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苏东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历史文人篇)

发布时间:2020-06-19 08:01: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苟且活成快乐,低谷成就格局——苏东坡

【编者寄语】

清代赵翼的《题遗山诗》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国家破亡,政治遭贬,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不停地擦拭着艺术家的灵魂,使他们“穷而诗工”。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哪一个不是?有时不免感慨上帝的公平:在生命空间受到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而且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披文入情】

东坡突围

动词“突围”颇具张力,形象生动。

①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用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作对比,认为苏东坡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是对黄州凄苦生活的挣扎与超越。

②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引用苏东坡给李端叔信中的内容,真实反映苏被贬黄州后的凄苦与孤独,为下文张本。

③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引用《卜算子》,真实反映苏东坡在黄州时精神上难言的孤独。

④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⑤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⑦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⑧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一个人在经历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极度的孤独和痛苦之后,转而与灵魂对话,便即将从困境中突围。

⑨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在深刻的自我反省中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实现了生活、精神、才情上的多重突围,浴火重生。

⑩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强调苏东坡的成熟来源于乌台诗案的灾难,来源于灭迹后的再生,来源于穷乡僻壤,来源于无尽的凄苦。

⑪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连用排比,突出成熟的内涵,它是一剂生活的良药,是一种哲理的升华。

⑫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突围后的东坡以千古杰作向世界献礼,一个人精神上如何乐观旷达才能达此成就。

作者:余秋雨

【文章珠玑】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思考探究】

1.“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真正的自己”?

2.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与作品,有何作用?

赤壁之战分文武——苏

【编者寄语】

苏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好一个悠然自得的苏东坡!可此时的他却是被贬黄州,“东坡”之名也由此而来。但贬谪的命运却成了苏东坡的精神财富,黄州也成了苏东坡的黄州,苏东坡也从文弱的书生蜕变为流传千古的大文豪。然而不是所有被贬谪的人都能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苏东坡,他有属于他独有的个性和魅力,亦如他的诗文,流传千古。本文作者由赤壁之景转写苏东坡的经历,由苏东坡的经历中得到启发,着力赞颂了苏东坡在面对坎坷不公命运的时候那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披文入情】

文赤壁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由苏东坡的石像引出苏东坡的形象,“仰视”一词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

画线的三个反问句掷地有声,苏东坡的那份气质岂是石像能刻画出的呢?为下文写斯人远去,但其文采名声流传千古作铺垫。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紧承上文,物换星移,但江山依旧美如画,由苏东坡的石像转写黄州的自然之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的着粉饰媚俗?

用反问来强调苏东坡的名声和文采是脱俗的,没有必要去粉饰和媚俗,实际上是说苏东坡的名声和文采成就了黄州赤壁的闻名于世,照应上文的“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在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视角由仰视变为俯视,既有利于欣赏赤壁之景,也有利于触动怀古之幽情。登临后,感叹即使是千古江山也难抵岁月的流逝,更何况是“渺沧海之一粟”的人呢?但斯人真的远去了吗?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承上启下,由眼前之景转抒历史情怀。江面已远,江山面貌已改,苏东坡的血肉之躯也化为黄土,唯有苏东坡的名声和文采能穿越历史的风云,吸引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有苏东坡的地方,才会游人如织。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苏东坡的经历引出“第一个阴差阳错”——恰恰因为被贬黄州才成就了苏东坡的不朽诗篇,“穷而后工”大抵也是如此。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犹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正因为浩浩长江和一时多少豪杰的客观环境,以及苏东坡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的主观情绪成就了苏东坡。“一连串阴差阳错”成就了文赤壁。

画线句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直接赞颂了苏东坡的非凡文采和豁达情怀。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为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画线句乃文眼句,“不在意”就是“忘怀得失、洒脱自然、乐观豁达”的一种精神;苏东坡能“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眼前的得失不在意”。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画线句表明苏东坡能在这场“文战”中获胜,还离不开他自身过人的才华和杰出的文采。正是因为坚强不屈的意志、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信笔纵情的才华,才有了不朽的杰作及被后世敬仰的他。

【文章珠玑】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思考探究】

1.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根据文意,你认为“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具体指什么?

2. 文中“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这句话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6dd88a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8.html

《05 苏东坡-冲刺2020年中考语文考前必读美文(历史文人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