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页眉内容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 49 篇中的一篇。作者 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 也是最完 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 方法、教师和学生、 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 2000 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发虑宪,求善良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化的三种层次境界 化民成俗教育与个人建构。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 , 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必 须由所培养的人来完成。
——深谋远虑 思虑规律,物色好人 求贤纳士 ,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 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 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 过学校教育才行。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 P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化民成俗,建国君民 ——治国政策。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一带 有本质性的理论问题。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 白至道。 “道”即“贵贱” “长幼” “尊卑” “君臣” “父子” “夫妇” “昆弟” “朋友” 《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 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尚书》 《礼记集说》今亡 “兑命篇” 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典——本,主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页眉内容
“教”因“学”而得益 , “学”因“教”而日进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得益,共同提高。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 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揭示这条规律 , 《学记》对教育学史的重大贡献。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等重要的教学原则和“喻” 、“善问” 等重要的教学方法 , 为落实“教学为先”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 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 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 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求学者知不足, 才会 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者感到困惑, 才会潜心钻研, 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 “教学 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 ,一半在‘学生的学' ,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25有塾,党500有痒,术su 1)(12500有序,国 有学。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 化民易俗,近者说yu e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 此之谓乎 !
学制体系从中央到地方 . 塾、庠、序、学都是古代学校名称。 《学记》主张从 “家”到诸侯国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学 这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九年制大学学制 , 由此可见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学记》确立了一套古朴的、完整的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全面。“辨志”、“乐群”、 “亲师”、“取友”和“强立而不反”等属于德育范畴 , “离经”、“博习”、“论学” 和“知类通达” 等, 则属于智育范畴 , 体现了德智并重的思想。 再次,核程序合理。 考核标准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的 , 对不
同学年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 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 : 分析 ;第三年考查是否 专心致志于学业, 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 相互研习得益;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 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
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



页眉内容
有成就 比六年有成就 , 比九年不足 。到第九年他们 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 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 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 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 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 di 0蚁窝,喻学者由积学 而成大道 蛾——古“蚁”字 ,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 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 c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 箧,孙其业也。夏ji c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 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 e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 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 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 《诗经》里“小雅”前三篇 鹿鸣、四 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 互慰劳 ,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 懂得为官的道理。 为官 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 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 ,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 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学校 里配备有教杖 夏圆和楚方 ,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 夏祭以后, 教官不去视察学校, 考查学生的成绩, 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 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 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 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 为的 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 养成独立思考, 用心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学生对长 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 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 “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 任首先在于尽职 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 ,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 ,就是这 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 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 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
反也。“兑命”曰:“敬孙务



页眉内容
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
“春诵
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 ;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 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 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 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 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 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 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 循序渐进, 敏捷努力, 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 今之教者,呻 其占 书,竹简 ,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 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 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 成功 ,其此之 由乎!
——现在的教师, 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 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 且发言急速而 频数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 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违背教学原则, 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 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 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 , 原因就在这里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 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 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 这叫防患于未然; 在适当 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叫作顺应自 陵:超越;节:年龄特征 ;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 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 6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 之所由废也。
“兴”与“废”。



页眉内容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 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 不易消除了。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 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 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 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 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 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 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 然后可以 胜任教师的工作。 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 而不是硬拖着学生 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 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 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 学习 就会感到顺利容易;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师生融 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 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 也。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 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 孤陋寡闻; 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 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 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 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 然后才能 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 点。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 喻,可谓继志矣。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 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 自愿地跟着他学。 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 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 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页眉内容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 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 ,其此之谓乎 !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 资质有好有坏之后, 才能多方诱导, 因材施 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 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 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 “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 ,就是这个道理 !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 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 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 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 当臣 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 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 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按照大学的礼节, 教师给君王讲书, 是不行君 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 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 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 但自己获益却很多, 又能归功于 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 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 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 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 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 撞得轻其响声就弱, 即提的问题小, 以相应的方式简 要解答;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等他理解从
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



页眉内容
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 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 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 不足以为人师。 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 讲解才行。 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 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 如果讲了 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 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 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 优秀弓匠的儿 子子承父业, 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 小马初学驾车, 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 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 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 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 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 : 相同 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 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 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 ,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 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 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 于本矣。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 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 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 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 最守时刻。 懂得了这四层道理, 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 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 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a88258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3e.html

《《学记》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