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 - 段落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03 10:36: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散文鉴赏 类题复习——段落的作用

一、开头段的作用归纳

1、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

思考: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2、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思考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 。

 

3、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 《泥泞》: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思考: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4、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例:《野菊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她不禁锢自己……

    她不固守现状……  

思考: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题,总括全文,并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中间段的作用归纳

一、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例:江西卷《泰山很大》: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思考 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思考 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内容主题)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内容)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三、结尾段的作用

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题见以下阅读练习题《冬日香山》。

 

四、总结

开头段的作用: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五、课内阅读练习《冬日香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答案:表现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叙述和思考。

2、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

答案: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3、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
(1)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香山冬日表现出来的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必须都有。)   香山春、夏、秋三季的妩媚、丰腴、绰约的美感。
   

4、文章第段,主要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好处是什么?在第段开头,作者描写松树时,为什么要“与春夏相比”,而不是与春夏秋相比?
答:

                                                                
    答案:把冬同春夏秋三季比较,是因为春夏秋都能突出冬日香山的“清、静”、“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只把春夏与冬比较,是因为只有春夏能突出香山“草木变”而“松柏不变”的特点,而“秋”在这点上与冬相近,不能突出冬日香山的这一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721fd4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1.html

《散文鉴赏 - 段落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