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详细景点攻略(德法意瑞)

发布时间:2012-12-14 23:57: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圣彼得广场&大教堂(共:1h

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罗马教廷的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巴洛克式风格,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用来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广场前面有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以广场正面的圣彼得教堂得名。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相传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贝尔尼尼以提倡华丽、夸张为特点的巴洛克式艺术著称于世。电影《2012》就将圣彼得广场毁灭一旦。

附:

圣彼得广场设计竞赛的冠军是Latz+Partner事务所。他们的设计方案将主旨放在建设一个宽阔开放的城市广场上,衬托了周围建筑的美观。广场地面采用优质铺路材料,广场上还种植了装饰性树林,与现有植被和建筑交相辉映。整个工程还包括对周围电车站等设施的重新安置。广场的建设方便周围行人欣赏景色,使交通更加便利。这个广场的重建是整个市政厅综合区改建的关键部分之一。按照这个方案,圣彼得广场将变成一个更加宏伟,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共区域。

圣彼得大教堂概况: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的雕像。圣彼得大教堂俯视图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11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住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11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彼得广场,建于1667年,住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四百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建筑历史: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11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住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11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建筑风格: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神秘莫测,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画像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因此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拍摄。

建筑结构:圣彼得教堂建于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造型非常传统而神圣,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建于圣彼德墓穴的正上方。1452年,尼古拉五世下令重建,1506年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设计和施工,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进门口的右边走廊里,有米开朗基罗23岁时的作品《彼得》。现在只能隔着玻璃欣赏,但是仍然能打动任何人的心。前面的第三礼拜堂CappelladelSacramento里有贝尼尼所建的祭坛,只有祈祷的人才能进入,不是信徒禁止入内。正中央右边有圣彼得的青铜像,由于来参观的信徒的吻和手的触摸,铜像闪耀着金色。左侧以及与第二、第三礼拜堂相对的墙面上有波莱渥罗为伊诺欠兹奥八世建造的青铜纪念碑。登上圆顶的入口在面向教堂外侧的正面时的右手边。尽管有电梯,要到屋顶庭园还必须要登330级台阶。从屋顶眺望圣彼得广场夕阳是最美的。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用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那扭曲的粗圆柱似的独特形状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礼拜堂里有圣彼得的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里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鸽子,下面装饰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里面包着据说是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左边的楼梯通往教皇的地下陵墓。另外,面前的左边有珍宝馆的入口,那些豪华的圣器皿类显示着梵蒂冈的力量。

旅游指导:进入圣彼得大教堂,你一定会被各种艺术珍品迷住了眼,但两位艺术大师的杰作是一定要仔细欣赏的。一位是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的天才雕塑家贝尔尼尼。另一位当然就是米开朗琪罗。殿堂的中央,贝尔尼尼的最伟大的杰作---青铜华盖被置于米开朗琪罗最伟大的杰作---宏伟的穹顶之下,闪烁着金色耀眼的光芒。殿堂尽头是贝尔尼尼的不朽杰作---彼得宝座,其上有精美的“圣灵”像。殿堂内还有贝尔尼尼的其它杰作:教皇马尔巴诺八世纪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罗七世纪念碑。在大殿的右侧,母爱小堂中的《圣殇》被称为教堂中最优雅的作品,为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杰作。而且是米开朗琪罗唯一一件签名作品,其名字就在圣母身上横跨胸前的饰带上。   教堂外的圣彼得广场是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一生中最伟大的建筑艺术品,完成于17世纪。拥有两个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圆柱和88根方石柱组成的半圆长廊,上有40位圣人雕像,仿佛圣彼得大教堂伸出的两个巨大手臂。除去教堂外,位于台伯河上的圣天使堡也属于梵蒂冈的领地。最早的城堡是罗马皇帝为自己家族所建立的墓地。据说公元509年罗马传染病大肆流行,当时的教皇主持完弥撒后经过此地,突然出现一个拿宝剑的天使,自此以后传染病销声匿迹,所以改称此堡为圣天使堡。城堡和教堂之间有城墙相连,因此教皇从圣彼得大教堂到天使堡不用经过意大利的土地。天使堡前横跨台伯河的圣天使桥是罗马城中最美的桥梁,桥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个天使手上都拿着一样耶稣受刑的刑具,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贝尔尼尼之手。教堂北面有著名的梵蒂冈望景楼,一座有几百英尺长的建筑物,把梵蒂冈宫和由罗马教皇英诺森特八世在一座小山顶上建造的望景楼别墅连接起来。

网友攻略:

圣彼得教堂(Piazza San Pietro)位于广场的西南面,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天独厚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11 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于公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于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修改,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参观这座教堂的几个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广阔,进入之后会不知从何看起。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它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死门" 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转手。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持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

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除此三件艺术杰作外,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当您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的时候,第一眼看上去实在无法领略其宏伟的规模。若用人直观视觉去体测它的规模的话,很容易因教堂各个部分巧妙对称的布局形成错觉,需要借助一些实际数据才能说明它的实质:教堂的长度,包括门廊,为230米,拱顶的高度是38米。正殿尽头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只圣灵信鸽,翼展达1. 5米之长。这座教堂可容纳6万人。如果有时间,游客可乘电梯拾级而上,登顶俯瞰罗马全城。 从教堂内出来,在教堂左侧有一个由卫兵队的成员。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据说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

斗兽场:(外观,10mins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罗马斗兽场(Colosseum)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罗马斗兽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帕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由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俘虏来的奴隶卖给当地的罗马人,获得了巨大的收入,从而得以支持斗兽场建造的庞大支出。而真正建造这座建筑的人,更多是拥有相当技艺的建筑师和有专业知识的工人。地理坐标41°53'25.38"N 12°29'32.47"E 围墙共分四层,前三层均有柱式装饰,依次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种柱式。科洛西姆斗兽场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斗兽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帕芗(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伽尔巴、奥托、维泰里乌斯)的失败的统治,韦帕芗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这个用石头建起的罗马斗兽场(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由石灰华(10万立方米,采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构成,它是罗马最大的环形竞技场了。人们相信大约300吨的铁被用来制造将石头连接起来的抓钩。   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标准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剧场的遮阳帆布,皇家舰队的水兵们负责把它撑起以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这样一来大斗兽场便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园顶竞技场。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九万余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角斗是斗兽场的主要节目,是一天中娱乐的高峰。当时还出现了专门培训角斗士的角斗学校。由斗兽场来为4所角斗学校提供资金,这4所学校可以容纳2000名角斗士,实际上这些角斗学校不过是训练营和监狱的组合体,因为绝大多数的角斗士都是来自罗马帝国各个地方的奴隶和俘虏,他们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力,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对于罗马贵族来说,最残酷的格斗毫无疑问也是他们最为激动的。打斗者带有戟或短剑。大部分斗士都是奴隶和犯人。也有为了挣钱而自愿前来格斗的,他们都受过专门训练。格斗分许多种:最有名的是决斗,这种决斗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网的角斗士,对手是带刀和盾的罗马武士,带网的角斗士要用网缠住对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杀死,另一角斗土带着头盔,手持短剑盾牌,拼命追赶想战胜他的对手。最后,失败的一方要恳求看台上的人大发慈悲,这些观众们决定着他的命运,假如他们挥舞着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着要他死。许多世纪前,这个竞技场由于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当时斗士们格斗所用的场地。

建造背景: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 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建筑特点: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总体风格:位于罗马中心的壮观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而事实上,大约20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罗马斗兽场的设计风格。如今,通过电影和历史书籍等媒介,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在这里发生的人与兽之间的残酷格斗和搏杀,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作壁上观的观众带来一些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一般观众只能在此处站着观看表演了。场内看台共可容纳观众5万多人,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把场内5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斗兽场的建筑师究为何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有人认为可能是后来建筑多米斯亚诺宫的建筑师拉比利奥,但已无从查考。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长达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 斗兽场又名竞技场,也有人称它为露天大剧场。称它为斗兽场,是因为这里曾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搏斗、厮杀以博取皇帝、王公、贵族一笑的地方。称之为竞技场,是因为场中可以竞技、比赛、歌舞和阅兵。斗兽场的全称叫“科洛塞奥大斗兽场”。“科洛塞奥”,语出意大利文,为“高大”、“巨大”之意。当年这里是罗马帝国暴君尼禄的御花园,斗兽场建在一个小湖之中,因为湖边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禄镀金铜像,罗马人叫它巨大金像,斗兽场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奥”。当年的花园、草坪和小湖早已踪迹渺然,但我们还可从周围的萋萋芳草、行行绿树和低洼地势之中寻觅和察知一些历史遗迹。 从建筑时间来看,罗马斗兽场历史悠久,它是欧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伟的斗兽场、竞技场。斗兽场建于古罗马弗拉维王朝。公元72年,韦帕芗皇帝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修建,由他的儿子提图斯揭幕。公元80年落成,工程历时8年。公元3世纪和5世纪重新修缮。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大兴土木,斗兽场的许多石块被挖去建造宫殿和教堂。此后又经过多次修整,才使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建筑得以保留至今。斗兽场从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 10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位于斗兽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凯旋门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就是以它为蓝本加以设计、构建的。这座凯旋门是在公元315年,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尔维奥桥击败暴君马克森提而建立。凯旋门为三拱式,门高21米,宽度超过25米,中拱高而大,侧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为框饰,同时还将以前古罗马纪念门上的雕像和浅浮雕装饰在此门上。在靠近拱门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个圆圈,据说这里曾有一个建于公元1世纪的名叫麦达苏丹特的锥形喷泉。于今旧迹犹存,但喷泉早已干涸 2.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7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难。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击败马克森提皇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凯旋门上方的浮雕板是当时从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所以君士坦丁凯旋门虽然是罗马三座凯旋门中建造最晚的一座,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罗马艺术的影子,而且保存比较完好,值得一看。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构造:古罗马时代共有21座凯旋门,但是现在罗马城中仅存3座,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其中的一个。位于古罗马角斗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长25.7米,宽7.4米,高21米,拥有3个拱门,其上的雕塑精美绝伦、恢宏大气,千年逝去,已是残迹斑斑,却仍在风雨中,与古罗马角斗场共同见证罗马的辉煌。这座拱门上面的绝大多数装饰品其实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们所建造的各种建筑物,这也表明罗马的艺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说,处在拱门上端(顶阁)两侧的那8座矩形浮雕(rectangularrellefs)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161—180)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还有3座浮雕和它们属于同一系列,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

雕塑风格:君士坦丁凯旋门因当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而得名,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他在位时期统一了罗马全境,他也是第一位公开信仰基督教的君王。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战胜了他的强劲对手——马克森提,统一了罗马西部后修建的。这座凯旋门在公元312年后开始建造,用罗马水泥建成,其上的雕塑多为浮雕,且多半是从当时罗马帝国的其他建筑上搜集而来,组合拼装成了君士坦丁凯旋门。众多浮雕中最为著名的是凯旋门顶端的八块浮雕,他们是从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拆卸而来,现在珍藏在卡匹托尔博物馆。集合了众多不同时代的罗马雕塑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平衡了众多风格的雕塑风格,在静态中展现了自己的恢宏气质,据说当年,拿破仑·波拿巴来到罗马,见到了这座凯旋门,大为赞赏,而这座凯旋门也成为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本。

圣母百花大教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人称这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高106米,其外部以绿、白、红三色大理石装饰,应用建筑学、几何学原理设计修建。杜奥莫大教堂、乔托钟楼和八角形的圣乔瓦尼洗礼堂同在一个大广场上,三座大的建筑构成一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圣母百花大教堂(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大教堂于14363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中殿北墙上有乌切洛(Paolo Uccello)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建筑特点: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佛罗伦萨的主座教堂,鲜艳的大理石块拼成几何图形,即为显眼而壮观;它的大圆顶及由文艺复兴大师乔托设计的钟塔,更为巍峨的教堂带来更多的气势。 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母百花教堂,有着一个橘红色巨大的圆顶,所以很好认,远远的就会看见它,这也几乎成了佛罗伦萨的重要地标。漂亮的圆顶是1463年完成的,设计这座圆顶的布鲁内雷斯基(Brunelleschi)在建造的当时,不使用鹰架,技巧仿自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神乎奇技是最好的形容词。此外,圆顶的内部有美术史学家兼画家的瓦萨利(Vasari)所绘的湿壁画「最后的审判」,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杰作。不过,这个壁画後来是由另一位画家祝卡利(Zuccari)完成的。而高达91公尺的圆顶,内部有阶梯共463级,可以爬上圆顶欣赏佛罗伦萨全景。除了圆顶,主座教堂重要的建筑还包括了钟楼(Campanile de Giotto)和洗礼堂(Bittistero di San Giovanni)。圣母百花教堂完成的时间先後不一,洗礼堂是最古老的一栋,再来是钟楼,教堂圆顶则是比较晚完成的部分。面对著主座教堂的小广场是圣乔凡尼广场(Piazza di San Giovanni),圣乔凡尼是佛罗伦萨的守护者,这里通常是观光客集合的地方。另外,在教堂右手边也有一块广场,称为主座教堂广场(Piazza di Duomo),有一些贩卖纪念品的小贩和帮观光客作画的画摊。主座教堂的四周美术馆、购物市场丰富,是佛罗伦萨的精华区。

市政厅广场(西尼奥列广场)& 雕塑博物馆

西尼奥列广场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这里有一座建于十三世纪的碉堡式旧宫(现为市政厅)。旧宫上的塔楼高94米,它是意大利最夺人眼目的公共建筑之一。旧宫侧翼的走廊,当初为修道院院长和行政长官宣读文告的会场,现在连同整个广场成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馆,其各种石雕和铜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传神,如人们所熟悉的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复制品等,令参观者和各国游客叹为观止。建于1296年的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为佛罗伦萨众教堂之首。这是一座十分辉煌的罗马式建筑,从设计开始一直到整座建筑完工,它是几代艺术家劳动的结晶。它那由白、绿和粉红色条纹大理石砌成的外墙,极具魅力,而那独特的大圆顶和那别致的钟楼为其精华所在。您若登楼俯瞰,佛罗伦萨那迷人的古城风貌一定会令您难忘。

旅行者博客:离开精美绝伦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继续穿行在谜宫般的小巷,前方将与我们见面的是佛罗伦萨市政厅,而市政厅广场因陈列着许多精美雕塑,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也是意大利最美的客厅之一。

市政厅广场,也叫西尼奥里亚广场。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的政治中心。早前是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的旧府邸,称为老宫。

广场正面是建于十三世纪的典型的城堡式建筑——韦奇奥宫,全部用方形石块砌成,曾是鼎力支持文艺复兴的贵族美第奇家族的官邸,韦基奥宫侧翼的走廊,当初为修道院院长和行政长官宣读文告的会场,现在连同整个广场成为了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馆,成了佛罗伦萨市民的一个活动中心。

广场错落有致地矗立着的各种雕塑,展示了《科西莫一世》骑马塑像,《海神尼普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复制品(原作收藏在佛罗伦萨的阿卡德米亚美术馆)等等众多的雕像。这些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让人没有一点邪念,而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美和人体美的结合。这些古典石雕和铜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精美绝伦,令四方游客叹为观止。在市政厅广场中间那座骑马青铜雕像表现的就是美第奇家族中的重要代表科西莫二世,又被人们称做“老美第奇”;其右侧及后面的宫殿式建筑是当年的韦奇奥宫邸。

佛罗伦萨王宫?(1H 45/人)

比萨斜塔20mins-1h,若上塔,35/人) 对面:小商品街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自认为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正竖直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比萨大教堂钟楼的建造开始于11738月,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它的设计者至今未知。在钟楼入口右侧墙上发现的碑铭记录了钟楼开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译为“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48月”(注:实为11738月,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相差一年)。这个年份也多次出现在历史档案和同时代的编年史中。

建筑风格: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威尼斯(城市景观,30mins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有统计显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为17.4万,而200910月份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总数还不到6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威尼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威尼斯水城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威尼斯还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一个完全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建筑方法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恰似海豚,城市面积 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纵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威尼斯还是个繁华的小镇,那里的人生活情况很好。

建筑方法:威尼斯建筑的方法,事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找不到路。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贡多拉30mins35/人)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刚朵拉”或“冈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贡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像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贡多拉的外观设计原本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的贡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贡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贡多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像15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会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今天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从前的贡多拉的中间船舱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船篷,用来给旅客遮阳挡雨,有的船篷上面开有小窗和小拉门。后来这种船篷也消失了。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戴着一项草帽。过去船夫们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时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搁在弯曲的桨架上长长的单桨划。平日,冈多拉主要作为旅游船使用,乘坐贡多拉费用较贵,平均每40分钟约为70~120欧元。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运河上还会举行历史悠久的冈多拉传统划船比赛,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划船比赛。威尼斯赛舟节据史料记载起源于1315年。

威尼斯本岛

来自博客:踏上本岛,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在中国昂贵的河景房,在这里成了家家户户的居所,古老而色彩斑斓的房子,斑驳的墙面,短而逼仄的小巷,看似绝路却总能在尽头一拐进入另一片天地。桥一座连一座,小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巷子上空飘着的晾晒的白色床单、彩色的衣物仿佛回到了烟尘往事,像是走在十多年前家乡小镇随小溪而曲折的小巷中……威尼斯,让您仿佛徜徉在一场似真似幻的梦里。

威尼斯本岛的火车站有着美丽的名字,像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美丽的女子的名字:桑塔露西亚

到了威尼斯本岛,您最先看见的是钟楼和圣马可教堂,无论看过多少图片,却也只有亲身经历才真正体会这是怎样的一座微型城市。除了水上巴士船,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交通工具,如此狭窄而交错的小巷,只能是步行的。

圣马可广场很大,自然到处满地黑压压一片的鸽子们,游客们,不管大人小孩,都在和鸽子玩耍,脸上却又都是几分紧张几分欢乐。为了重温数百年前那个纸醉金迷、恣意狂欢的威尼斯,每逢嘉年华期间,圣马可广场及道奇宫内外,总有无数戴着各式面具的人,游游荡荡。主要的活动也都在此举行,各式各样的服装造型,配上独特的面具,宛如中世纪的威尼斯,粉墨登场。

徜徉在水城威尼斯,参观路过叹息桥,且行且歌,在水波的涟漪中,在弯月般的贡多拉的摇曳中,古老的威尼斯如诗如画。

圣马可广场、道奇宫、叹息桥(45mins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 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   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兼有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特色。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使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   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垂涎这里的景色,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因此曾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圣马可广场是每年嘉年华最主要的场景,但是在平常也热闹的像一座舞台,永远不会冷场。这里人流如潮,广场上有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游人和它们和平共处。   和总督宫毗连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其次,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方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在场上格外显眼的钟塔高达97米,建于15世纪。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自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钟声。登上大教堂边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纵目远眺,威尼斯全城,尽收眼底,一片红褐色的屋顶,一眼不见尽头。偌大的圣马可广场上,游人点点,几近蝼蚁。向海边望去,一排排贡多拉,煞是好看。再望望那头带翼的狮子,似乎为自己能被游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丽的时候是上潮的时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广场铺上一面巨大的镜子,使所有建筑像镶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间,显得更加玲珑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围咖啡馆的露天陈设,游人们鲜艳的衣着,五光十色,上下辉映,形成了一幅极其迷人的图画。广场上,母亲们带着孩子在水中嬉戏,年轻人脱去鞋袜来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鸽子,时而簇拥在地上觅食,时而又带着扑扑拉拉的振翅声,飞满整个广场的上空。

叹息桥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享有盛誉。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过去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死囚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   据说恋人们在桥下接吻就可以天长地久。有一个传说:有个男人被判了刑,走过这座桥。“看最后一眼吧!”狱卒说,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棂雕得很精致,是由许多八瓣菊花组合的。男人攀着窗棂俯视,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多拉,正驶过桥下,船上坐着一男一女,在拥吻。那女子竟是他的爱人。男人疯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没有撞坏,只留下一摊血、一个愤怒的尸体。血没有滴下桥,吼声也不曾传出,就算传出中,那拥吻的女人,也不可能听见。血迹早洗干净了,悲惨的故事也被大多数人遗忘。只说这是“叹息桥”,犯人们最后一瞥的地方。且把那悲剧改成喜剧,说成神话。 电影“情定日落桥”就在这取景的。叹息桥两端连结着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

道奇宫(Palazzo Ducale最初是在九世纪时花费巨资所建立的,代表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财富与权势。而现在所看到的王宫建筑,有许多的圆柱、雕刻、回廊等,是在十四世纪时所改建的,象征着威尼斯共和国的富裕与稳定。

新天鹅堡(外观+湖泊)

新天鹅堡(英:New Swan Stone Castle 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u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

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1]城堡建设背景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建造者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这个国王无治世之才,却充满艺术气质。他亲自参与设计这座城堡。里面有大量德国天鹅雕塑。他梦想将城堡建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由于白色城堡耸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环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一个专属美的世界。他一生孤寂,不是面对政治密谋就是人身攻击。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他不满于自己徒有名衔的身份,试图改变而又不得其所,因而常与内阁中的长老意见相悖。他与著名作曲家瓦格纳的交往因过度挥霍,以及公私不分而遭内阁人士与人民的强烈反对。瓦格纳最终被迫离开慕尼黑,使路德维希二世愈加厌恶慕尼黑,而倾心于巴伐利亚山区--一个让他感到快乐与自在的世界。

名字来源新天鹅岩城堡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关于天鹅骑士的传说,这座白色的经常云山雾笼的建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天鹅城堡的对面就是国王童年的夏宫,旧天鹅岩城堡,那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那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王宫内孕育对面浪漫童话的新殿。

如今情况世事沧桑,德国人把路德维希二世的梦变成了现实,耗费巨资建成的新天鹅城堡成为德国旅游业赚钱的大户,这个用国王的鲜血换来得城堡却是这个小镇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有过百万的游客来这里欣赏这个童话色彩的城堡,成为德国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建筑设计:根据资料,新天鹅堡的建筑草图1868年由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他们是 Pocci Christian Jank。他们设计了数张设计图,都非常精美。新天鹅堡并不特别需要景观的设计,因为路德维希二世在心中构思城堡的蓝图时,早已将城堡与天然景观合而为一。正因为这样,城堡在四季中呈现了不同风貌。苍林郁野间,静静铺展着的四个湖泊,丝绒般平滑的沉沉湖水,围绕在城堡四周,城堡就像是大自然那美丽山间的一座巨石。由整体的设计与建筑物观察,巧妙结合在一起。

建造过程新天鹅堡的建造过程,事实上是将二座旧城堡废除,在1868年将水管布置完成与道路也建造好后,旧堡即清除。在山顶上建造大的平台,186995日城堡主体奠基。路德维希二世在城堡建造期间,显得很心急,常从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父堡利用望远镜监督工程的进展,最早完成的是大门。1873年堡体工程开始时,在堡底建有二百间临时的居留所供应餐旅。截止至2009年,这些原本临时建造成的房舍却成了有名的旅馆“Zur Neuen Burg ”。   整个建造工程,耗费了相当多的材料与物资,单是1872年,就用了450吨的水泥, 1845立方米的石灰。1879年至1880年,保守的估计就用了465吨萨尔斯堡的大理石。4550吨由外地运来的石头,400000块砖,3600立方米的沙石,600吨的水泥, 50吨硬煤,2050立方米的木质鹰架,必须藉由蒸气起重机先将这些物资运送城堡西方,再用一种车身可以斜竖而倾出装载物的车辆,转送到第二个中途站。接下去用精确计算的滑轮组,高安全性的工程,其技术仍是非常著名的TUVThe Bavarian Steam Boiler Monitoring Union)所监造。在往后那长达十几年的建造期间,投入的技术与人力更是惊人。

精湛工艺新天鹅堡,堡内到处装饰有天鹅的日常用品、帏帐、壁画,就连盥洗室的自来水水龙头,也装饰着天鹅形状。堡内的生活用水方面,是在二百公尺高的山谷中,建造蓄水池,储存石缝中流出的清水,利用自然的力量水压,提供包括顶层在内全堡的用水。例如寝室内设有天鹅形状的送水装置,一转动水龙头便有清水自水龙头流出。此外,厨房内侧设有锅炉房,整个宫殿因暖风而变得温暖,在严寒的冬季只有暖风是不够的,另外设置了卷吊装置,将暖炉的燃料送至各个层楼。

建造费用根据纪录,从设计到完工,总计花费了六百二十万的马克。由于牵涉因素过于复杂,就工程而言,即耗时十七年的时间,再因货币价值的变动,可能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答案。[2]编辑本段建筑影响  新天鹅堡的外型很独特,激发了许多现代童话城堡的灵感,包括美国国加州迪士尼乐园和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睡美人城堡。东京迪士尼乐园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华特迪士尼世界中神奇王国的灰姑娘城堡的灵感是来自德国的一些城堡,尤其是Chacirc;teau d'Usse。《宠物小精灵电影版:梦幻与波导的勇者》以新天鹅城堡为场景蓝本。《圣斗士星矢》 冥界篇中, 潘多拉所住的哈迪斯城(原海因斯坦城)的原形即为新天鹅城堡。家用机经典游戏《恶魔城》系列中也拿新天鹅城堡作为场景蓝本。中国著名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开心网的“买房子”组件游戏中价格最高的房子“威廉古堡”所用的图片也是以新天鹅城堡为蓝本。日本动画名侦探柯南剧场版3《世纪末的魔术师》中位于横须贺喜市为其妻子修的德式城堡也是以新天鹅堡为蓝本创作的。

内部:参观新天鹅堡由“红色的回廊”开始。“红色的回廊”位于新天鹅堡二楼,盖着红色的地毯。 在国王生前,城堡中不放置任何自己的肖像。直到1988年,慕尼黑的路德维希二世俱乐部铸造了一座他的塑像,放置在此,让每一位游客能在参观前先瞻仰一下这位城堡建造者。 “红色的回廊”旁的仆人房,从开放式的窗户中望去,有五间双人房。房内昌都有成套的家具,两人并用一间。家具是用橡木为材料。国王对仆役的照顾非常不错。国王起居室设在四楼。到城堡的访问者经常提出相同的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路德维希二世将他的卧室、起居室等建置在四楼。国王的房间理应设在二楼更为方便而合理。但城堡二楼却是仆人的房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非常简单,在中世纪的年代里,每位君主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起居处设在武器的射程之外,因为当时武器围攻和攻击会先破坏较低的楼层。 路德维希二世希望建设一座像中世纪时代的城堡,所以他选择了这样的设计。国王喜欢中古的风格,但现在城堡却用现代的技术来完成。 国王起居室中国王的床盖是木制的,上面有哥德式的精致雕刻,包括顶棚,壁板的雕刻工程,共花费十四位雕刻家四年的岁月完工。窗户,床罩,椅背都是使用深蓝色的布料及金色的刺绣,全都是路德维希二世所喜爱的颜色,也是巴伐利亚王族的代表颜色。小暖房转进城堡的一角,来到了城堡中的国王寝室。 紧接着数间的国王起居室,都是哥德式的建筑, 并以瓦格纳的作品中世纪的传说作为题材人物--崔斯坦与伊梭德(Tristan un Isolde),崔斯坦是亚瑟王的圆桌武士之一,圣骑士罗安格林(Lohengrin),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等壁画装饰。在国王的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人工钟乳石洞, 这是汤霍瑟传说(Tannhaeuser)中的爱欲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并采用当时尖端科技的电灯及回转式的彩色玻璃,本来预定制作梦幻式的照明,可惜未能完工。参观后让人感觉的是不可思议。国王宫殿进古堡的大门后,只见入口,窗户,列柱廊等全都是半圆头拱,这是罗马式的建筑的特征之一。后面有一堵墙壁上的拱门, 叫作盲拱,在其屋檐下及窗下,设有串连的小圆头拱的盲拱带,紧接着数间的国王起居室,都是哥德式的建筑,并以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世纪的传说作为题材人物所绘制的壁画作为主题装饰。国王的宫殿是15米高,20米长。马赛克地板,地板上描绘了如地球形状的椭圆,上面是动物和植物的图案。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作品。宫殿的圆顶则象征着天空中与太阳同向移动的星 星,由黄金色的黄铜板所制造的枝状灯架,尖锐的形状像极了拜占庭的王冠。灯上也镶嵌着玻璃石头和象牙制的仿制品,可以点上96支烛光,挂在天和地之间,象征着国王的位置。这悬吊的枝状灯架重约900公斤(2000磅),以铁制的链条和一可移动的滑轮锁安装在大礼堂顶端,它们可能是用来升降这枝状灯架至地板,以这种方式来清洁它或替换使用过的夜间照明设备。但国王未曾见过这枝状灯架,因为直到1904他死亡后才被完成放置于这宝座大厅,宝座大厅下部的栋梁是由紫色灰泥涂抹仿造出的斑岩,而上部则是涂以青金色的灰泥。   离开这皇宫的门后,往右可看见许多建造在地板上的暖气孔加热中心系统,五个加热大炉子安装在第一层楼,供应这复杂的主要城堡内部适当的地热气,国王的居室,还有附加内建的瓷砖炉子。从富丽堂皇的国王宝座的阳台(阳台不对游客开放)望出去,大多是美丽迷人的巴伐利亚的乡间景色,左方是清澈的阿尔卑斯湖,右方是一较小的天鹅湖(Schwansee)(古代这两个湖的所在位置原叫 Schwanstein。从阳台也可以远眺路德维希二世早年度过他大部分时间及后来 登基的父堡--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父堡于18321838年曾修建过。在两个湖后方是德国和奥地利的边界的阿尔卑斯山,沿着树木繁茂的小山丘经过阿尔卑斯湖之后,在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城堡与阿尔卑斯湖间,是中世纪由古罗马人所建造的一条重要贸易路线,这是前往罗马再转向意大利的通路。

来自博客: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富森:(德国小镇)

来自博客:富森是德国4条重要交通路线的交汇处,“浪漫之路”、“阿尔卑斯山路”、“古罗马大道Via Claudia Augusta”及“莱希河River Lech”。在第八世纪时圣孟勒斯St.Magnus在此作传教的据点,公元840年奥格斯堡的主教将圣孟勒斯的修道院改建为本笃会的圣孟修道院。当然来富森的人自然并不是把小镇散步当作目标的,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无疑是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美国迪士尼乐园的城堡里便是以它为原形而设计。从慕尼黑到富森可在中央车站坐火车,一天有很多班次,可随意选择。

在富森,从从容容、安安静静地走在小镇上,拍照、散步。天,直到21点半才渐渐暗去。第二天起早,就可以去游览新天鹅堡。好心的旅馆老板Lahdo用车把我们送到车站,路上他让我把他的名字用中文写出来。我写成:乐哈多。好人就是应该快乐相伴一生。

富森位于山林、湖泊和阿尔卑斯山坡的交接处,也是四条重要交通路线「浪漫之路」、「阿尔卑斯山路」、「古罗马大道Via Claudia Augusta」及「莱希河River Lech」的交汇处,。它是一个美丽而富饶,远离喧嚣、亲近自然而又不缺失现代文明的德国小城。

“这里很氧气。”似乎不通顺的一句话,却可以最真切地形容这个自德国维尔茨堡一直南下,便能到达的浪漫童话小城富森。这里不但有德国最靠南端的著名景点新天鹅堡,这里更有让人留连忘返的群峰、蓝而透彻的湖水,以及大片大片让人想做千次万次深呼吸的草原。

从慕尼黑坐大约1个多小时火车就能到达富森。一下车,出了火车站,我便被眼前的景色所深深吸引。面前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对面是一棵很美丽的樱花树,左边是一条幽静的小路,右边是一大片花园,而正前方,有着我梦想中的欧式建筑,映衬在美丽的群山中,显得格外宁静,用力深呼吸一下,你可以感到空气中的每个细小分子都会快乐地流动在你的体内。是的,这就是朋友极力推荐的富森,我爱这里,一见便钟情。

 富森有一条主要的商业街,我们所订的酒店就在最中心的喷泉的右拐处,闹中取静,非常讨我们的喜欢。特别喜欢房间的客厅部分,木制的结构,软装修都非常田园,窗口眺望出去是幽静的教堂、树木和花朵。卧室的床挺大,而且比较柔软,卧室连着阳台,卫生间是全白色的,有一个斜角的天窗,小巧可爱,让你可以在洗漱的时候看到天空,真是一大惬意的事。酒店到处都是店主精心装饰的小古董摆设,老板是一个大约50来岁的德国男子,诚实严谨,颇为有趣。

琉森(luzern)地处瑞士的中心,拉丁文意为“光”,即光城。据文献记载,公元840年琉森被称作“卢西亚丽亚”(Luciaria),名字来源自一个关于光的传说。据说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礼拜堂的位置。那时它只是一个小渔村。

公元8世纪建城后,意大利商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来此经商,遂形成城镇。1332年加入瑞士联邦,从此,走上繁荣之路。

有水的城市才显灵气,瑞士许多著名城市都是逐水而建,且有着相似的格局: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河水注入湖中,于是城市就在河水和湖水的交汇处繁荣起来。琉森就是这样。对那些不了解瑞士的人来说,在琉森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印象。除了水,琉森的另一大诱惑就是山,巍峨的皮拉图斯山在琉森周边次第绵延开来。在雪山的映衬下,水边的琉森更显妩媚动人,有一种独特的情调。

琉森具有21世纪的现代化,更具有中世纪所特有的美、和谐及生命力。这里街头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特色面具,市内古老狭窄的街道和广场,到处是令人住足的商店。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悠闲气氛,在Fasnacht Mardi Gras 嘉年华期间,全城则充满欢乐奔放气氛。

琉森市内不乏文艺复兴时期及巴罗克式的建筑物及喷水池。广场均以鹅卵石铺砌,人字形的小屋都涂上鲜艳的色彩,此等景色实在令人神往。沿途经五谷广场,鹿儿广场,美酒市场及谷物市场一路都可见到 木桥附带的十三世纪八角形水塔是市标之一。交通博物馆距市中心数分钟行程,更设有瑞士唯一的天象馆。琉森的土产是手工精制的花边及刺绣品。主要购物区有瑞士庭园(Schweizerhofquai),天鹅广场(Schwanenplatz)Weggigasse街及乐队广场 (Kapellplatz),由高价时装、手表及珠宝,到一般的工艺品如木刻、陶瓷、布谷鸟钟等都应有尽有。

琉森市东部有三个著名的旅游点。首先是狮子纪念碑,第二个景点是布巴基大壁画,第三个景点是奇妙的冰川公园。 StadtkellerLe Chalet在黄昏时分有民俗表演。 琉森湖有蒸汽游船。 由琉森可以轻易达到威捷山,亦是热门的滑雪及观光胜地。彼拉多山拥有世界上最陡斜的齿轨式火车,亦是琉森的象徽

琉森就是卢塞恩卢塞恩是卢塞恩州的首府,位于瑞士中部,罗伊斯河出口与四州湖的汇合处,市区人口只有7万人。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卢塞恩是座文化名城,艺术家们在此得到了不尽的灵感。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和写作。

  瑞士中部高原的卢塞恩(Luzern)是个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瑞士最大的夏季避暑胜地之一。8世纪建城的卢塞恩在中古曾是瑞士的首都。现今虽挤不进三强的城市排位,却是到瑞士时不可错失的地方。卢塞恩市中心本身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步行可及范围内。历史悠久的卢塞恩,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邸宅以及百年老店、长街古巷,比比皆是,卢塞恩湖将市镇隔为南北两区,湖光水色映照城中美景,悠游其间,亦真亦幻。   卢塞恩具有21世纪的现代化,更具有中世纪所特有的美、和谐及生命力。这里街头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特色面具,市内古老狭窄的街道和广场,到处是令人驻足的商店。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悠闲气氛,在FasnachtMardiGras嘉年华期间,全城则充满欢乐奔放气氛。

  卢塞恩市内不乏文艺复兴时期及巴罗克式的建筑物及喷水池。广场均以鹅卵石铺砌,人字形的小屋都涂上鲜艳的色彩,此等景色实在令人神往。沿途经五谷广场,鹿儿广场,美酒市场及谷物市场一路都可见到木桥附带的十三世纪八角形水塔是市标之一。交通博物馆距市中心数分钟行程,更设有瑞士唯一的天象馆。卢塞恩的土产是手工精制的花边及刺绣品。主要购物区有瑞士庭园(Schweizerhofquai),天鹅广场(Schwanenplatz),Weggigasse街及乐队广场(Kapellplatz),由高价时装、手表及珠宝,到一般的工艺品如木刻、陶瓷、布谷鸟钟等都应有尽有。

  卢塞恩市东部有三个著名的旅游点。首先是狮子纪念碑,第二个景点是布巴基大壁画,第三个景点是奇妙的冰川公园。StadtkellerLeChalet在黄昏时分有民俗表演。卢塞恩湖有蒸汽游船。由卢塞恩可以轻易达到威捷山,亦是热门的滑雪及观光胜地。彼拉多山拥有世界上最陡斜的齿轨式火车,亦是卢塞恩的象征。

说起瑞士,翩翩的联想便是一幅明媚秀丽的山水画卷:湍急见底的溪流,湛蓝如镜的湖面,挺拔幽深的杉林,雄伟峻峭的雪峰……在这片沁人心肺的大自然中,点缀着一个个玲珑别致的城郭。上天造就的自然美与人工修饰的建筑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世间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处如此美的地方了,这里便渐渐形成了令人心荡神驰的旅游胜地。从西南方的日内瓦到东北方的圣·加仑;从西北方的巴塞尔到东南方的卢加诺,哪个城池不像仙女撒下的明珠?然而,这些明珠的中央有一颗竟是那么不凡:它不仅闪烁着今日辉煌,而且透射出昔日的光彩!这就是古城——卢塞恩。它坐落在这山国的中部高原上,早在罗马时期,它还只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后来,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而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卢塞恩,拉丁文便是“灯”的意思。1178年卢塞恩建城,1386年,卢塞恩及其周围地区组成了瑞士的一个州。岁月的悠长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上古人类历史的文明;在这个靠旅游业变得越来越富有的国度里,卢塞恩的地位也显得日臻重要。漫游卢塞恩,定会让你找到许多非同一般的感觉。

旅游业走出卢塞恩火车站,沿着比拉居斯大街西行,银行、钟表店、照相器材店和巧克力店比比皆是。旅游业的兴起,使商人们着力在旅游者身上打主意,这里每年接待的游客不计其数。从比拉居斯大街向北转剧院大街到罗伊斯河畔,便可见到著名的卡贝尔桥,意译是小教堂桥。许多游客来卢塞恩就是为了目睹这座古老木桥的风采。这座桥建于1300年,全长200米,是座廊桥,有120幅图画绘在横楣上,画中叙述了卢塞恩州和瑞士联邦的历史,每幅画下还有一首德文题诗;木桥外侧种有色彩艳丽的天竺葵花,远远望去,真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河中,桥的东侧连有一座八角塔,据说从前是用来关押囚犯的,如今游人可入内参观。这座经历了将近7个世纪的木桥已被人们看成为卢塞恩的标志。过了桥便进入了老城区。桥头有个圣·彼得教堂(建于1179年),就因有这小教堂,木桥才取名小教堂桥,教堂一带也称做小教堂广场。从小教堂广场西行,街道两侧全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也有稍后出现的巴罗克式楼宇,最著名的有旧市政厅(建于16021606年)和阿姆·吕恩宫(建于1617年)等。酒市广场是个用鹅卵石铺地的古老广场,中央有个旧式喷泉,水旁种有美丽的鲜花,今天,这里仍可见到一些酒商做买卖。

卢塞恩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餐馆,里面分有许多小间,放映不同的片子,可供顾客随意挑选。当然,在这第七艺术的神殿里,菜单的名字也直接从电影中得到启示。比如说,可品尝到名为“教父”的三明治、“杰斯”的烤鱼等。把卢塞恩分为新老两区的罗伊斯河上,共有七座桥。河岸两旁有成片成片的露天咖啡座,是个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可喝杯咖啡歇歇脚,自在地观赏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戏水弄波的白天鹅。过了磨坊广场,就可以看到第二座廊桥了。这个桥起名斯泊尔桥,不如小教堂桥那么大、那么出名,但也有彩色绘图的横楣。

新城区来到桥南端,又是新城区了。请不要忘了去看看州政大楼、州立档案馆、新市政厅和议会大会堂,还有大雅清秀的李特尔宫,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由意大利建筑师建于1556年。市长李特尔死后,由市政府转赠给耶稣会,用作会士住所。凸雕饰的外表、托斯卡纳廊柱式庭院与哥尔坦院(建于1525年)同属一种风格的建筑。加乐广场上有美术展览馆,里面珍藏着大批16世纪的名家之作;当代的真品佳作也有不少,如毕加索等人的作品。希尔斯广场有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故居。你还不妨到欧洲最大的交通博物馆(建于1959年)瞧一瞧:在几座漂亮的楼房里,陈列着随时代进步而发明的各种交通工具——有最原始的马车、舟船,有1847年问世的蒸汽船,以及1873年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登山用的带齿轮的蒸汽火车头等,此外还陈列有60部火车头、35架飞机和数不胜数的汽车……

冰川地貌离开卢塞恩前,必要参观一下著名的冰川公园,那里有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地貌遗迹,可以让你了解到瑞士地质环境的总况。也有必要到修筑在城北海拔200米的高冈上的长城去看一看,那是建于14世纪、保存完整的穆塞格城墙,高4米,宽2米,全长800米,共有9座望台,可远眺市内外景色。当然,你更有必要去看看凿刻在山麓岩石上的“卢塞恩之狮”。这只狮子是为了纪念当年反对拿破仑称帝而参战的瑞士雇佣兵,由一位名叫托瓦森的人于1821年凿建的。当时在瑞士雇佣兵中有许多卢塞恩人,1792818日他们在巴黎杜伊勒利宫为保卫路易十六而牺牲。   来去匆匆的旅游者们会拍摄下古老木桥、李特尔宫和岩石上的狮子,但他们并不会因此了解卢塞恩人的心灵。卢塞恩人不但热爱自己的文化古迹,而且热爱大自然。你不妨像卢塞恩人那样,驱车前往卢塞恩西北方的曾帕赫一游。历史上那里曾发生过一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流血的著名战役,如今倒成了自然保护区。每年,成千上万的鸟儿飞经这里小居,你可以在复活节后和9月底来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与鸟儿同乐。卢塞恩的居民们每逢这个时节总爱亲友结行,来这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温馨。无论是草木山水还是虫鱼鸟兽,他们都视为上天赐予的最宝贵财富。珍惜保护这一切成了每个公民的天职。正由于大家长年累月的努力,这里的山水不但没被工农业的现代化所污染和破坏,而且变得更加妩媚。

四州湖卢塞恩三面山色葱茏、冈峦起伏;一面湖光粼粼、碧波千里。那湖水漫布在城区的东南方向,堤岸蜿蜒曲折,景色苍茫万象。有人称它为卢塞恩湖,但它的水域连及四个州的土地,所以四州湖这个名字对它更为恰当。四州湖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这一带的人民曾为反抗侵略者的统治而浴血奋战。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就出生在四州湖畔。那是在13世纪末,四州湖被哈布斯堡的奥利地人所统治;州长格斯勒为了建立他的绝对权威便把一顶帽子扣在一根竖着的竿子上,经过那里的人都必须向帽子敬礼,违抗者处死。一天,退尔和他的儿子经过时没有理会那帽子,便立即被士兵抓了起来。格斯勒叫人把一个苹果放在退尔儿子的头上,命令退尔射苹果,一箭射不中苹果就要就地处决。被迫向亲生儿子头上射箭的退尔暗中多准备了一支箭,他打算:如果第一支箭射不中苹果,他就用另一支箭射死恶毒的格斯勒。格斯勒觉察到了退尔的意图,尽管退尔射中了苹果,格斯勒却不肯罢休,立即把他抓起来,亲自乘船押送退尔前往囚牢。途中遇到了暴风雨。当船靠近一块岩石时,退尔乘机跳到了石头上并一脚把船登离了石岸。船被暴风雨带到了别的地方。事后,格斯勒到处悬赏拿取退尔的头。退尔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有一天埋伏在格斯勒经过的路边山坡上,用利箭射死了这个施暴者。后来,退尔又带领人民一齐赶走了哈布斯堡的其他统治者并捣毁了敌人的巢穴,彻底推翻了侵略者的统治。但是,退尔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他生为好汉,死亦是英雄:有一年发大水,山洪冲向他的家乡比格伦镇,一个孩子被卷入洪水之中,退尔毫不犹豫地冲到水流里救出了孩子,但由于气力耗尽,自己却被洪水永远吞噬了。退尔的英雄故事在人民中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鼓舞着这个民族为独立自由而不懈斗争;外国的艺术家们也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不少文学艺术作品,如: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剧作便是《威廉·退尔》,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了有关退尔的歌剧……以此来号召人们奋起反抗外国侵略和打倒专制暴君。

狮子像纪念碑:(15mins

狮子纪念碑(Lion Monument)是卢塞恩数一数二的雕刻作品,一支箭深深地插进了濒临死亡的雄狮背上,狮子面露痛苦的神情,前爪按盾牌和长矛,盾牌上有瑞士国徽。这是为了纪念1792年法国大革命,暴民攻击法国杜乐丽宫(Tuileries)时,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而死的786名瑞士军官和警卫所建的纪念碑,意在祈求世界和平,碑的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

狮子像纪念碑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像之一,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特尔巴尔森设计。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1792810日,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 (Tuileries) 中的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全部战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当年,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男子迫于生计,纷纷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忠于雇主,英勇善战,但荣誉和金钱掩盖不了雇佣兵制度的残酷,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卢塞恩,将“濒死的卢塞恩狮子”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

卡佩尔桥 & 天鹅广场 (1h;卢塞恩市里)

卡贝尔桥因桥头不远有圣彼得教堂,又称作教堂桥。还因桥旁建有水塔,桥两侧的栏杆上摆放了一盆盆鲜花,看似 卡贝尔桥一座花廊,又称作水塔花桥。卡贝尔桥是卢塞恩的重要标志,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桥长约为200米,但不是一座直桥,有两个小的转弯。廊桥顶部每隔几米就有一幅彩画,共有110幅,开始绘制于17世纪,每幅画的内容多为卢塞恩的历史风貌和卢塞恩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桥旁边的水中,有一个八角型水塔,34米高。1500年前后建造,作为瞭望哨所,是城市防卫设施的一部分。另外,还曾是战时保存战利品及财物的仓库,有一段时间也用作监狱及行刑室。水塔与花桥一个伫立,一个横卧,共同构成绝妙的水塔花桥美景。不幸的是,卡贝尔桥在1993817日为一场火灾所毁,只有水塔未被破坏,现存的卡贝尔桥是火灾后重建的。

天鹅广场:卢塞恩的天鹅广场四周都是商业化的古建筑,一派奢华风情,就连顶楼上的小品也做到精益求精,所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下车逛逛。

天鹅广场旁边有一座手表商店,据说是整个卢塞恩最大的钟表店了,这家手表店是宝齐莱,是瑞士最大的手表和首饰连锁店,公司的总部就在卢塞恩。整座建筑的外表十分豪华,让人恨不得一头扎进去就不舍得出来似的。

宝齐莱不但销售自己的产品,其它的手表首饰也会引进,像劳力士、雷达、帝陀等等,每一件商品都漂亮地让人移不开眼睛。宝齐莱后面的隔壁店里还有欧米茄,每一款的价格后面乘以七,就是人民币的数额了,所以每次看到这些名表,我都会不自觉地在标价上乘以七,来判断哪一款我可以买得起。而且瑞士有均价法令,除了个别旅游区之外,其它的东西都是不打折的,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不过橱窗里也会有一些二线品牌的,如果买不起太贵的,二线三线也是可以买的,样子也是很精致的。

卢塞恩的巧克力是最好的旅游纪念品,也可以带回去和亲戚朋友们分享,因为卢塞恩的巧克力不但好吃,而且包装特别地精美,每次路边巧克力商店都会停下脚步,选上几种带回去跟老公分享。除了这些之外,卢塞恩还有刺绣、瑞士军刀、音乐盒、珠宝、乳酪、水晶石等纪念品,都是不错的旅游纪念品。

自费景点介绍:(四选一)

铁力士雪山2.5h95/

  在卢塞恩坐火车,1小时后就可到达风景如画的山中小镇——英格堡。这里是瑞士的冬季滑雪胜地,瑞士中部的最高峰——铁力士山就坐落在这里。虽然铁力士山海拔10000英尺,但是上山却不难,乘坐三段缆车45分钟就能到达山顶。铁力士山高空缆车的设计十分独特,最后一段是能够360°旋转的缆车,视野相当开阔,是世界首创的。铁力士山山顶终年被积雪覆盖,山上有万年冰川。到达山顶缆车站后,游客可以进入冰洞触摸原始冰层;可以乘坐“冰川飞渡”吊椅,飞跃冰川裂缝;可以冰川漫步;还可以到冰川公园嬉雪,8种免费的雪上玩具让人过足瘾。山顶设有多家餐厅,冰淇淋站,纪念品商店,民族服饰和古典服饰照相馆以及欧洲惟一一家设在山顶的专业名表店。特别要试一试铁力士山顶的全景观餐厅,在白雪皑皑的群山环抱中用餐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就像铁力士山的宣传语“冰雪之旅,四季乐在其中”说的那样,一年四季铁力士雪山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迄今已超过300万人次。小提示:山顶温度较低,游客可以在山谷缆车站或者山顶缆车站租到防寒服和防滑靴。

英格堡是登铁力士雪山的基地,是个典型的瑞士观光小镇,集古典雅致与旅游商业与一体。铁力士雪山在艳阳高 英格堡

照下闪闪生辉,夏日田园风光景色美绝,冬日是个理想的滑雪场地,其长达58公里惊险刺激的滑雪道,足以使任何水平的滑雪者大显身手。从英格堡达乘缆车登上3020米的铁力士雪山,全程需要45分种。其间转换3种不同的登山缆车,景观亦随着高度的啬而变化,从碧绿的山谷至白雪皑皑的冰峰,铁力士雪山给人的感觉十分雄伟壮观

皮拉图斯山2.5h95/人)

  在卢塞恩的卡佩尔廊桥边一抬头就能看见流传着龙的传说的巍峨险峻的皮拉图斯山。卢塞恩有皮拉图斯大街和皮拉图斯电台,可见人们对皮拉图斯山的钟爱。皮拉图斯山以拥有世界最陡的登山列车和“金色环游”项目而成为世界级的景点。游览的最佳路线是从卢塞恩出发,走水路,舟行卢塞恩湖上,迎着微风陶醉在两岸风光;1.5小时后,弃舟登岸,搭乘缓慢地在世界上最陡峭(48°)的山壁齿轮铁道爬升的齿轮列车到达山顶,沿途能欣赏到高山植被的变化,雄奇的山体和偶尔从眼前掠过的羚羊。山顶有龙道、餐厅、酒店、纪念品商店、观景台和名为“龙之论坛”的设备完善的会议大厅。欣赏完阿尔卑斯山的73个山峰和无数的湖泊后,下山可以选择缆车,有大小两段索道,卢塞恩古城就逐渐地靠近。下山后可以步行或坐公交车回卢塞恩老城。

卢塞恩湖区(乘船,1h35/)

  这里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不仅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钟爱 卢塞恩湖区

的观光疗养地。温馨浪漫的古城卢塞恩、拥有世界首架360度旋转缆车,也是著名滑雪胜地的铁力士山、有世界上最陡的登山列车的皮拉图斯山、为伊丽莎白女皇所称道的山峦皇后瑞吉山以及世界闻名的瑞士手表珠宝连锁店宝嘉尔是这一地区的观光要点。   为水环绕的卢塞恩,一面山色葱茏、峰峦起伏,另一边却是湖光粼粼、碧波万顷。四森林州湖面水域四周共与瑞士四个州相连,因此四州湖这个名字对它似乎更为恰当,又被人称为卢塞恩湖。卢塞恩湖湖区可称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之一。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就出生在美丽的四州湖畔。13世纪末期,四州湖被哈布斯堡的奥利地人所统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威廉?退尔带领人民赶走了哈布斯堡的统治者并捣毁了敌人的巢穴,彻底推翻了侵略者的统治。他的英雄故事在瑞士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鼓舞着这个民族为独立自由而不懈斗争;艺术家们也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不少文学艺术作品,如: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剧作便是《威廉退尔》,还有由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有关威廉?退尔的歌剧,其中的《威廉退尔序曲》已经脍炙人口,流传在世界各地。走出卢塞恩火车站,沿着大街一直向北,秀美的四森林州湖就出现在路的右侧,在湖水与罗伊斯河的河口连接处,一座带屋顶的木制长桥凌空蜿蜒于河面之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卡佩尔廊桥。这座经历了将近7个世纪风雨的木制长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木结构桥梁,现在已成为卢塞恩的标志和瑞士联邦的标志之一,许多国内外的游客来卢塞恩,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目睹这座古老木桥的风采。这座廊桥建于1300年,全长200米,桥廊内每隔数米远的木柱之间的横楣上都悬挂着图画,上面由海因里希贝格曼描绘着守护卢塞恩的圣人的故事和瑞士的久远历史,共计110幅。每逢夏季,木桥外侧还种有色彩艳丽的天竺葵花,远远望去,卡佩尔廊桥如同一条红色飘带飞挂在清澈见底的罗伊斯河河面上,与桥下悠然戏水的白色天鹅、黑色野鸭互相辉映,构成一幅分外动人的美丽影象。

雪郎峰2.5h95/

雪朗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处的阿尔卑斯山群之中,在少女峰旁,主峰海拔2970米。因007系列影片之一《女王密令》中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在此拍摄而闻名于世。

雪朗峰也是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处的阿尔卑斯山群之中,在少女峰旁,主峰海拔2970米,因007系列影片之一《女王密令》中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在此拍摄而闻名于世。登雪朗峰的主要途径是缆车,但是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印象中的缆车,这是一种大到可以容纳80人的大玻璃箱子,以很快的速度向山上移动。雪朗峰顶的360度旋转全景餐厅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山顶的旋转餐厅,可容纳420名客人。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用餐的同时尽揽群峰美景,并且每转一段都会有一个图示清晰的铁牌告诉你在这个角度你所面对的都是哪几座山峰和它们的海拔。

雪朗峰(Schilthorn)因为拥有阿尔卑斯山最长的空中索道及险峻雪坡而著名,而游客们更是因为这里是007系列影片《女王的秘密使命》《铁金刚勇破雪山堡》中詹姆斯·邦德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的拍摄外景地而慕名而来。   很多游客选择乘坐缆车上山,徒步下山,节省了体力,又可以在返途慢慢欣赏美景。其中Gruetschalp-(上山)Muerren-(下山)Gimmelwald是一条非常经典的徒步线路,全程需5 小时,从Gimmelwald乘坐缆车或汽车可以回到卢德本纳(Lauterbrunnen)。沿涂的GimmelwaldMuerren也都是非常漂亮的自然村落,村子里全是古朴的木制房子,如果天气晴好,落日低垂在天边,四周的群峰似乎触手可及,你会以为自己进入了天堂。乘车去雪朗峰(Schilthorn)路过因特拉肯(interlaken)这个著名的小镇时,看着两旁整块大片大片漫山遍野的植被,山坡上零星点缀的木屋,路边清澈的湖水,亮丽的山光水色,自然天成,真有仿佛置身仙境之感。

旅游体验:到达雪朗峰脚下时,就沉醉于蓝天白云之中,恨不能立刻飞起来,确实不是错觉,原来天上真有很多飞翔的小白点,小黄点,小蓝点,越来越近,真的很多人在飞。

乘缆车上雪朗峰的过程就已经让人心驰神往了,从Stechelberg出发,要搭乘4种不同型式的缆车才能到达山顶观景台;先从海拔867米的Stechelberg,坐到1368米的Gimmelwald,再到MürrenBirg换车,缆车换车的过程中,会不断体验真正的鸟瞰(Birds Eye)的感觉,而如果没时间,没有足够衣服,没有足够体力爬山的话,只能隔着缆车玻璃拍美景了。不过说真的隔着缆车玻璃拍的照片还是那么美,那么壮观。从1638米的Mürren2677米的Birg是最惊险的一段,不到10分钟的时间,海拔高度一下拉高1千米,上升中不断惊呼窗外的美景,也不断体验着失重的飘飘然的感觉,进入高海拔地区,要没有缆车,再好的体力,再好的装备也难于徒步登顶。缆车到达终点:海拔2970米的雪朗峰观景台,007剧情拍摄的地方,也就是旋转餐厅Piz Gloria之所在。雪朗峰四周有无数座雄伟的山峰,极目远眺就能看到也在这片群山之中的Eiger(3970m)Mönch(4099m)与少女峰(Jungfraujoch4158m),看来即使不能游遍群山,也要到最高峰-少女峰去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其他不去景点备查

瓦格纳博物馆:德国伟大音乐家瓦格纳1866年至1872年间,在卢塞恩居住,这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住所为卢塞恩 瓦格纳博物馆湖边的别墅,现为博物馆。瓦格纳在这里完成了《纽伦堡的诗人》和《众神的黄昏》等名作,并与李斯特 的女儿科西玛结婚,瓦格纳唯一的儿子也出生在这里。博物馆内收藏瓦格纳在卢塞恩居住时期的私人物品和音乐手稿。还收藏有许多产自欧洲、非洲、亚洲的古代乐器珍品,多数为博物馆后来收集的,与瓦格纳并无关系。

毕加索美术馆:本身为一座文艺复兴式的著名建筑,建于1616年至1618年。馆内收藏了毕加索生前最后20年的作品,其中多为毕加索遗赠。还有David Douglas Duncan拍摄的200余幅摄影作品,为毕加索创作时的工作照和日常生活照。

卢塞恩交通博物馆:是全欧洲最大的展品最丰富的交通博物馆,有7千多件文物和15万份重要历史文献,这里有3000多年前的独木舟、中世纪的马车,19世纪的蒸气机车和登山火车、20世纪的老式汽车和飞机,还有未来的宇宙飞船。还通过图片、模型、影视等向人们展示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冰川公园:这里有第四纪冰川留下的地貌遗迹,1872年工人们挖掘地时发现。由冰川侵蚀的地层、岩石、石洞、石穴,展现了古时的瑞士地貌。公园里还有一个冰川博物馆,有实物、模型及图画等,让人们了解冰川。  

 KKL卢塞恩文化和艺术中心:这座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物依卢塞恩湖而建,功能更是完备之极,能够满足演出、会议、展览和庆典等各种活动的要求。这座建筑是由法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师JeanNouvel设计的,巧妙地把湖水引入了大厅。其中的大型组合式音乐厅是RusselJohnson设计的,有着多达1840张舒适的座位,音响效果极佳,得到了世界首屈一指的指挥家、音乐家和管弦乐队的高度赞赏

因特拉肯(城市游览,3.5h

因特拉肯(Interlaken)拉丁文的原意即是“两湖之间”,位于图恩湖(LakeThun)及布里恩湖(LakeBrienz)之间,又名湖间镇,是一个标准因观光而兴起的小镇。因特拉肯在地理上是伯尔尼高地的中心。这儿出产著名的手纺精细网织品,却以“抹布”名之,反而闻名于世。如同勃利恩茨的木刻,因其工艺复杂,最终成了当地的名产特产。这儿传统的的手工彩陶制品也极为出名,图案有当地乡村特色的,也有现代风味的,深受游客青睐。因特拉肯亦是运动胜地。

瑞士中部城镇,因特拉肯(又译烟特勒根、茵特拉根,英语:Interlaken)是少女峰山脚下的一个瑞士城市,也是瑞士著名的度假胜地,以一年四季风景醉人著称。 作为前往少女峰的重要门户之一。拉丁文的原意即是“两湖之间”,位于图恩湖(Lake Thun)及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之间,又名湖间镇,是一个标准因观光而兴起的小镇。在伯尔尼东南。人口57002006)。因处在东面的布里恩茨湖和西面的图恩湖之间的平原上而得名。工业主要有纺织、手表制造、印刷等。瑞士最古老的旅游和疗养地之一。东南面有宏伟壮观的少女峰,是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的起点。有许多中世纪的建筑 (十一至十四世纪)和堡垒(建于1750年)等。就如策马特因马特洪峰身价不凡,因特拉肯也因为是前往少女峰(Jungfraujoch)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   在镇中心的何维克街(Hoheweg)上,一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上,可以清楚的远望美丽的少女峰身影,不论你何时从这片绿地擦身而过,都可以随时与少女峰的美丽相遇。这片草地为昔日修道院的庭园,现今则禁止兴建任何建物,以防止破坏这片美丽的景观。这儿整年气候温和,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最适合各种消闲的活动与运动。同时因特拉肯也是有名的维多利亚式度假胜地;就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她已是向往湖光山色的人士所倾心的一个城镇了。那氛围是十分古老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无论乘火车,汽车还是船艇,经过连绵不断的高山湖泊,游客会深感突兀地进入一片低地,因特拉肯便展现在面前。在城市的两边是汇积晶莹山水的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与图恩湖(Lake Thun);瑞士最壮丽的峰峦与冰川好像都受着这两湖之水的孕育滋养,得以在四周拔地而起。

踱步走过贯穿镇上的阿勒河(Aare River)的桥,便是建于1279年的古镇翁特赛恩,沿河步行则有自14世纪保留至今的教堂,以及于17世纪所兴建的市政厅可供欣赏留连。因特拉肯主要的街道是何维克街(Hoheweg),旅游博物馆以及集市广场都值得一游。翁特赛恩堡,或简称为古堡建于1656年,是镇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何维克街(Hoheweg)的尽头是占地35英亩的霍依玛特大公园,设有十分气派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少女山。这个公园从前是奥古斯丁教派寺院的放牧之地附近的城堡教堂,又称新教教堂。教堂旁的寺院在1745年被摧毁,却在旧址上建了城堡。最大的酒店,一流的餐厅与咖啡店,美轮美奂的时装店等,完美地林立于此。信誉卓著的瑞士名牌手表以及典型的瑞士纪念品都能买到。偶尔跳出来报时的布谷鸟更使店面生动而诱人。也由于因特拉肯不大,所以使用徒步的方式认识这个观光小镇也是很方便的方式,但是除了徒步之外,在因特拉肯的火车西站有许多马车提供游客坐一趟特别的因特拉肯马车之旅,随着达达的马蹄声,因特拉肯的容颜也会逐渐展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当地居民喜欢的交通工具--脚踏车,这里的租借相当方便,踩着铁马欣赏因特拉肯也是兴味十足的游览方式。何维克街(Hoheweg)的中央,有一家Casino,它是赌场,但更多的是用作为文化活动场所。它始建于1859年,于1968年重修,各种民众活动,文化娱乐,如高雅舞会,年度音乐周,民间歌舞演出,地方性展览会,展销会等等,均在此举行。因特拉肯在地理上是伯尔尼高地的中心。这儿出产著名的手纺精细网织品,却以"抹布"名之,反而闻名于世。如同布里恩茨的木刻,因其工艺复杂,最终成了当地的名产特产。这儿传统的的手工彩陶制品也极为出名,图案有当地乡村特色的,也有现代风味的,深受游客青睐。   因特拉肯亦是运动胜地。丰富的冬季与夏季运动,如夏季的山间游览,爬山,驾驶帆船,冲浪,游泳,网球及高尔夫球等;冬季的滑坡,越野滑雪,冰上滑石,轮鞋溜冰等,还有舟船游湖。布里恩茨湖的水是瑞士最洁净的水,晶莹剔透,放眼湖边,都是碧绿的森林,陡峭的山崖,气势骇人的瀑布。游览风景如画的图恩湖则给人以另外的完全不同的感受,非常美,非常迷人,能彻底地松弛身心。

旅游景点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图恩湖(Lake Thun/布里恩茨镇(Brienz):布里恩茨(Brienz)是一个木雕之乡而闻名的小镇,距离因特拉肯约20分钟车程,位于布里恩茨湖畔。

登少女峰雪山(自费,4h165/人)

少女峰(Jungfrau)是瑞士的著名山峰,海拔4,158米(13,642英尺)。俯瞰劳特布伦嫩(Lauterbrunnen)谷地,位于因特拉肯(Interlaken)旅游地东南18公里(11)处。这座风景秀丽的山峰把伯恩州和瓦莱(Valais)州隔开,是伯恩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

少女峰(Jungfrau)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处,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的一半,少女峰并不是欧洲最高峰,它巍然屹立在伯尔尼的东南方,它又译为容弗劳峰,名称来源于德语。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的“皇后”,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之一,少女峰海拔4158米,横亘18公里,宛如一位少女,披着长发,银装素裹,恬静地仰卧在白云之间。断层中其余两峰为Eiger Monch (4,099)1811年瑞士人梅耶兄弟(Rudolf and Hieronymus Meyer)从东侧第一次登上少女峰。欧洲最高的铁路之一经过一条长7.1公里(4.4)的隧道穿过艾格尔(Eiger)峰和门希(Monch)峰,到达门希峰和少女峰之间的山口——永弗劳约赫(Jungfraujoch,高3,455米〔11335英尺〕)

交通设施少女峰于1811年才首次由Meyer 兄弟征服。20世纪初少女峰铁路(Jungfraubahn)建成,用隧道及齿轨铁路连接少女峰旁,3,454(11,333呎)高的小少女峰(Jungfraujoch)。位于小少女峰山内的车站亦为欧洲最高的火车站,有“欧洲之巅”之称。少女峰铁路由山下Grindelwald 开始,婉延经过Eiger 的草地,于Kleine Scheidegg 进入隧道。于坚固的花岗岩内的隧道虽然只长7 公里,坡度却达到25%,于1898年至1912年花了十四年才完成,它有四分之三左右的路段是在冰河底下隧道岩壁里通过,工程十分艰巨。现在由Kleine Scheidegg 到少女峰车站,上山需时约50分钟,下山则需要35分钟。

山顶设施少女峰山顶的设施/提供的活动有"冰之皇宫"、冰雪之路、史芬克斯观景平台、在覆有永恒之雪的冰原上享受健行乐趣、“欧洲之巅”(Top of Europe)冰河餐厅、夏季滑雪与各式雪上运动乐园、Husky 雪橇犬拉雪橇 (夏季活动)、夏日探险魅力行程“认识阿尔卑斯山”展览   少女峰车站内附设餐厅、邮局、研究站、电影院、商店等。亦有隧道通往户外,供走到外面的冰原及远眺欧洲最长的阿莱奇冰川(Great Aletsch Glacier)。 游人可乘搭升降机直上海拔3571米的史芬克斯(Sphinx observation)观景大厅与平台,那是全欧洲最高的天文台,但气象站是不对外开放。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更可远眺至德国的黑森林及法国的Vosges山。而长达22公里的阿莱奇冰川,便是以少女峰为起点。编辑本段风光景点欧洲之巅

 欧洲之巅少女峰在瑞士的腹地,受拔地而起的阿尔卑斯山脉影响,伯尔尼地区高高隆起,成为一块云集着众多雄伟峰峦的云中之地。其中,艾格尔山、明希山和少女峰是这片密布着的皑皑雪山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珠。以秀美而闻名的少女峰是伯尔尼高地上最迷人的地方。

在瑞士,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传说天使来到凡间,在一座美丽的山谷里居住下来,并且还为它铺上了无尽的鲜花和森林,镶嵌了银光闪烁珠链,还为它许愿说:“从现在起,人们都会来亲近你、赞美你,并爱上你”,这座使天使都心醉的山说的也是瑞士少女峰。天使的愿望已经实现,少女峰(Jungfrau)现在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来瑞士旅行的人几乎都不会错过的地方。   少女峰位于因特拉肯市正南方二三十公里处,海拔4158米。因特拉肯(Interlaken) 位于图恩湖(Lake Thun)及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之间,而因特拉肯在拉丁文里的原意即是“两湖之间”。就在这两汪晶莹剔透明亮如镜的两湖之间,瑞士最壮丽的峰峦与冰川好像都受著这两湖之水的孕育滋养,因而格外地壮美和雄浑。如同采尔策马特因马特宏峰而声名远扬一样,因特拉肯也因为是前往少女峰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了全瑞士甚至欧洲著名的度假胜地之一,甚至早在维多利亚时代,这里就成为许多向往湖光山色的英国贵族所倾心的一个城镇了。在因特拉肯镇中心的霍荷维克街(Hoheweg)上,有一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在那里可以清楚的远望到美丽的少女峰身影,不论何时从这片绿地擦身而过,都可以随时与少女峰那或云蒸霞蔚或云纱半掩的那种少女峰独特的温婉景象相遇

阿尔卑斯山少女峰除了有或秀美或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地景色可观赏外,运送游客上山的少女峰登山铁路本身就是二十世纪初人类的一大工程奇迹。这条铁路修筑于18961912年间,一共用了16年时间,而为了避免滑坡和风雪,路线有相当长的部分是在艾格峰腹地内的隧道中挖掘而出的,这项上世纪初年实施的工程,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让乘坐者感叹当年开拓者们的无比勇气和毅力。上山时,齿轨火车会在两个位于隧洞中的小站稍停五分钟左右,乘客可以下车,通过隧洞中凿石开出的几扇大玻璃观景窗,欣赏隧洞外面阳光灿烂的冰雪世界。

齿轨火车少女峰齿轨火车,又叫云霄火车,因为它最终抵达的地方位居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站是全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能不断推陈出新向世界推出设计独到、款式多样的手表、军刀等产品的瑞士人都不是因循守旧的,少女峰铁轨上先人的勇气尚存,近百年后的1996年,瑞士人又在此大胆启用了欧洲最高的观景台及瑞士最快速的升降机(110米垂直高度,25秒钟抵达)。正是由于有了海拔3571米高、可360度饱览景色的斯芬克斯观景台,站在号称“欧洲屋脊”的少女峰上,阿尔卑斯山山脉中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全景图就可以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阿尔卑斯山中最长的冰河,长23.6公里,覆盖面积达117平方公里的雄奇的阿来奇冰河。天气晴朗的日子,甚至能看到远在法国境内的Vosges雪山及远在德国境内的黑森林。   少女峰的美充满了活力和变幻。从山下到山顶,一山之内景观却截然不同。山顶白雪飘飞,雪雾弥空,一派冰雪世界的奇观。而山腰以下,却有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青草的翠绿,山花的明黄;和缓的山坡上牛群散布,牛铃声回荡山谷;山谷里村落安详恬淡,人们生活简单、质朴而闲适。   这一切正构成了阿尔卑斯山区那独有的迷人氛围,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留连忘返,如坠天境。   攻略   交通:由蒙特勒和卢塞恩都可以乘坐金色快车(GOLDEN PASS LINE)前往因特拉肯。因特拉肯有两个火车站,东站和西站,一般从卢塞恩过来的金色快车都停靠东站。

日内瓦(万国宫、国际广场、英国公园含大喷泉:共45mins;午餐自理)

万国宫是瑞士日内瓦的著名建筑,位于日内瓦东北郊的日内瓦湖畔,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遥遥相望。周围绿树环抱,环境幽美。万国宫又名国联大厦,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的总部所在地,现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又称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由4 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中央是大会厅,北侧是图书馆和新楼,南侧是理事会厅,连同花园、庭院,总占地面积为2.5 平方公里。

万国宫是瑞士日内瓦的著名建筑,位于日内瓦东北郊的日内瓦湖畔,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遥遥相望。周围绿树环抱,环境幽美。万国宫又名国联大厦,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的总部所在地,现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又称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由4 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中央是大会厅,北侧是图书馆和新楼,南侧是理事会厅,连同花园、庭院,总占地面积为2.5 平方公里。

建设:万国宫是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在地,于1929年在一座名为“阿里娅娜公园”的庄园上奠基,1931年开工,万国宫1937年完工,其规模自然就小不了,占地有32.6万平方米,19468月,在国联解散之后,万国宫正式成为新成立的联合国的财产,并以“联合国欧洲办事处”的名义重新启用。站在万国宫窗前,可以看到一个水柱高达40层楼高、有百年历史的人工喷泉,景色蔚为壮观。万国宫的建筑风格很有“万国特色”,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华河罗讷河及侏罗山的石灰石,内部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产的大理石,棕麻地毯则产自菲律宾……而且各成员国捐献的装饰和陈设物品也让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细细欣赏品味,犹如走进了一个微缩的“世界文化大观园”。中央的大会厅是一座雄伟端庄的旧式建筑,地板、墙壁全部以花岗石、大理石铺砌。圆形的大会厅共6 层,有1800 多个座位,会场的前面是代表席,配置有同步翻译设备,后面一部分是旁听席。大会厅四周还有许多中小型会议室。南侧的理事会厅属宫廷式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高大的门窗多以铜制,有的还镀了金。四周墙壁和天花板上有欧洲艺术大师所绘的油画作品。画的主题是:正义、力量、和平、法律和智慧。另有一幅浮雕壁画横贯整个天花板,画着宇宙中5 个巨人的5 只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友谊。大会厅和理事会厅是举行各种重要会议的地方。中央会议厅北侧的6 层大楼是联合国图书馆。由约翰·洛克菲勒资助的这座图书馆收藏有图书71.6 万多各国出版的期刊1 万种。楼内还设有国际联盟展览馆,展出国际联盟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实物。图书馆大楼与北面的新会议楼之间有作为休息厅的空中走廊相连,厅壁是一道长80 米、高14 米的玻璃墙,因此又名玻璃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天坛”绒绣挂毯,十分引人注目。新楼高29 米,地上地下共12 层,建筑面积38 万平方米。新楼的前楼是一个4 层楼高的会议厅大楼,楼内有10 个设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其中最大的一个会议厅名为“瑞士厅”,因为瑞士联邦政府曾为筹建这座大楼提供了赞助。新楼内还有700 多个办公室。法国艺术家创作的象征战争与和平的两幅壁画,悬挂在会议大厅前。在万国宫所在地阿丽亚娜公园内,屹立着一个美国为纪念威尔逊总统而赠送的巨型镀金青铜浑天仪,还有前苏联赠送的引人注目的征服宇宙纪念碑,以及埃及艺术家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等。万国宫是联合国许多机构所在地,是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方。万国宫有3900 名常驻国际官员,每年要举行近8000 个会议。万国宫门前虽有联合国警察站岗,但允许游人参观,因此,来自五大洲的游客终年不断。

建造: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法语:Palais des Nations')建于1929年并于1938年设定为国际联盟总部. 虽然瑞士直到2002年才加入联合国,从1950年代开始,万国宫就作为联合国欧洲总部所在地。1920年代的一场建筑竞赛是这样描述这个建筑计划的:   一个建筑师评审团被委任从377个方案中选出终结设计,但却没能决定最后的中标者。最终,五位领先的建筑师被选中合作提交一个方案,他们是意大利的Carlo Broggi,瑞士的Julien Flegenheimer,法国的Camille LefèvreHenri-Paul Nénot,和匈牙利的Joseph Vago。盟约国的捐助被用在内部装修上。经转手给联合国,主楼旁边扩充了两栋大楼。1950年代初,"K"楼增建了三层,而新建的"D"楼被用来暂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办公楼。"E"楼(或叫新楼)建于1973年并作为一个会议设施。如今整个建筑有600米长,内设34间会议厅,2800间办公室。万国宫位于由Revilliod de Rive家族遗赠给日内瓦市的Ariana公园中,当时的条件是让一些孔雀自由地在公园中活动,而它们今天成为了那里的一道景观。公园中还保存这一栋1668年的小木屋。在万国宫基石下藏着一个装有一份国际联盟成员国名单、一份联盟盟约,和所有联盟第十届大会出席国家的硬币样品的小匣子。建筑物正对着日内瓦湖和湖对面的法属阿尔卑斯山脉。

万国宫之美:站在万国宫窗前,可以看到一个水柱高达40层楼高、有百年历史的人工喷泉,景色蔚为壮观。万国宫的建筑风格很有“万国特色”,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华河罗讷河及侏罗山的石灰石,内部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产的大理石,棕麻地毯则产自菲律宾……而且各成员国捐献的装饰和陈设物品也让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细细欣赏品味,犹如走进了一个微缩的“世界文化大观园”。

主要大厅:中央的大会厅是一座雄伟端庄的旧式建筑,地板、墙壁全部以花岗石、大理石铺砌。圆形的大会厅共6 层,有1800 多个座位,会场的前面是代表席,配置有同步翻译设备,后面一部分是旁听席。大会厅四周还有许多中小型会议室。南侧的理事会厅属宫廷式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高大的门窗多以铜制,有的还镀了金。四周墙壁和天花板上有欧洲艺术大师所绘的油画作品。画的主题是:正义、力量、和平、法律和智慧。另有一幅浮雕壁画横贯整个天花板,画着宇宙中5 个巨人的5 只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友谊。大会厅和理事会厅是举行各种重要会议的地方。

联合国图书馆中央会议厅北侧的6 层大楼是联合国图书馆。由约翰·洛克菲勒资助的这座图书馆收藏有图书71.6 万多册、各国出版的期刊1 万种。楼内还设有国际联盟展览馆,展出国际联盟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实物。图书馆大楼与北面的新会议楼之间有作为休息厅的空中走廊相连,厅壁是一道长80 米、高14 米的玻璃墙,因此又名玻璃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天坛”绒绣挂毯,十分引人注目。

新楼高29 米,地上地下共12 层,建筑面积38 万平方米。新楼的前楼是一个4 层楼高的会议厅大楼,楼内有10 个设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其中最大的一个会议厅名为“瑞士厅”,因为瑞士联邦政府曾为筹建这座大楼提供了赞助。新楼内还有700 多个办公室。法国艺术家创作的象征战争与和平的两幅壁画,悬挂在会议大厅前。在万国宫所在地阿丽亚娜公园内,屹立着一个美国为纪念威尔逊总统而赠送的巨型镀金青铜浑天仪,还有前苏联赠送的引人注目的征服宇宙纪念   碑,以及埃及艺术家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等。编辑本段旅游  万国宫是联合国许多机构所在地,是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方。万国宫有3900 名常驻国际官员,每年要举行近8000 个会议。万国宫门前虽有联合国警察站岗,但允许游人参观,因此,来自五大洲的游客终年不断。编辑本段万国宫六景  

万国宫六景:万国宫是为举行会议而建造的。例如这里最大的会议室枣大会堂约可容纳2000名代表。在50年代和60代,万国宫还可以满足联合国当年的需要,但随着联合国活动的增加,大规模扩建势在必行。于是在1968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为万国宫扩建新楼奠基;新楼于1973年完工。今天,新楼和旧楼可用以充分满足192个会员国、众多观察员组织、认可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各专门机构开会的需要。图书馆占据万国宫的整个东翼。图书馆的建设资金部分来自小约翰·洛克菲勒先生提供的一项特别基金,他还向国际联盟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图书。井井有条分类收藏的图书占据了连同地下室在内的十个楼层。今天,馆藏图书达100多万册,社会科学图书的收藏极为丰富,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图书馆另外藏有400多万份联合国文件、50万份专门机构出版物、约9000种期刊。图书馆还有一个出色的档案馆,藏有国际联盟及其以前时期的珍贵资料。美国威尔逊总统基金会赠送的浑天仪,1938年安放在环抱着万国宫的阿丽亚娜公园里。它已成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的象征。万国宫的大会堂由巨大的门厅和许多侧厅环绕着。门厅宽敞无比,可举行庆祝、招待活动。门厅上方高处有一条回廊,护栏全部用大理石砌成。从高耸的落地窗户朝外可以俯视国旗广场。门厅的地面铺着芬兰产的暗红色花岗石。天花板上是一方方浅绿色藻井。白天,进入门厅的日光因室内的色调而变得细腻柔和;晚上,枝形吊灯将光线投向天花板,照得整个大厅雪亮。这个漂亮的房间是候见室,紧挨着总干事办公室,其全部陈设均为匈牙利馈赠。房间不大,随意舒适。墙角柜里摆有书籍和瓷像。珍贵木材制作的桌子上立着风格现代的烛台。椅子的软垫靠背上饰有棕榈叶图案。镶在胡桃木框子里的是巴斯利德先生制作的三幅挂毯,分别反映了小麦、葡萄酒和水果的丰收情景。最近开始在万国宫里展览的这件艺术品十分特别。它不像其他艺术品,不是由某个会员国的大使赠送的。它的作者名叫胡安·何塞·佩德罗萨,是一位细木工,自1974年起就一直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工作。手工业“行会会员”有个老传统,每个会员按规矩要创造一件能够显示其卓越技能的杰作。佩德罗萨先生受此启发,从1986年起至1991年,共用2800小时的业余时间,制作了这个木球。它象征着包容一切和人类携手共进的思想。整个木球仅用三种木料:浅色的是白蜡木,红色和深色部分是山毛榉,螺钉和螺帽用的是黄杨木。木球直径1.6米,重400公斤。

英国公园这里林木拥翠、百花吐艳,在入口处有民族碑,竖立有赫尔维蒂亚(Helvetia)及日内瓦(Geneva)之像,建于1869年,象征日内瓦加入瑞士联邦。此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大花钟,直径达20尺,钟面和字形是以各色鲜花植成,随着季节而变换,可谓巧夺天工。

巴黎: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 埃菲尔铁塔120岁生日亮灯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9万只铆钉,极为壮观华丽。编辑本段文化象征  18895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直到20041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 直到克莱斯勒大厦的出现。 它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铁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

巴黎标志:埃菲尔铁塔(又译“艾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著名铁塔,坐落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1887126日动工,1889515日开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巴黎铁塔有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一样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1889年适逢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以展示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筹委会本来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体、园林和庙堂的纪念性群体,但在700多件应征方案里,选中了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一座象征机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给铁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云中牧女”。以设计人法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半身铜像。

钢铁杰作: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高324米,重9000吨。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层平台可供游览,第四层平台海拔300米,设气象站。顶部架有天线,为巴黎电视中心。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1711级阶梯。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内设四部水力升降机(现为电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造价为740万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装配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就像二次大战胜利后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埃菲尔铁塔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不可能中觅可能。它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决不能牵强附会地理解为只是从塔尖到塔基那条大曲线,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铁铸件图案花边: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近年来巴黎市政府对铁塔进行了大的维修。从1985年圣诞节起,铁塔改用碘钨灯照明,夜晚塔身呈现金黄色, 既节省电,也更加美观。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博览会建筑,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应征作品达到了700件,最后中选的是建筑师埃菲尔提交的有关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铁塔的设计方案。53岁的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er Gustave Eiffel)当时是欧洲有名的建筑设计师,19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著名建筑的设计师名录中都能找到他。埃菲尔建议法国当局建造一座高度两倍于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乌尔姆大教堂的铁塔,并于18866月向1889年博览会总委员会提交了图纸和计算结果,188718日中标。不过巴黎的文化人士听说这个计划之后马上就发表了抗议信:“……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追求什么了,该想象一下这个奇怪可笑的铁塔了。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残疾人宫、凯旋门等著名的建筑物。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出现在一个变革的时期,铁塔是现代主义作品,反对古典的穹隆顶模式。19世纪的巴黎依然是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风格,体现于建筑上是恢复穹隆顶的风尚,埃菲尔设计的铁塔反了传统。铁塔是钢铁结构建筑,自从“水晶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玻璃、钢铁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筑物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源头之后,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城市建筑产生。   1887128日,埃菲尔铁塔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基座建造花了一年半时间,铁塔安装花了8个月多一点时间,于1889331日全部结束。共有50名建筑师和设计师画了5300张蓝图。埃菲尔的计算极为精确,位于勒瓦卢瓦-佩雷的工厂生产了12000件规格不一的部件,安装中没有一件需要修改,施工的两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对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2500万游客而言,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世界奇迹,体现了整个世纪的建筑技术成就,体现了最大胆、最进步的建筑工程艺术。四部可容纳100人的电梯每天把数千名游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还可沿着1792级阶梯走下来。铁塔使博览会取得了极大商业成功,以至于第二年紧接着的第13届工业博览会依然在巴黎举行,人们发现,登塔远望是了解城市布局的最好办法。 直到1930年代,埃菲尔铁塔还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地标和符号。埃菲尔铁塔建成以来,世界各大城市竞相建造高塔,铁塔作为城市制高点和城市地标,一度演变为愈演愈烈的潮流,我们在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电视塔、观光塔、旅游塔。正如那句著名的世博格言所说,“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最新潮的产品和理念。在世博会上诞生的“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开历史之先河,所引领的现代建筑风潮至今不衰。相信在一个新的世纪里,世博会将带给人们更多创意与惊喜。

三瞭望台:法国人说,埃菲尔铁塔是“首都的瞭望台”,事实的确如此。它设有上、中、下三个瞭望台,可同时容纳上万人,三个瞭望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带来不同的情趣。一个世纪以来,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登临塔顶,俯瞰巴黎市容,叹为观止。   最高层瞭望台离地面274米,若沿1652级阶梯而上,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当然也可采电梯登高。这里最宜远望,它会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嘈杂的巴黎忽然静了下来,变成一幅巨大的地图,条条大道条条小巷划出无数根宽窄不同的线。全巴黎尽在脚下,当白天视野清晰时,极目可望60公里开外。   中层瞭望台离地面115米。有人说,从这一层向外张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确,淡黄色的凯旋门城楼、绿荫中的卢浮宫、白色的蒙马圣心教堂都清晰可见,色彩斑斓。傍晚登塔,则见夜色如画,繁灯似锦,翠映林荫,那些交织如网的街灯,真如雨后珠网,粒粒晶莹。这一层还有一个装潢考究的全景餐厅,终年都是顾客盈门,座位必须提前预订才行。   最下层瞭望台面积最大,相当宽敞,设有会议厅、电影厅、餐厅、商店和邮局等各种服务设施。在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好像置身于闹市,而忘记这毕竟是57米的高空。从这里观赏近景最为理想。北面的夏洛宫及其水花飞溅的喷水池、塔脚下静静流过的塞纳河水、南面战神校场的大草坪和法兰西军校的古老建筑,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风景画。

建筑大师:埃菲尔出生于1832年法国东部的第戎城。他的父亲是军队的文职人员。母亲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妇女。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一帝国灭亡后,法国经济一片萧条。为摆脱家境的贫困,埃菲尔的母亲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决定单独经营一家煤栈。于是就将艾菲尔交给外婆抚养。艾菲尔的外婆心细善良。正是由于长期受到母亲和外婆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教育,埃菲尔从小养成了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设想、勤学好问的好品格。这就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出类拨萃的工程师奠定了基础。埃菲尔12岁进入本地的一所皇家中学学习。开始时他的学业不算好,中学毕业也没能考上著名的巴黎理工大学。他并不灰心,刻苦地补习功课,到了20岁那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培养工程师的技艺学校。在那里他租用了单身宿舍,经常挤在桌子和火炉中间通宵达旦埋头读书。不久,他以良好的成绩领到了工程师的毕业文凭。技艺学校毕业后,埃菲尔经朋友介绍进入西部铁路局研究室任工程师。从此埃菲尔踏上了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的工作道路,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贡献自己的才华。1860年,埃菲尔完成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波尔多大桥工程,将长达500米的钢铁构件,架设在跨越吉隆河中的6个桥墩上。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使艾菲尔在整个工程界的名声大振。埃菲尔肯钻研,敢革新,大胆使用钢材和混凝土,使土木建筑从“土”和“木”中解脱出来。他为设计铁塔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仅设计图纸就有5000多张。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艾菲尔劳动的结晶,至今仍被人们妥善地保存在巴黎。

巴黎红磨坊演出(146mins145/人)

到过法国的旅游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一个是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如果说丽都具有美国百老汇风格,那么,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则是较为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使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还有两部电影以红磨坊为主题,一部是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另一部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红磨坊》。后者是风格华丽的好莱坞片,由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讲述1900年前后发生在红磨坊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此片10月初在法国公映后,再次引起人们对红磨坊历史和现状的回顾和关注。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10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

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不过,此人晚景凄凉,60年代,有记者要为她写传记,才发现她竟住在旅行挂车里。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

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1.2万法郎(1法郎约合人民币1.16元),资深演员可达3万,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红磨坊现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见左上图)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护士,一个良家女子。玛丽莎在红磨坊当演员整整15年,已与团里一位意大利籍独唱兼杂技演员结婚。她曾在《奇妙》这出歌舞剧(此剧演了12年)中演出过6000场!虽然今年已经33岁,但人们说她仍然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样“举重若轻”,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评论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红磨坊》中的舞蹈时说:“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进红磨坊是不少女孩的梦想,因为红磨坊的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开门”的神奇密语,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

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取得成功,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卢浮宫(含入内;另缴25/人的中文讲解服务)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馆舍概述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17938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展馆简:17938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因此,如果你要参观卢浮宫,得先制订一个计划,逐个参观六大展馆,切忌仓促地走马观花。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细细品味;如果时间较紧的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展品观赏。   卢浮宫馆藏虽丰,但慕名而来的观众却难窥庐山真面目。因为它的6个展馆仅在星期一、三两天基本全部开放,其余4天轮流开放,星期日只开一半。而且目前的展品仅占全部馆藏的1/3。如仅它的藏画就有15000件,但平时用以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因此有幸目睹卢浮宫全部珍藏的人寥寥无几。置身于40万件艺术珍品的包围之中,无论是谁都会面对艺术本身或隐含其中的历史的情绪的沉积浮想联翩──卢浮宫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六大展馆:东方艺术馆建于1881年,共有24个展厅,3500件展品。这些展品主要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这些展品出自十分久远的年代,如公元前2500年的雕像、公元前2270年的石刻、公元前2000年烧制的泥像等。其中带翅膀的牛身人面雄伟雕像(公元前8世纪)最为有名,曾在杜尔·沙鲁金(现为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守卫过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大门。这些巨大的牛身人面像来到法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1843年,法国人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这些雕像,冒着各种危险将它们运到巴黎。其中两个雕像于1847年陈列在卢浮宫内的世界上第一个亚述博物馆中,第三个雕像在浅盐湖的船舶失事中幸免于难,于1856年运到巴黎。第四个雕像则沉入湖底,是用石膏塑像替代的,第五个雕像是惟一的一头头部转向参观者的公牛。在“东方古文博物馆”第四厅,有一件我们比较熟悉的文物:《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出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伦,共282条,以锲形文字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上。玄武岩高2.5米,中部为282条法令全文,上部的人物像是坐着的司法之神向站着的汉谟拉比国王亲授法律,国王则右手致答谢,以示对神授的法律表示尊敬。

古埃及艺术馆建立于1826年,早于东方艺术馆,共有23个展厅,收藏珍贵文物达350件。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罗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饰、装饰物、玩具、乐器等。这里还有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基门、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头塑像等。

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建成的时间更早,大约在1800年向公众展出,其藏品更多,大约有7000余件。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的藏品以法国王室的收藏品为基础。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意大利获胜后,劫获了许多意大利的古代艺术品,将之运回法国充实卢浮宫。后来,法国又从各方面不断丰富里面的收藏品。雕塑在该馆内占有主导的地位,雕塑品包括大理石、铜、象牙等。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馆中,有两件备受世人赞美的最瞩目的不朽作品,一是“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二是爱神“维纳斯”。 古埃及馆

 “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站在一座石墩上,是座无头无手的雕像,1863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该雕像尽管已失去了手和头,但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根据研究,这是雕塑家为纪念希腊罗地岛的一场胜利海战而制作的。胜利女神迎风微微前倾身躯,健美的胸部披着薄薄的长袍,体魄健壮而又不失轻灵,富有质感。女神虽然失去了头部和双臂,但在人们的眼里它仍是完整完美的。现在,胜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瞻仰,成为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的最完美的作品。“维纳斯”对于人们来说更加熟悉了。她身高2.02米,创作于公元2世纪。她是希腊的美神,不知倾倒了多少崇拜者,她的周围每天挤满了观众。她半裸着身躯,极为端庄、自然,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最杰出的作品。“维纳斯”能收藏在卢浮宫是很偶然的。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尊美神。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洛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使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后由米洛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立即引起轰动。

绘画馆卢浮宫绘画馆所收藏的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各艺术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比较杰出的作品有:富凯的《查理七世像》(15世纪)、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6世纪)、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16世纪)、勒南的《农家》(17世纪)、里戈的《国王路易十四像》(18世纪)、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19世纪)、德拉克鲁瓦的《肖邦像》(19世纪)、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19世纪)等。有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人瞩目的自然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显然是特别的保护。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蒙娜丽莎端庄俊秀,脸上含着深沉、温和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更奇妙的在于,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

雕塑馆雕像馆成立于1817年,共有展厅27个,展品1000多件,多为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部分为表现人体和动物的作品。在这里可以看到着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难头像》、《十字架上的耶稣》、《圣母与天使》、意大利的雕塑《圣母与孩童》、17世纪的《童年时期的路易十四》,18世纪的名人像《伏尔泰》,19世纪的群塑《舞蹈》等。

珍宝馆原来是雕像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珍藏品增多,1893年便独立组成展馆。最初,珍宝馆的展品主要是大革命时从王室没收而来的珍宝。后来,博物馆组织人马到处收购,加之有人捐赠,展品便大大丰富,现在有展品6000多件。其中有重达137克拉的大钻石,有镶满宝石的王冠,还有镀金的圣母像、历代王朝王室的家具、装饰用具等。

其他展馆此外还分有:5.工艺品 6.伊斯兰艺术 7.书画刻印艺术.8卢浮宫的历史和中世纪的卢浮宫 9.非洲,亚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

馆藏特色:卢浮宫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7938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庄重典雅。路易十四时代的昔日繁荣仿佛从未随岁月流逝而消退,那一百多根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立柱,骄傲地托起长长的走廊。自从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这里从法国皇家收藏艺术珍宝的宝库,改为向公民开放的美术博物馆,从此来这里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络绎不绝。1832年的一天,有位青年来到卢浮宫。他多半时光就是流连于艺术大师的绘画前。鲁本斯画面那激情洋溢的华美色调,委拉斯开兹笔下人物的高雅气度,戈雅用粗犷奔放的笔触涂抹出人体的美妙,都是他久久观摩的对象。连着六年,这个青年成为卢浮宫的常客。连门卫都已熟悉他飘逸的身影。二十五年后,在1863年,有两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引发了法兰西艺坛的广泛争议。画面上女性的裸体同样柔美,但竟然冷嘲似的流露出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气息。那两幅画的作者,就是那个曾连续六年在卢浮宫观摩大师名作的青年马奈,如今他已成为敢于创新的画家。又过了十多年,马奈的那幅《奥林匹亚》,竟然也被作为珍藏品收入卢浮宫,公开陈列,供人欣赏。卢浮宫就是这样,哺育出不少世界艺坛名家。当然更多的普通游客是把这里当做观赏世界艺术精品的殿堂。它占地面积三公顷,馆藏艺术品四十万余件,既包括从十六世纪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就开始搜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也有拿破仑一世东征西伐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如记载两河流域文明的雕塑“汉漠拉比法典”、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胜利女神尼卡”等等。绘画中除了法国名家名画,还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艺术大师的惊世名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奴隶》等等。卢浮宫博物馆分为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东方等六个部分。一些著名画派、画家的作品则设专门画室陈列。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巴黎前,卢浮宫许多名作分散藏于法国民间各地,希特勒法西斯曾多次想寻找夺走,最终却一无所获。1981年,法国实行了“大卢浮宫”计划,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总入口,它与古典式的宫殿形成特殊的对比。目前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一百五十万。欧洲著名的艺术博物馆还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建筑结构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卢浮宫东立面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的代表作品。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情况到1981年后得到了改变,1981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这指的是让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黎塞留侧翼”建于1852~1857年间,长195米,宽80米,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871年以来一直由财政部占据。19897月当时的财政部长爱德华·巴拉迪尔在再三请求下方才离开这赏心悦目的地方。“黎塞留侧翼”的收回及开放,一下子使卢浮宫增加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3个庭院和165个新展厅,共展出艺术品1.2万件,其中3000件是从存放室取出的,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

卢浮宫金字塔密特朗总统对卢浮宫博物馆做出的另一贡献是邀请著名的美籍华裔建造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新的入口处。贝聿铭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造一个“金字塔”的方案。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蒙帕纳斯大厦(210m,入内,30mins)

蒙帕纳斯大厦建于1972年,共59层,高209米,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也是市区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楼。

建筑特点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大厦是巴黎古城中唯一一座现代化的商务楼,也被大部分注重传统的巴黎人鄙夷地称作“幽灵楼”。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建成历时将近40载,由于大楼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等与巴黎的城市轮廓和色调极不相称,蒙帕纳斯塔楼一直备受批评,反对、拉锯、抗议、谈判从来没有断过。 蒙帕纳斯大厦高210米,是巴黎最高的建筑,乘欧洲最快的升降梯只需38秒钟就可以将您带到距地面196米的高空,将全巴黎的绚丽美景尽收眼底。这座现代化的大楼自建成以来就饱受批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开始慢慢接受了它。然而,这座大楼眼下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专家们说,塔楼楼板中充满含有致癌物质的材料——石棉!此言一出,法国几乎是举国震惊!关于蒙帕纳斯塔楼的天花板、管道以及电梯中都含有石棉材料的消息是2005313日首次被法国的《星期日报》曝光的。14日,这一消息立即登上了法国多家媒体的头条。媒体报道说,大楼的管理者们对于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还没有做出决定,但是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大楼至少空置三年,要么就用10年的时间让整栋建筑保持开放的同时,采取措施去掉石棉成分

乘坐欧洲最快的电梯,38秒即到达196米的最高层。这是个室内观景厅,可以在空调恒温的环境下隔着大玻璃窗欣赏巴黎的美景

塞纳河游船1h35/人)

塞纳河是法国东北部的一条大河,它穿过法国的心脏——首都巴黎,注入英吉利海峡。塞纳河在巴黎的诞生及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巴黎紧紧相连,犹如心脏与动脉连接得那样和谐,浑然一体。它就像巴黎的一条腰缠玉带,将巴黎轻轻地抱在怀里。法国人说,没有巴黎就没有法国;而巴黎人说,没有塞纳河就没有巴黎。所以巴黎人深深地爱着这条河。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尽其所能地世世代代美化着塞纳河。如今,它蜿蜒曲折,如诗似画,充满浪漫色彩,河堤两岸绿树成荫,人们或在绿阴下散步,或在岸边休憩,在夜晚的凉爽中得到休闲和满足。

由于船体是敞蓬的,因而游人们可以不受遮拦的欣赏到巴黎的全景。巴黎著名的建筑物均在塞纳河两岸:埃菲尔铁塔,荣军院,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法国国家图书馆,市政厅,卢浮宫,协和广场,大王宫和自由女神等。

塞纳河的游船路线是从埃菲尔铁塔附近出发,往西岱岛航行,再前往圣路易斯岛环绕一圈返回,沿途既可以拜访巴黎的发祥地,又可以饱览两岸名胜古迹。

游船徐徐前进,两岸的华美建筑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大桥不时从头顶掠过,每个桥洞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塑像,默默地注视着往来的各色人流。我们出发地PONT NEUF,中文意思是新桥,但她却是最古老的一座桥。

巴黎圣母院建筑在巴黎的发祥地西岱岛上。圣母院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在绿树和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肃穆与神秘,敬畏之心令人油然而生。即使不是做弥撒的时间,这里也有大量的游客,在额头点上圣水,在胸前划上十字,在祭坛前点燃一枝蜡烛,然后静静坐下,进入宗教氛围,与上帝对话。巴黎圣母院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首先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来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来自吉卜赛姑娘埃丝米拉达,来自敲钟人卡西莫多。

卢浮宫,是塞纳河畔的一个杰作,她像是一位典雅的少妇,以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注视着众多的艳羡者;也像是一位智慧女神,给文明的创造者以激情和灵感;更像是一所胸怀博雅的学校,从黎明到黄昏,默默地迎送着万千学子。

法兰西学院也坐落在塞纳河的左岸,圣日耳曼地区,由美丽的艺术桥与卢浮宫相连。学院建于1795年,由法兰西研究院、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院、美术研究院以及伦理和政治学研究院联合组成。该院以罗马巴洛克式的雄伟建筑为样板,前面立面的中间部分用立柱(国内俗称罗马柱)撑起三角形楣饰,楣饰上方为漂亮的圆顶。

30座形式各异的桥横跨塞纳河两岸,它们给巴黎塑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虽然它们当中有一些可能被重建了好几次,但它们的名字依然能使人回想起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的风俗和事件。亚历山大三世桥,可以说是塞纳河上最美的桥。该桥建于1896至1900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纪念俄法联盟的缔结。花环、天使手中的灯盏及海洋女神的象征性形象,构成了这座桥的装饰主题。右岸的两座桥塔上是表现中世纪法国和近代法国的雕像,左岸桥塔上的雕像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塞纳河和涅瓦河是法国和俄国的象征,代表这两条河流的雕塑装饰着大桥入口处的桥塔,也将香榭丽舍大街与荣军院连接起来。

在法国象征自由的是自由女神像。她坐落在巴黎塞纳河畔,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遥相呼应,相映成辉。在美国的纽约港,也有一座类似巴黎塞纳河畔的自由女神像。她身穿长袍,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拿着一本象征法律的书。这座铜像高152英尺,底座高150英尺,共重225吨。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进入纽约港的时候,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这座自由女神像。据此,有人说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标志。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这座自由女神像既不是美国人制造,也不是以美国人做原型的艺术。她的故乡在大洋彼岸的法兰西共和国。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自从1886年落成以来,它耸立在纽约港的入口。她远渡重洋来到这里是为了纪念法美并肩抗英的战斗友谊和传播法兰西民族的自由精神。伫立在塞纳河边的自由女神像,不如纽约港的那么高达雄伟,但也透出一份神圣和庄严。

我们的游船在自由女神像这里开始转弯向回行驶。我们享受着徐徐清风,沁人心脾。

凡尔赛宫(无后花园,1.5h65/)

凡尔赛宫(法文:Cha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来历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1]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一座两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当时的凡尔赛行宫仅拥有26个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二楼为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   路易十三1643年去世时,路易十四仅5岁,当时的皇家行宫位于卢浮宫和圣日耳曼昂莱宫内。1664年路易十四完婚后决定将皇家行宫迁往凡尔赛,即在父亲当初修建的狩猎小屋基础上建造行宫。   路易十四在位50年间,凡尔赛宫兼收并蓄了很多法国艺术家与建筑师的设计精髓,成为欧洲最宏大、最华丽的宫殿。   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相继为宫殿增添了新的内容,重新装饰并融会所有的建筑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式直至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应有尽有。这座建筑的最终格局简直就是巨大无比,有700余间房间,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

建造过程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参观财政大臣富盖(Fouquet)的沃子爵城堡(Chateau Vaux-le-Vicomte),为其房屋与花园的宏伟壮丽所折服,当时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宫等无一可以与其相比。于是,路易十四怒其不尽职守,以贪污罪将富盖投入巴士底狱,并命令沃子爵城堡的设计师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和著名建筑师勒沃(Louis Le Vau)为其设计新的行宫。当时的路易十四已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因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而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考察权衡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并为此征购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1667年,勒诺特设计凡尔赛花园及喷泉,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宫殿,将原来的狩猎行宫包围起来。原行宫的东立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修建了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   1674年,建筑师孟莎(Jules Hardouin Mansart)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桔园和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建筑特色: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而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如果凡尔赛宫的外观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那么它的内部陈设及装潢就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500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镜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室内装饰外,太阳也是常用的题目,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有时候还和兵器、盔甲一起出现在墙面上。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来装饰室内。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有大理石,显得十分灿烂。天花板除了像镜厅那样的半圆拱外,还有平的,也有半球形穹顶,顶上除了绘画也有浮雕。宫内随处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我国古代的精品瓷器。凡尔赛皇宫喷泉里有1400多个喷水头,它们用掉的水比整个巴黎还要多,而那时巴黎人经常因为缺水而得病。国王的30000名士兵建造了一个由14个巨型水轮、200多个水泵组成的大机器,可以从塞纳河向喷水池里输水,不过这台机器经常会出现故障。整个修建过程动用了3000名建筑工人、6000匹马——由建筑工人来完成石方工程,马匹来搬运东西。即便如此,修建还是持续了整整47年之久。 此外,由于景色优美,《加菲猫2》真人版动画片电影也在拍摄过。

建筑问题:但凡尔赛宫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建筑方面的问题。由于整个建筑是建在细软的沙泥地上,所以有些地基会下沉,因此施工人员们干起活来很不情愿,况且从来都拿不到好工钱。他们中有好几百人在工作中丧生,有的死于事故,有的是受了附近沼泽地里的湿气污染,死于发烧。据说路易对此也很难过,但他没采取任何措施,只是禁止任何人提起死亡和伤残。同时,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居住功能极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但这对路易十四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因为他一年只洗一次澡。路易十五亦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这是凡尔赛宫的弊端所在

著名景观:1789年的凡尔赛宫平面图凡尔赛宫的主要景观集中于主楼二层和花园中。

大理石庭院:凡尔赛宫的正面入口,是三面围合的小广场。中央的建筑原为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路易十四时加以改造,保留原来的红砖墙面,并增加大理石雕塑和镀金装饰。庭院地面用红色大理石装饰。庭院正面一层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私室和沙龙,二层为国王寝室。

海格立斯厅(Salon d'Hercule):位于主楼二层东北角与北翼的连接处,连接中路宫殿和北翼与王家教堂。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是王家小教堂,后改为国王接见厅。

丰收厅(Salon de l'Abondance):在海格立斯厅之西,北面为花园的拉冬娜喷泉。前临楼梯,丰收厅为入宫觐见国王的礼仪路线主要入口。厅内存放有历代国王的奖章及珍宝收藏。

维纳斯厅:又名金星厅。在丰收厅之西。路易十四时代,厅内有台球桌和一整套纯银铸造、精工镂刻的家具。这些家具后来被熔化铸造银币,以弥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开支。

狄安娜厅:又称月神厅,位于主楼二楼北侧,维纳斯厅之西,墙壁用各种精美瓷器装饰。

玛尔斯厅:又名战神厅或火星厅,在狄安娜厅之西。天花板上有奥德朗的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大厅内壁炉两端有大理石平台,曾经布置台球桌。波旁王朝时期的国王经常在此召开宫廷音乐演奏会或赌博牌会。

墨丘利厅:又名水星厅或御床厅,在玛尔斯厅之西。厅内有一张大床,围以银质栏杆,还有一座纯银大壁橱。墙壁上围有金色和银色锦缎。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曾在此居住。

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高2.6米,位于铺有深红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由于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因此凡尔赛宫内主要的大厅均以环绕太阳的行星命名。与二楼各大厅的位置相对应,一楼北侧为法国公主居住的套房。

战争厅(Salon de la Guerre):在主楼的西北角、阿波罗厅之西,北、西两面面向花园,南面通往镜厅。厅内的装饰由孟莎和勒布伦完成,主要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镀金壁炉之上为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

镜厅(Galerie des glaces):又称镜廊,在战争厅之南,西临花园。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由敞廊改建而成。长73米,高12.3米,宽10.5米,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大厅东面中央是通往国王寝宫的四扇大门。路易十四时代,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也都是纯银打造,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和平厅(Salon de la Paix):在主楼的西南角、镜厅之南,为一方厅,装饰风格与镜厅相似,但壁炉上的油画主题为“路易十五创造和平”。厅内装饰以罗马帝王像、狮子、法国和纳瓦拉王国国徽为主题。[4]

国王套房:位于主楼东面,路易十三的旧狩猎行宫之内。中央为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这里是凡尔赛宫的政治活动中心,在这里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寝宫北边为小会议室,南边为牛眼厅,得名自通往国王寝室的大门上方牛眼形状的天窗,是亲王贵族和大臣候见的场所。牛眼厅之东为大候见室和卫兵室。

王后套房:位于主楼南侧,包括王后卧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见厅、宫妇退居室、王后卫兵室等七间房间。王后套房的楼下为王太子套房(Apartment du Dauphin

剧场:由路易十五下令修建,位于北翼。设计师为加布里埃尔(Ange Jacques Gabriel)。剧场深26米,宽22米,可以容纳750名观众,为其照明需要3000多根蜡烛。1789102日剧院最后一次举行演出,招待路易十六招来保护王宫的佛兰德斯卫队。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政府的国民会议曾设于此。

教堂:在北翼楼群的南端,1700年修建,路易十四称这座教堂是奉献给圣路易的。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是为了在气势上胜过西班牙的埃斯库里亚尔宫(修道院、宫殿综合建筑群),但没有把教堂布置在主要轴线上,反映出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兰西,王权已经高于神权。路易十五、王储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和阿图瓦伯爵(查理十世)都曾在这个教堂里举行婚礼。

战争画廊:在南翼建筑群中。曾为王子和亲王的住处。展出众多战争主题的绘画作品,如《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普瓦蒂埃大捷》、《里沃利战役》、《亨利四世进入巴黎》等。

花园:现存面积为100公顷,以海神喷泉为中心,主楼北部有拉冬娜喷泉,主楼南部有桔园和温室。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路易十四时期曾在运河上安排帆船进行海战表演,或布置贡多拉和船夫,模仿威尼斯运河风光。花园内还有森林、花径、温室、柱廊、神庙、村庄、动物园和众多散布的大理石雕像。

大特里亚农宫:1687年由路易十四为其情妇曼特侬夫人建造,只有一层,室内装潢相比之下比较朴素。路易十四时期,国王有时厌倦豪华的凡尔赛宫,也会到这里居住。1805年至1815年,拿破仑经常居住于此。

小特里亚农宫:路易十五为其王后建造。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的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附近有路易十六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修建的瑞士农庄,有茅屋、磨坊、羊圈,王后常化妆为乡间牧羊女在此游玩。

公园立像柱;时期:公元17世纪; 创作者:尼古拉·普桑; 尼古拉·普桑公元1594年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跟随矫饰主义画家乔治·拉尔芒学画,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公元1665年卒于罗马。该组雕塑是尼古拉·普桑一生中雕塑的代表作,他的主要成就虽然以绘画为主,但这组大理石雕塑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艺术思想性方面,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品以传说中的尼思、弗拉若、卜安为原型塑造了一组优美而典雅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他力图把艺术曲线与音乐共鸣结合起来,通过他们向精神领域过渡,从而达到总体上净化的艺术追求。整组雕塑充满了理性与和谐。

凯旋门、协和广场(共40mins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始建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政权的鼎盛时期的1806年。这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巴黎凯旋门(The Arc de Triomphe),位于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的中央,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星形广场凯旋门,卢浮宫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面对香榭丽舍大街,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1806815日奠基,1836729日落成。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设计师是沙勒格兰CHALGRIN。星形广场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8.8米,宽44.5米,厚22米,中心拱门宽14.6米。四面各有一门,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像,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的2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凯旋门建成后,到19世纪中期,又在其周围修建了圆形广场以及12条放射状道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1920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在停战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法国总统在此为阵亡的法国烈士敬献鲜花、默哀悼念。每年714日法国国庆节的阅兵队伍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的将军的名字。另外设有两间配有英法两种语言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广场的周围有12条放射形林荫大道,广场上几乎总是车水马龙,游人可以登上凯旋门欣赏巴黎的美丽景色。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的拱门上可以乘电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级,上去后第一站有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著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种勋章、奖章。另外,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从这里可以鸟瞰巴黎名胜。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11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地理位置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星星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香榭丽舍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标志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凯旋门,这个曾经的拿破仑帝国军队的标志已成为现今法国爱国主义的标志,同时也身兼纪念性建筑的职责。这位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曾经亲历了以下事件:18401215日, 法国七月王朝儒安维尔亲王率军舰前去圣赫勒拿(SAINT HELENE)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满怀深情地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体由仪仗队护送,最后被重新安葬在巴黎老残军人退休院的园顶大堂。1885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逝世,法国人民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他的遗体于522日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随后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PANTHEON)。1919714日,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官兵组成的队伍穿过凯旋门以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个日子同时也是法国的国庆节。19201111日,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的遗体在凯旋门下被安葬。随后的1923年,一团纪念所有为他们的祖国捐躯的法国士兵的焰火在这位无名烈士的墓旁燃起,从此这团火焰每晚都在1830分被点燃,彻夜长明,经夜不灭。每年的1111日也成了一战停战节纪念日,纪念1918年法国从德国手里收回阿尔萨斯(ALSACE)和洛林( LA LORAINE)地区。凯旋门同时也是每年国庆游行队伍的出发点。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凯旋门,您可以登临它的顶部观景平台:尽目的奥斯曼(Haussmann)式建筑会把您带回那逝去的巴黎旧时光中,千年的巴黎历史就这么在您眼前静静流淌……

结构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由三个拱形组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四扇门。它复古的全石质建筑体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凯旋门中心拱顶内装饰着111块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场战役的浮雕,它们与拱门四脚上美仑美幻的巨型浮雕相映成辉,使人感觉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在它面向香榭丽舍田园大道(Champs Elysées)的门楣上有两个著名的花饰浮雕:右侧门柱上的那个展翅的自由女神后跟随着朝气蓬勃前去出战的战士的雕塑是“志愿军出发远征(le Départ des Volontaires)”即著名的“马赛曲(La Marseillaise)”;另一个“拿破仑凯旋归来(Le Triomphe de Napoléon)” (1810年由 -皮埃尔 科特(Jean-Pierre Cortot)雕造),表现了拿破仑大捷归来后举行庆祝胜利仪式的欢腾场面。这两个不朽艺术杰作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向万军林荫大道(Avenue de la Grande Armée )的门楣上是由昂图瓦纳 艾戴克斯(Antoine Etex)雕塑的“共和国(La République)”(又称“抵抗运动(La résistance)”)和“和平之歌(La Paix)”大型浮雕。在这些巨型浮雕之上一共有六个平面浮雕,分别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战役,马赫索(Marceau)将军的葬礼,攻占阿莱克桑德里(Alexandrie),热玛卑斯(Jemmapes)战役,强渡阿赫高乐(Arcole)大桥及阿布奇(Aboukir)战役。门楣上还刻有由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指挥的所有大型战役的名字及法国革命战争的名字。凯旋门内部还刻有558位拿破仑帝国时代英雄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战征中阵亡的。

建筑特色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的拱门上可以乘电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级,上去后第一站有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种勋章、奖章。另外,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从这里可以鸟瞰巴黎名胜。

凯旋门下的无名战士墓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1111日建造的无名战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着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睡着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协和广场: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地理位置: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香榭丽舍大街东端。

建设时间:始建于1775年,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广场规模:面积约8.4万平方米。

名称由来历史:说起“协和广场”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并不和协的历史,甚至是血腥的历史。协和广场原名为“路易十五广场”,中间铸造的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显示着其在位时期的威势。

愿望:但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建了断头台,易名为“革命广场”。国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就是在这里被送上了断头台,其后也亦有数千人在此被处决。有个传说:当年由于这里血腥味道太浓,以至于一群牛从这里经过时都嘎然止步,不欲经过此地而改道绕行了。直到广场被重建,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结束,满足人民祈望和平的愿望,“革命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

广场布局:总布局: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Jacques-Ange Gabriel)设计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选择了与当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广场不同的方案。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广场两端有卡布里耶的另两部杰作:法国海军总部和克里翁大饭店(l'Hotel Crillon)为协和广场划出了终点线。1778年,在现在成为高级酒店的巴黎克里翁饭店里,法国曾经与美国缔结法美同盟条约及通商友好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建筑:在路易 菲利普时代(1835-1838) 建筑设计师希托夫(Hittorf)受命完成广场的规划建设,为了尊重广场的设计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的原创意,希托夫为广场四周加上了栏杆及以下建筑:

城市雕像:在广场的四面八方分别矗立着八个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

马利的骏马:矗立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入口处,由雕塑家库斯图(Coustou)最初为太阳王路易十四位于马利乐华的离宫花园所雕造。太阳王路易十四决定在位于巴黎西边十五公里的马利乐华小城为自己兴建一座比凡尔塞宫更为隐秘的离宫,设计师在广阔的离宫花园里建造了众多华美的喷泉水池与雕塑。1794年这座雕像被从马利乐华的宫廷花园里运送到巴黎,而后被安放在协和广场上。今天矗立在广场上的这座雕像是复制品,真品则保藏在卢浮宫里。

协和广场喷泉:在18351840年之间,协和广场上又增设了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和一些装饰华丽的纪念碑。纪念碑以船首图案装饰,是巴黎城的象征。两个喷泉则是着意体现当时法国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运技术。实际上这两个喷泉只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喷泉的仿制品,广场的北边是河神喷泉(La Fontaine des fleuves),广场的南边是海神喷泉(la fontaine des mers)。两侧各有一个三层喷水池,喷水池上有6个精美的青铜雕美人鱼,手中各抱一条鱼,从鱼嘴中喷出几米高的水柱,水花飞溅,宛若飘纱。   喷泉远看像一反一正的两只巨蝶,实际上这两座喷泉就是两组满布喷口并日夜长喷的大型组雕。每座喷泉的喷口都多得无法记数,在圆形的水池中,一群大于真人的祼体女神各抱金色的鲤鱼、海豚等沿池一圈,鱼、豚的大嘴都有一股扬高数米的喷泉向中心的细雕斜喷,中心组雕上的喷口更多,或向上喷射、或向下喷涌,一派万泉齐喷的景观。 “河神喷泉”中心的上下两组雕塑以河为主,上层是几个赤裸稚嫩、人见人爱的小天使戏水,下层是三位大于真人的姿态各异、上半身赤裸、着绿色长袍的仙女簇拥着美丽的莱茵河女神,她们是怀抱葡萄的收获仙子、手捧鲜花的爱情仙子和象征甜蜜的水果仙子。雍容华贵的莱茵河女神与她们倚一饰满金色浮雕的圆柱围坐一圈,圆柱上镶满浮雕的碟形喷台,喷台上的浮雕由一圈金色的诸神头像组成,每尊头像的两边均刻有流动凹槽,恰似头像流动的长发。 “海神喷泉”的设计、形式与“河神喷泉”无异,只是所有人物的动态不一样。三仙子是与海洋的珍珠仙子、贝壳仙子和珊瑚仙子,主神是男性的大西洋海神。埃及方尖碑广场正中心矗立着一座高23米,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1831年由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赠送给法国的,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迹。当初运输这块23米高,230吨重,由一块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谓是大费周折。从埃及卢克索到法国巴黎一路的千难万险千波万折可以成就一篇空前绝后的英雄史诗。最终,这座方尖碑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后于1836年十月运抵法国。路易-菲利普把这座方尖碑当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党之间政治中立的象征标志立在了协和广场上。这座方尖碑在三千多年前被雕成后一直与它的孪生兄弟 ——另一块一模一样的尖碑一起一左一右的守护在埃及卢克索的底比斯神庙的大门两侧。 碑身纵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人们在安置方尖碑时还开发出了它的另一个功用:它成为了一个巨形日晷的晷针,而协和广场则成了“晷面”。每天随着日移地转,方尖碑在协和广场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时间,时间又一点一滴静静地凝集成历史。当年拿破仑曾打算把这里作为他新婚典礼的地方,却因婚约解除未能举行而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南面是法国的国民议会大厦。东面是杜乐丽花园和著名的卢浮宫,而西面就是以富丽,奢华而闻名的香榭丽舍大道。

附:香榭丽舍大街

香榭丽舍大街(爱丽舍田园大街)(法语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les Champs-Élysées),是巴黎城一条著名的大街。根据法国一个常用的说法,她被看作是巴黎最美丽的街道。爱丽舍田园大街取自希腊神话“神话中的仙景”之意,其法文是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其中CHAMPS(香)意为田园,ELYSEES(爱丽舍)之意为“极乐世界”或“乐士”因此,有人戏称这条街是“围墙”加“乐土”的大街,法国人则形容她为“世界上美丽的大街”。

简介:香榭丽舍大道东起巴黎的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即戴高乐广场),地势西高东低,全长约1800米,宽100米,是巴黎大街中心的女王。

地理环境:它以圆点广场(Rond-point des Champs Elysees)为界分成两部分:东段是条约700米长的林荫大道,以自然风光为主,道路是平坦的英式草坪,绿树成行,莺往燕来,鸟语花香,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西段是长约1200米的高级商业区,雍容华贵也是全球世界名牌最密集的地方。而一流的服装店、香水店、靠近凯旋门一段商店最多[1]。建议抽一个钟头从协和广场步行至凯旋门。香榭丽大道几乎与塞纳河的一段是平行的,从大道向南便可以到达塞纳河了。两道8线行车的大街配上其间起伏凹凸的地势,使这条大街气度非凡。如果天气晴好,望到尽头便是到闻名遐迩的凯旋门(Arc de Triomphe)。每年的国庆,都是在这条大道上庆祝。位于卢浮宫与新凯旋门连心中轴线上的香榭丽舍大道(又称“凯旋大道”)是一条集高雅及繁华,浪漫与流行于一身的世界上最具光彩与盛名的道路。道路两旁商贾云集,您既可在其中消遣娱乐,又可采买购物,同时也可以欣赏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人间第一美丽大道之一的万种风姿。不太长的街道两旁布满了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大公司、大银行、航空公司、电影院、奢侈品商店和高档饭店。从卢浮宫远望香榭丽舍,可以通过协和广场和凯旋门直望到巴黎郊外拉德芳斯区的新凯旋门。街道两边的19世纪建筑,仿古式街灯,充满新艺术感的书报亭都为这条大道平添一种巴黎特有的浪漫气息。

在第二帝国时期,香榭丽舍成为咖啡馆、饭馆云集的时髦豪华的大街。后来则云集了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和精品店、快餐店与杂货店等。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漫步,就连最挑剔的游客恐怕也难错过香榭丽舍迷人的夜景。

今天的繁荣1900年开始香榭丽舍就成为了法国向世界展示它在各领域傲人成就的橱窗 ,现在它更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汇集之地。沿街两旁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星巴克(Star bucks)、高级时装店、高级轿车展示中心(如“梅赛德斯——奔驰”、“菲亚特” “雷诺”、“雪铁龙”)电影发行公司、影剧院、娱乐品专卖店(如FNAC法雅克国家采购联盟、Virgin Megastore)、高品味餐厅(如马克西姆(Maxim's)、富格(Fouquet's))、酒吧和夜总会[如丽都(Lido]、好莱坞星球(Planet Hollywood)、坚石咖啡(Hard Rock Café))星罗棋布,装点着这条浪漫又时尚的巴黎城最美的道路。由于香榭丽舍所处的显赫位置,法国许多重要事件都常选在这里举行。比如每年七月十四日国庆游行,环法自行车赛终点冲刺等。法国人还喜欢在每年年末新旧交替之时按响汽车喇叭集体上演一场声势浩大的汽车喇叭交响乐晚会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国际时尚中心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名店已有些今非昔比的感觉,但一些新锐设计师的复合店(MultiBrandShops)却让这条古老的商业街道不断丰富起来。虽然这些新锐设计师的品牌并不如雷贯耳,但他们作品中所展现的才华颇有一种引领未来时尚的感觉,而且价格普遍不高,很适合追求个性又另类的年轻人。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专卖店是品牌历史的缩影,门前镌刻的句子道出了LV150年的历史。为了庆祝LV经典的行李箱面世150年的纪念日,LV特意在门前竖了一个一层楼高的巨大行李箱,展现品牌时尚又有古典的魅力。据说,在这里购物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是顾客要排号等候售货员的专人服务,在商品目录上看中后才有机会见到“真品”。在这条游人如织的街道上,虽然法国本地明星的出现率并不高,但不少冲着法国巴黎“时尚之都”名号而来的国外明星倒是对香榭丽舍大道非常喜欢。据说,国际影星张曼玉很喜欢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休闲购物的自由感觉。沿街琳琅满目的漂亮橱窗,即使只做windowshopping,也会让你心情大好。

街道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即戴高乐广场),地势西高东低,全长1800米,最宽处约120米。它以圆点广场为界分成两部分:东段700米以自然风光为主,两侧是平坦的英式草坪,恬静安宁;西段1100米为高级商业区,雍容华贵。经过三百多年演变的香榭丽舍大道被法国人毫不谦虚地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香榭丽舍大道的演变史同巴黎的市政发展史紧密相联。据史书记载,1667年,皇家园艺师勒诺特为拓展土伊勒里花园的视野,把这个皇家花园的东西中轴线向西延伸至圆点广场,此为大道雏形。当时,道路两侧还是荒野和沼泽。1828年香榭丽舍成为市府的资产后,市府为它铺设人行道,安装路灯和喷泉,使之成为法国花园史上第一条林荫大道。

交通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耗时18年(1851—1869)轰轰烈烈地扩建巴黎,他委任塞纳省省长奥斯曼主持扩建工程。为在阻塞的城市重新安排交通,奥斯曼把交叉路口的广场改为交通枢纽,为此扩建了许多街头广场,如星形广场、巴士底广场等。连接各大广场路口的是笔直宽敞的梧桐树大道,两旁是豪华的五六层建筑;远景中,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这种格局使城市气势恢宏,车流通畅,当时即引得世界许多大都市纷纷效仿。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不失为实用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结合的典范。 正是这次扩建工程,使香榭丽舍大道真正成为“法兰西第一大道”。奥斯曼将星形广场原有的5条大道拓宽,又增建7条,使广场成为12条呈辐射状大道的中心。香榭丽舍大道则从圆点广场延长至星形广场,成为12条大道中的一条。巴黎扩建后,香榭丽舍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春天。企业家纷纷在那里盖房,开设了富有法国特色的时装店、高档化妆品店,银行、高档轿车行、高级夜总会等也纷纷进驻。在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美好年代”,香榭丽舍西段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重要的商业大道,同时保留了法国式的优雅情调。   一条城市大道得到人们的普遍赞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完美的市政工程,还因它有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联。香榭丽舍两端,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有多少关于征服与被征服,光荣与屈辱的故事!香榭丽舍一侧,大宫和小宫留下了万国博览会时期法国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与香榭丽舍一街之隔的爱丽舍宫,记载着权力的兴衰交替。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香榭丽舍。1814年,反法联盟军进入巴黎,普鲁士和英国士兵宿营在这里;1885年,大文豪雨果的出殡队伍走过这里;1944年,解放巴黎的军队在这里接受民众的欢呼;1970年,还是在这条大道上,法国人为戴高乐将军默哀……经过300多年的演变,香榭丽舍大道成为法国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大道,法国人毫不谦虚地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希拉克向欢庆的人群宣布:“香榭丽舍,世人潜意识中的奇妙地方,已恢复了它的声誉。”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榭丽舍的容貌受到毁损。不少城市规划设计者痛心地指出,香榭丽舍也难免大都市街道的通病,最大的问题是行人与车辆关系位置颠倒,人行侧道一半以上停放着各种车辆,加之交通拥塞,行人行走受阻。其次是街景出现混乱,从电话亭到报亭,从告示牌到广告栏,各种艺术形式杂陈。就连建筑物本身,也贴满留言和各种色彩艳丽的广告。三是存在着向嘈杂的商业街演变的危险。快餐店油腻的包装纸和商场的霓虹灯,渐渐遮去了它高贵典雅的形象。法国民间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著名皮件制造公司“路易·威登”1914年进驻这条大道后,发起成立了“捍卫香榭丽舍委员会”,后几经易名,1980年改为“香榭丽舍委员会”,其宗旨是“捍卫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的声誉”。委员会成员由香榭丽舍两侧商家和居民代表共约400人组成,全是志愿者。委员会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运转,故能对私人或利益集团保持独立,提出一些出于公益目的的建议。该委员会自1985年起对香榭丽舍受毁损情况作跟踪研究,于1989年提出“拯救香榭丽舍计划”。

在它的推动下,巴黎市政府于19922月启动整修工程,工程主旨在于恢复散步大道原貌,为行人腾出活动空间。内容主要有:一、取消路边停车侧道,兴建一个拥有850个车位的地下五层停车场,把腾出的4公顷路面拓为人行道;二、重铺人行道路面,用浅灰色间有小蓝点的花岗石铺设,给人以宁静沉稳的感觉;三、拓宽人行道后,再种两排梧桐木,大道两侧就有了4排树木,出现绿树掩映的散步大道景观;四、给大道重置“家当”,包括重新安装路灯、长椅、公共汽车候车亭、海报柱、报亭等。工艺美术设计师们将奇巧构思与传统风格结合,融现代风格与古典情调于一体。新“家当”基调为灰黑色,配件则用发亮的深色铸铁,保持着典雅庄重的风格,忠实于香榭丽舍的传统形象。经过两年多的整修,香榭丽舍工程于19949月竣工。整个工程耗资24亿法郎(约合3700万欧元),这还不包括大道两侧商家自己出资整修门面所耗3000万法郎(约合460万欧元)。在竣工典礼上,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登上凯旋门,点亮大道两侧树上的灯带。翡翠色的灯光彩带透过树木枝丫一波一波地变幻着,蔚为奇观。希拉克向欢庆的人群宣布:“香榭丽舍,世人潜意识中的奇妙地方,已恢复了它的声誉。” 香榭丽舍整修竣工迄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其间,不知多少行人回走过并体会这条大道,每次都感到它带来的舒适惬意,于是,那首咏唱香榭丽舍的歌在人们心中回荡:哦,香榭丽舍/哦,香榭丽舍/阳光下,细雨中,在正午,在子夜/这里有你热望的一切/……

巴黎圣母院:30mins15/人)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

建筑师: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维(Jean Ravy 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简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建造过程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 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Galerie des Rois),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Musee de Cluny)。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袭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圣母院被设计成有五个纵舱(Nave)的规划,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但相对的,整栋建筑的尺度规模都放大许多,教堂全长128米,光是中舱就有12.5米宽,而整座教堂的全宽则为40米,穹顶(Vault)则为33米宽。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走进大教堂里面,参观者首先为它的宏伟气势所需惊。几排直径5米的大圆柱将内部分为五个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诗堂周围还有两个回廊环绕。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主殿四周,连拱廊上方是一带双层窗户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过这些窗子,一束束阳光宁静地射进堂内。于主殿翼部相连的侧殿位置上,是几座充满了1718世纪艺术作品的礼拜堂。

内部装饰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主殿翼部的两端都有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北边那根圆柱上是著名的“巴黎圣母”(Notre-Dame-de-Paris)像。这尊像造于14世纪,先是安放在圣埃娘礼拜堂,后来才被搬到这里。南侧玫瑰花形圆窗,这扇巨型窗户建于13世纪,但在18世纪时作过修复,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其色彩之绚烂、玻璃镶嵌之细密,给人一种似乎一颗灿烂星星在闪烁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气氛。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教堂正厅顶部的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洪亮,全城可闻据说在这座钟铸造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银均来自巴黎虔诚的女信徒的奉献。北侧钟楼则有一个387级的阶梯。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

吕德斯海姆:

德国吕德斯海姆(德文写作:RUDESHEIM),建于十二世纪,位于莱茵河的吕德斯海姆已是通往莱茵河中流山谷的大门。有“酒城”之称的吕德斯海姆是莱茵河上的乐园,这里是莱茵区的中心区,也称葡萄酒区,年产2700万瓶葡萄酒。酒乡吕德斯海姆坐落在河岸森林密布的缓缓的山坡上,满城都是重重叠叠的红色屋顶和绿树掩隐的街道,浸漫着花香,闪烁着阳光。小城的一切都是小巧而精致的,小酒巷、小博物馆、小火车站、小日耳曼尼娅女神像——只有葡萄园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随着季节的变幻而改变颜色,风光如画的村庄掩映在葡萄园中,每一处庄园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教堂和城堡的周围,鲜花点缀着房舍、泉眼和酒窖,很多私人酒窖都向游人开放,让其品尝各种葡萄酒。夕阳给小城镀上了玫瑰的色彩,小城更觉温柔。晚风中浸揉葡萄美酒香,小城沉醉在葡萄酒的甜梦里,游人沉醉在它的怀里——酒不醉人人自醉。小城里有条极狭长的酒巷,两旁排列着装饰或亲切或华丽的酒馆,许多酒馆都有乐队现场表演,演唱风情浓郁的歌谣。每年夏季周末,吕德斯海姆便成了一年一度街头表演节的场地,河畔小城夏意浓时醉意更浓,其热闹的情景就像电影《云中漫步》中所描述的那般美妙。

来自博客:如果不是因为要在吕德斯海姆坐KD的游轮游览莱茵河的话,我真是不知道这个小镇。我们从法兰克福坐往科布伦茨方向的火车,1个小时就到了这里。下车后买了从吕德斯海姆出发的游览到科布伦茨这一段的莱茵河的船票。离发船还有2个多小时,我们往附近的小镇吕德斯海姆走去看看。吕德斯海姆太美了,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回来后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吕德斯海姆的名气蛮大,是德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吕德斯海姆坐落在莱茵河岸边缓缓的山坡上,街道起伏,景色优美,满城都是重重叠叠的红色屋顶和绿树掩隐的街道,弥漫着花香和酒香。四周被大片大片的葡萄园所包围着。

于小镇后山的山顶上耸立着的尼德瓦尔德纪念碑(Niederwald Denkmal),又称帝国纪念碑。是为纪念18701871年的德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而修建的。纪念碑的最上方是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女神日耳曼妮娅,她左手握剑,右手高举帝国王冠,头戴象征着胜利和光荣的橡叶花冠。 底座上部雕刻着帝国之鹰,周围是当时德意志帝国的22个邦国的国徽。底座的右角站立着和平之神,手握象征富饶的丰饶角和橄榄枝;左角站着的是战争之神,他右手紧握利剑,口中已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整个纪念碑的主题就是战争与和平。从纪念碑放眼四望,美丽的莱茵河从脚下静静流淌而过,周围美景尽收眼底。

博客2位于吕德斯海姆老城中心有一条最著名的小巷“画眉鸟巷”,小巷很窄,而且是建在斜坡上,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小巷两旁排列着装饰或亲切或华丽的酒馆,在这里你可以喝遍全莱茵河流域出产的各种葡萄酒,很多都是当地人自己家的小酒窖酿造的。许多酒馆都有乐队现场表演,演唱风情浓郁的歌谣,简直是音乐的海洋,可以从上午一直欢庆到午夜。傍晚时分,夕阳给小城镀上了玫瑰的色彩,更觉小镇的温柔。听着美妙的音乐,大家一起歌唱、舞蹈,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释放

博客3十年前,在我心中,德国隐隐透着一种让人不敢靠近的气势,静穆,深沉,内敛,来源于教科书上零零碎碎的德国历史,不是那么平易近人。 过了几年,偶然读到余秋雨的《欧洲之旅》,他把德国写的那么高贵,极端,不知深浅,从文豪到政坛,一种聚合而弥漫的气场。再说到德国的战后发展,无人可比的工业汽车球队,甚至到日耳曼人一张张冷峻坚毅的脸,让我对这个从一出生就结缘的地方充满了兴趣。直到前不久,要计划去德国看看,才把缺失了的这一课好好补上,于是我的旅程就从莱茵河谷开始,从这个闻所未闻的小镇吕德斯海姆开始,一路北上,寻找不阴暗,不沉重,绿水青山,我写不出的德国。

吕德斯海姆位于莱茵河中段的起点,在上船之前,我有幸在这个小镇留宿一晚,远山上有大片的葡萄园,满城的爬墙虎,而其精华却集中在一条名为画眉鸟的小巷里。欧洲有太多太多或幽深,或古朴的深巷,这条画眉鸟,全长不到两百米,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让我没想到的是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成群结伴,在入夜的巷子里欢呼高歌痛饮舞蹈,难得的是满脸皱纹却依就顽皮的模样,就像是前不久看到的肯德基广告,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呢,七十岁的人也可以抛开子女束缚,携着老伴儿,在吕德斯海姆这个世外桃源发疯一回,找回年少轻狂的十七岁。

科布伦茨德国西部城市。在摩泽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人口11.3万(1983)。为古罗马城镇。公元六世纪曾为法兰克王室驻地。早期即以商业著称。中莱茵河地区商业(特别是葡萄酒)中心、石油港和旅游地。工业有家具、服装、化学、仪器制造等部门。不少工业分布在市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破坏,战后历史建筑多恢复,新建者具有现代化形式。城外湖山秀丽,旅游业颇盛。

法兰克福(凯撒教堂、保尔教堂、罗马教堂)法兰克福是德国的第五大城市,欧洲的第三大空港,也是德国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歌德(1749-1832)就诞生于此。

法兰克福,德国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德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位于莱茵河中部的支流美茵河的下游。面积248.31平方千米,人口约67万。十四至十八世纪为德意志皇帝选举及加冕处。是德国最大航空站、铁路枢纽。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 、欧洲央行(欧元发行的银行)及其他大银行总部多设于此。工业以化学工业(染料、制药、化肥、人造纤维、合成橡胶)最为发达,其次是电子机械等。人文方面,这里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诞生地,有歌德大学、博物馆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为现代化大城市。被誉为“美茵河畔的曼哈顿”。

法兰克福大教堂也在美茵河畔,又称凯撒加冕大教堂,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公元1562—1792年间,罗马帝国先后有10位皇帝的加冕典礼在这里举行。

罗马人广场周围是过去的老城区,有旧的市政厅,是法兰克福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全市的重心。12世纪时就是城内最重要的聚会场所、民法庭举行地和各项竞技场。广场中央矗立着正义女神雕像,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每逢皇帝加冕,女神雕像旁边的喷泉就喷涌出红葡萄酒供市民饮用,广场四周的传统式建筑,都是二次大战后依原样重建,但较果极好,这里可以缅怀古代的法兰克福。

位于缅因河铁桥以北,西侧为市政厅,东面200米外就是该市的发源地法兰克福大教堂。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仍然保留着中古街道面貌的唯一广场;罗马广场旁有个罗马厅,实际上就是旧的市政厅,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特色。里面的皇帝殿(Kaisersaal)是许多罗马皇帝进行加冕的地方。罗马广场西侧的三个山形墙的建筑物,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1944年,该广场受到英国空军的猛烈空袭,基本被毁,战后重建。除了柏林的巴黎广尝汉堡的市政厅广场,和慕尼黑的玛利亚广场之外,这里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广常每年圣诞节期间,此处也是法兰克福圣诞市场的所在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99a10776c66137ee061977.html

《欧洲旅游详细景点攻略(德法意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