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5-05-06 15:35: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等。二是描述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如《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朴实,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境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缜密  真意   情致    文美   清秀)特色

   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我以《荷塘月色》为例说明,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太明朗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美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再接着以荷塘四周禅声和蛙鸟的突出荷塘月色,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春》也一样,通过写盼春、描春、颂春来表现出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⒈、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历来被称颂的名篇,作品通过质朴的叙事,抒写了真挚的父子之情。在文学作品中,父子之情是比较难于表现的。因为父对子的体贴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这些温情,即使身为儿子也常常体会不深。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实际上这是写了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但父亲所说的话,却又分外达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语中包含有父亲对爱子的宽慰。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但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同时,父亲的话也含蓄地道出了家境之坏。

    作品写父亲对儿子的慈爱温情,主要是通过写父亲一系列的行动来体现的。比如,开始说定父亲不去送行了,也做了一番细心周密的安排;但经过再三考虑,父亲又亲自来了,这足以说明父亲内心对儿子的留连难舍。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儿子上车,选好座位,又嘱咐再三,托茶房照应等等。这许多琐屑小事的叙述,几个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事情,都是极平常的,极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是极可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怀,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作者笔下的事物,融抒情于叙事之中,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行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了父子间的至情。虽是事过十年后的回忆,却都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在那种种细事中,处处透露了父亲爱惜儿子的心。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看成小孩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加以点拔: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回忆中,带着责备自己的意思,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心情的过失。这些地方,都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文末写父亲来信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咏心间,会生发出和作者一样的怀想;作者不矫造,不做作,平平道来,使我们读来在心里满漾起复杂的感受。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美。融情入景。《绿》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春》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衣裙;白色的荷花与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也有了些许颤动,宛然起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设置比喻,用活动的物,可感的声音,香味来形容静止的荷塘、荷花、荷叶,并且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来表达欣赏月下荷塘时的愉悦感。这种化静为动,点石成金的形象化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十分自如。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在月光下,荷叶与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妙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意境自不必说,更有那满月却不能朗照而又恰到好处的情致,被作者用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来加以描述,以人的舒适的感受来说明自然景致的和谐,真是妙笔生花!再加上月光下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杨柳倒在荷叶上的弯弯的倩影,荷塘月色显得更加恍惚迷离。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用音乐来绘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境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禅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此外,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等无一不体现出这绘画之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中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论不满现状》一文,朱自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关点: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那唯心的人政论。......如果这不满人意现状老布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朱自清在国统区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且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呼唤人们联合起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新中国,光明社会的热切憧憬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写的以情驭理,情理俱美。这种抒情的理趣的美,是作者理智的结晶,更是作者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热情喷薄和升华的结晶。朱自清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三、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如《荷塘月色》中用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形容薄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有九地烘托出作者赞美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予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蕴藉。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再如《冬天》:父亲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孩子们则一上桌就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到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这段话中的语汇,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清切,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有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鲁迅在评论五四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并非做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自清散文的成就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卷·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神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十页。

[5]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赏,200516

[6]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7dd19581c758f5f71f672d.html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