拍,交代亡魂道:“我父()听啦!这边是东方,这边是西方,这里是门前,您老人家耍记住,出门而行,莫忘方向,离家(指坟地)远走,向东而行。”指向毕,所有送葬人,都到巫师敬高山神处(苗语称为毫档的“嗄西”)吃点鸡肉, 喝点鸡汤,收拾东西,返回丧家,待时引魂。

引魂。据这里的巫师和老年人说。从前引魂是在葬后三日,或三日后的单日引魂,现代多数村寨矿已改为当天晚上引魂了。引魂人员由丧家孝子代表(独子自行),至亲亲戚代表(一般为舅表或姑表或女婿),丧家宗族代表和巫师等组成引魂人员,于傍晚时候携带祭品,换了新长明灯,带上“地神”(苗语谓为“良打”,用白纸剪成人形状,再用竹片夹住,便于插地,草鞋一双(意为祖先穿草鞋迁徙而来,亡魂要穿起草鞋而去)等去到新坟处,待天黑尽,举行引魂仪式。仪式前,先于新劣土插满“地神”,后在新坟门前摆好祭品和草鞋,宗族代表,亲戚代表和巫师,蹬上坟后,象征性地代表亡灵对话,孝子代表在坟门前行祭。祭毕孝子先离开坟地,三代表各代表亡灵(这里苗族认为人有三魂护身;一魂护后,一魂护左右两侧,一魂护前。人死后,此三魂,有一魂回东方老家与祖先亡灵冥聚,有一魂于子孙家里护佑子孙,有一魂于坟里宗护尸骨)跟后,前者,边走边叫喊,并时时劝说亡灵们,走好路;奠跌跤,莫拉后, “亡灵”们边跟后边答应。将亡魂引到丧家后,由巫师交代护后的亡灵回坟地职守尸骨,再交代护佑左右的亡灵寄寓家中神龛里护佑子孙,最后由歌师和巫师唱《焚巾曲))歌逗护前的亡灵回东方故地与祖灵冥聚。唱完《焚巾曲》后,众亲戚相争邀请丧家带亡魂去本家走客,整个丧事宜告结束。至于丧家带亡灵到何门亲友家走客,待丧家决定后,再通知亲友。

二、唱《焚巾曲》

众所周知,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的一切典章制度、历史、风俗等等,全靠民间口头文字相传,其中民间诗歌是最好的形式,《焚巾曲》以诗歌的形式,叙述死者生前的家事、民族历史,民族祭祀,物质的再生产和种族的再生产等。因此,它的结构比较松散,内容十分庞杂,有民族的起源,人类与自然的斗争,部落的战争和迁徙;有死者生前的出生、成长、恋爱婚姻、生儿育女、建家立业;有丧葬仪式的陈述,亡灵回东方老家时,所经过的各个地方的详细描述和历史变迁的描写等等。唱《焚巾曲》是丧事中转悲为喜的一大转折点。因此,它不仅具有史实的说教功能,而且具有诗歌的艺术功能。

唱《焚巾曲》时,丧家帮忙人。把枫木制成的长方桌放于堂屋中央,桌上放有酒肴,熟鸡(或熟鸭)一只;桌下放竹制笆篓,盛满谷粒,笆篓口上蒙有两张新白布带,均为歌师的报酬,此外还放有一个木盆,盛有少许清水,盆口盖一张方巾,备为焚烧,所谓焚巾,即焚此巾了,所有孝子孝妇整齐坐于长桌左侧,至亲亲戚坐于长桌右侧,其他听众自行站、坐于主客之后,或其他适当的地方。满堂笑语、满堂欢乐。仪式前,丧家管帐人员,当众宣布各门亲友赠送的祭品财物数字(有的村寨于焚巾后宣布)。帐目宣布完毕,主持歌场的长老,即宣布开歌仪式,并按照丧家老、新各门亲戚顺序,逐门点叫,(死者系女性,须从舅家点叫起),要他们自家出人唱《焚巾曲》。由于《焚巾曲》是一首长达上千行的长诗,平时又不得随意唱。只能在办自喜丧事时,才能让唱。所以流传不广,会唱的不多,一般多是请高明的歌师和巫师合唱。因此,被点到名的亲戚,都客气的推托说:“本门亲戚生来,只知道犁田种地,没人会唱《焚巾曲》,愿出点钱帮主人家另请高明。”

主持歌场者,讨价还价地说道:“客来客大,客帮主家,要帮就得帮一大把。”

客人回答说:“我们是小户人家,手长衣袖短,荷包都快抠破了,只有这点银两了,请众亲友看清,本家将钱放到升子里。”说罢,将少许钱币放入桌上的木升里(多少不抅,因为此钱是在歌唱完后,用来偿赐给听众的,所以,有的亲戚故意放一分钱于升子里,逗得众人哄堂大笑)。每门亲戚都请到了,主持歌场者,才另请歌师行唱《焚巾曲》。歌师行唱《焚巾曲》,视丧家办丧事的经济能力而定,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唱《焚巾曲》毕,由歌师中的巫师焚巾,随之商定带亡灵走客一事,整个丧事宜告结束。

三、丧俗简析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农村公社,封建领主制等阶段。这些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丧葬事象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鬼神观念,母权制观念,民族凝聚力等反映得最强烈。

()鬼神观念

鬼神观念是一种很古老的观念形态,它无不渗透在自发的原始宗教之中。这是原始人类对于人体本身的构造以及各种生理现象,缺乏科学认识的表现。因此,他们对于死亡现象作出了种种假想。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善有善鬼,恶有恶神。于是,除了对于死者的躯体进行种种处理之外,还要采取种种防鬼祭鬼的措施。苗族丧葬中的几种葬法和种仪式,都是围绕着鬼神为中心而为,希望得到善灵护佑,企望恶鬼有所归宿。苗族是个古老的农耕民族,稻种观念也渗透到苗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丧葬中,谷神观念反映得特别突出。如灵床前置木升子谷粒,让谷神护尸;尸体大殓后,要请巫师撒谷粒(或米粒)开路。巫师在撒米粒开路时,明确地念道:“你离屋的时刻是个吉时,公鸡陪你同行,公鸡陪你同行,谷神为你带路,忘记时辰问公鸡,行途迷路问谷神,放心而走,安心而去。”家景兴旺,儿女齐全的老人寿终正寝时,吊丧的客人和宗族们,都要相抢丧家的碗筷和饭食,带回本家,让自家人吃用,或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他们认为这些碗筷和饭食,都寓有善良的稻神,它曾保佑过过世者长命富贵,人丁兴旺,六畜繁盛,食用过世老人用过的饭食和碗筷,将会得到同样的福祉。

()母权制在丧葬中的遗俗

母权制的遗俗,在苗族的现实生活中,无不打下深刻的烙印。这一遗俗在丧葬中的影子,除了母亡,首先要向舅家报丧之外,舅家去吊丧时,只带香、纸钱,不带钱物(现今已带了)。舅家一到,首先要查验死者的寿服是否是新置,棺椁是否是好木料,发现有异,舅家有权质问于丧家;治棺出殡时,舅家要抬脚的一头;带亡灵走客,首先要考虑去舅家走客,如果姑舅两家关系不好,或死者生前受到虐待,丧葬时,舅家则倾族而出,到丧家吃娘头股分金(苗语称为 “哝夫江岛”),就此断绝关系。这些,都是母权制在丧葬中的反映。

()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巴拉河流域的苗族,和其他聚集区的苗族一样,多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寨为一个血缘宗族或几个血缘宗族,都具有强烈的村社区域性观念和民族观念。因此,丧事既是一个宗族的大事,也是全村全寨的大事,只要听到丧家的报丧信号。那怕是家有贵宾佳客,都要置之一边,先到丧家帮忙料理丧 事。他们齐心协力,办事不遗余力,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区性凝聚力和互助力。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曾依靠这样的凝聚力,战胜了来自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压力,建立起了家园;顽强地生息繁衍,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分散的个体劳动,落后的生产技术,没有富足的物质财富来培养专业人才,对自已人民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说教,也没有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只好借助丧葬大事,亲友皆聚,老少出席的机会,请业余的歌师向人们进行历史的说教。因此,《焚巾曲》花了很大的篇幅追述历史,歌颂死者的建家立业,使听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受到了特殊的教益,勇敢的生活,这是唱《焚巾曲》的重要目的,所以《焚巾曲》既是传统教育的活教材,也是现实生活教育的活教材。

四、余论

黔东南苗族对于“东方”理解,一是指河流的流向,二是指日出的方向,这两者在黔东南的地理方位基本上是一致 的,因为黔东南的河流流向,与日出的方向,大致相同,所以丧葬仪式的指向和《焚巾曲》所交代的“东方”也是一致的。但是亡灵走到了“方先”(即今榕江地区),其归向和地名都不甚明白了。从河流的流向而言,亡灵到了“方先”顺河而下,即沿都柳江而去,也是能够体现出“东方”的虚向 的。然而,亡灵到了“方先”后,不是顺河而下,而是涉过都柳江,向“爬山寨”、“日出坡”而行。这个“爬山寨”和“日出坡”是泛指“方先”以东的某些地方?还是指雪峰山?如果是指雪峰山,那么进入黔东南地区的这支苗族,很可能是沿资水(雪峰山南麓的大水,注入洞庭湖)到今新化、冷水江地区之后,折西到雪峰山山麓停留,长期在那里活动,后因人多地瘠,难以生活,才跋山涉水,翻过了雪峰山,来到黔东南地区定居。这就是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所唱“不来则不来,来来真的来。来到劈山坡,树林多又多,根根相盘错,树颠相叠合。大地黑呼砰,众妈好难过,“知道这样,早该莫搬迁,住在东方好快活”。《焚巾曲》也唱道:“走过榕江境,渡过南利河,黄脚快步走,拾脚快上坡。走拢爬山寨,爬山寨是榜奶曾住过,榜奶逃官兵,来这里建村。…走过爬山村,迈步向北行。走到日出坡,……莫在这里停。向水漫漫的东方走去,向平坦坦的家乡而行。”两歌所描写的地方,大致相同。可见这支苗族在迁徙途中,曾在土地贫瘠的山地停留过。这个山地是不是雪峰山山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丧家付给歌师的“报酬"是粮食和棉布。可见, 《焚巾曲》的问世历史背景是在农业生产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并出现了以物易物,以物催工的商品交易时期。这个时期,当是“左洞庭,右彭蠡”的时候,因为那里不仅是鱼米之产地,也是棉花之产地,后因沿河西迁,长途跋涉,历经辛苦万,来到了自然恶劣,人多地少的地方,无法生活,才又继续迁徙,越过日出坡来到“方先”地方,进入黔东南的宽阔地带。由此看来,这支苗族是从资水沿河西迁,到了雪峰山山麓。之后,翻过雪峰山,进入黔东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8997fdbceb19e8b8f6bade.html

《巴拉河苗族丧葬习俗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