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0-03-25 00:2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快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五步式单元(快速复习课题实验总结

岑巩中学 杨启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地深入发展特别是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和推广,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引用更加广泛和生活化,目前,在图书市场上的各种复习资料介绍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但却很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见效快而且适合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使用的复习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摸索在试验和摸索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07——2008学年在黔东南州教科所的支持下正式开展了“高考历史五步式单元(快速)复习”的课题研究和试验,在一年的实验中,试验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8年的高考中,试验班的文科综合人均分为,及格率为﹪,比本校人均分和及格率分别高出分和个百分点,超过全州人均分分、及格率个百分点,超过省人均分分、及格率个百分点,据学校教务处根据全州各校的成绩统计,试验班文科综合的人均分和及格率都排名在全州各校第一,2009年6月根据实验和研究计划又出版了《高考历史五步式快速复习》一书,至此,这一课题研究告一段落。在我就这一课题实验和研究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和介绍,供高考备考同学和指导高考复习的老师参考,并请专家和同仁予以斧正。

一、归纳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及其表现,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的基本特

征、基本线索及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具体表现为:①政治上: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各项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经济上: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③思想上:封建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具体表现为: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制度创新完善;政局稳定,国力强盛;②经济上: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集中趋势加强;③民族关系上:民族政策开明,中央与边疆各族联系加强;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中外关系上: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交通发达;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⑤文化上:兼收并蓄,科技领先,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世界近现代史》第三单元“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历史阶段特征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定型。

具体表现为: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资本组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渐完善,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自觉斗争的新阶段,产生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③国际关系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格局形成并最终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这一步骤,使学生从宏观高度清晰地把握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使后面的复习显得更为轻松。

二、精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并按专题把各知识点归纳成板块。

其中,中国古代史可以归纳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板块,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归纳为外国列强侵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人民的探索、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四大板块,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归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关系四大板块。

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可归纳为:

①西方列强侵华:军事上,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政治上,强签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强开商埠,使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文化上,取得宗教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②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的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③中国人民的探索: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企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企图以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洪仁——《资政新篇》——企图以资本主义来改造中国。

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初现端倪——“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发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提出。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可归纳为:

①政治方面:隋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国者、都城)→ 统一(条件、时间、意义)→ 强盛(表现为隋朝的建设)→ 灭亡(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兴起——贞观之治(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发展——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鼎盛——开元之治(措施)→衰落——安史之乱;隋唐制度的革新:①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创立、完善、作用)②科举制——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作用);③府兵制的改革和调整:隋文帝改革——唐太宗调整和健全;④募兵制的创立(原因、作用)⑤租庸调制(作用)⑥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②经济方面: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隋唐农业发展的特点;隋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隋唐商业繁荣的表现;四大商业都会

③民族关系方面:与突厥的关系;与回纥的关系;与靺鞨的关系;与南诏的关系;与吐蕃的关系

④对外关系方面: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含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与新罗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东南亚互派使节;与天竺的关系(纽带、代表人物)与西亚的关系(波斯 大食)

⑤文化方面:隋唐时期文化发达的原因;科技成就(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进入诗歌的黄金时代(着名诗人:初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成就最高、中唐、晚唐)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和杰出画家);书法(初唐三大家、盛唐、中唐、草圣);音乐舞蹈

《世界近现代史》第三单元可归纳为: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第二国际的兴衰——列宁主义诞生。

③民族解放运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一步骤是以填空题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这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各知识点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拓展,以培养和锻炼提取、分析、归纳历史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如复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必须分析出开凿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是隋朝政治统治和经济交流的需要(江南开发、政治中心在北方——运粮、河流西——东,南北交通不便);②隋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基础;③隋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使中央政府能够调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意义:①解决了中国主要通航河道无南北流向的问题,沟通了中国东部的五大水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南北运输的大动脉;②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使南北物资交流畅通,有利于加强对东南、东北地区的控制);③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取了推动作用;④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和水利测量技术的杰出成就,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复习“南京条约极其附件”时必须分析其各个条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①割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英国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便利了英国对东南沿海的控制和侵略;

②赔款2100万元,开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先(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成为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工具;

⑤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利了列强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⑥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⑦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了口实,也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复习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应搞清楚它们各自在历史上的地位:

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②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开始起步。

③创办新式教育——使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应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出其兴起的前提条件:

①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政治保障。

②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殖民掠夺——资金(物质条件)。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市场和原料。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技术条件。

⑤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复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时应展开分析并归纳其标志、经过、途径、动力及作用:

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经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诞生——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广泛的展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主要途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殖民扩张。

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作用:进步性: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②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诱导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落后性: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紧密相联,意味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与落后。

这一步骤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步骤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复习的目标和方向,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觉得学得轻松,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分析归纳与各知识点纵横联系的知识,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信息。

如复习“隋朝的兴亡”时可归纳出秦隋相似之处:

①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

②都创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③都有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

④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成为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⑤都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

复习“隋唐民族关系”后可归纳出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原因、意义:

方式:①通过战争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②设机构进行管辖;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与少数民族和亲;⑤与少数民族会盟。

原因:①唐朝社会制度先进、国力强盛,而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②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意义:加强了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复习“新思想的萌发”时可归纳出洪仁与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反对外来侵略。

不同点:①洪仁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而林则徐、魏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制度,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②洪仁主张中外平等往来,而林则徐、魏源则认为中外对立。

复习“洋务运动”时可比较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①都是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②都是统治阶级的改良运动;③都主张学习西方。

不同: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而后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②目的不同,前者是巩固封建统治,而后者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③内容不同,前者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后者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④结果不同,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

复习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美、德、日经济的迅速发展后,可找出它们的相同因素:

①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美国内战,维护了统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结束封建割据)。

②科技的应用(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选择性较强)。

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

④对外侵略扩张和掠夺(美国控制拉美、德国抢占“阳光下的地盘”、日本——甲午战争)。

复习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后可归纳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呈现的不同趋势:

经济上:①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德国)。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法国)。③经济发展较快,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俄国、日本)。

政治上: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英、法、美)。②封建专制色

彩比较浓厚(德、俄、日)。

复习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应归纳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的不同后果以及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生产力:前者——大机器生产出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者则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社会关系:前者使近代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而后者则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关系:前者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而后者则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对中国的影响:前者: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中国的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后者: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步骤是把传统的第一轮单元复习和第二轮专题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知识、专题知识、古今知识、中外历史知识合而为一,从而形成了整体知识概念和网络,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化。

五﹑认真完成练习,查漏补缺,作好错题本。

古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呼!”“温故而知新。”作好一份单元练习题是最佳的巩固方法,也是最好的查漏补缺手段,如复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可以让学生作这样一道古今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的试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观点: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影响: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天朝上国(华夏至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影响: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对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影响: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观念: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列强要求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就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又如复习完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后可以让学生作这样一道练习题: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主题词,2006320《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是什么?这一时期对外开放又取得了什么新的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九五”期间的中共十五大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就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挫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作完单元练习,在讲解、分析了试题后,要求学生作错题本,并分析出错误的原因。

这一步骤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性,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转换。每一个单元都经过这样五个步骤,从而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这一课题实验和研究的宗旨是:以两纲(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指南,以教材为蓝本和中心,以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为手段,以培养和提高历史知识信息的提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应试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把分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题实验和研究的特点是:关注历史知识的推导过程和新知识的生成,有效地处理了预设知识与知识生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老师的知识推导过程中非常轻松地掌握了新的历史知识并迅速地提高了对历史知识信息的提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答题的水平。

从试验班的高考成绩来看,这一复习方法费时短(复习完全部高中历史约需4个月左右),见效快(试验班62名同学在高考中文科综合未及格的只有5人,而且分数都在170分以上),由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一方法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文科学生而言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复习方法之一,当然,对于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见效更快,它的针对性较强,也非常便于高考备考复习的同学和指导高考复习的老师掌握、操作。

当然,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十分有限,这一方法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给予批评和指正,我将万分感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5fe83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c.html

《历史知识体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