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介绍

发布时间:2019-08-21 02:3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体散文集) 编辑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读书笔记要求:

1 文体

2 作者 (名字、时期、评价等)

3 主要内容

4 请讲述你最喜欢的章节(某一句也可)

5 你对该章节的体验和感悟是

6 喜欢广泛流传的经典语句或成语并解释10个以上

7 该人物给你的人生启示是:

备注:默写《论德八则》论学八则>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Zōu(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 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dà i),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成语 示例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示例】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示例】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示例】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茅盾《创造》三)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示例】 “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华阳国志·南中志》)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示例】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示例】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政事,又 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民众;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力,则以学文。” 【今译】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译】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改。”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今译】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主动询问别人而得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

为政篇第二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今译】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译】 孔子说:“[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这样去了解, ] 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 孔子说:“时时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译】 孔子说:“君子能[ 在道义上] 团结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结;小人蒃于拢勾结而不[ 在道义上] 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 那就危险了。”

8、子曰:“由,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 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今译】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今译】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 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 大车上没有輗, 小车上没有軏, 它靠什么行走呢?”

1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今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它,就是谄媚。遇到符合正义的事而不去做, 就是没有勇气。”

篇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译】 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居然冒用了八规格的乐舞, 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 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今译】 孔子说:“《关雎》篇,[它的主题表现了] 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既往不咎。” 【今译】 鲁哀公问宰我, 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 。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树, 商朝用柏树, 周朝用栗子树。[用栗的意思是] : 让老百姓战栗。”孔子听了以后, [批评宰我] :“已求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 已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 已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

里仁篇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处仁,焉得知?” 【今译】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 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今译】 孔子说: “没有仁德的人, 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 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 有智慧的人才能蒃于利用仁德。”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 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4、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今译】 孔子说: 担忧没有官职地位, 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 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今译】 孔子说: “君子懂得义, 小人只知道利。”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今译】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7、子曰:“君子欲于言而敏于行。” 【今译】 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 而要敏捷地行动。” 公治长篇第五 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今译】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 “〔真像是〕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 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 何必再谴责他呢?” 孔子又说: “开始时, 我对于人, 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这个人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 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所以称他为‘文’。”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今译】 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 :“考虑两次, 就可以了。”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今译】 孔子说: “品德好呀, 颜回啊! 竹筒子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 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 颜回啊!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今译】 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 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 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子曰:“人之生也直,之生也幸而免。”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能生存, 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 不过是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今译】 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今译】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 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 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 有仁德的人长寿。”

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今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 是最高尚了! 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很久了。”

述而篇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今译】 孔子说:“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 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 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今译】 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 学习永不满足, 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译】 孔子说: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 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 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今译】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 我就去干;不用我, 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子路〔在一旁插言〕说: “〔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去作战〕, 那么, 您要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 “赤手空要和老虎搏斗, 没有船要趟水过大河, 〔这样做〕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 我不和他在一起。〔我要共事的人〕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 严肃认真, 善于筹划谋略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译】 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弯着胳膊垫着当枕头, 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 对于我,〔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今译】 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 子路没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 他的为人啊, 发愤时, 竟忘记吃饭;快乐时, 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 如此而已。” 7、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译】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 而是爱好古代文化, 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 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处, 而跟从〔学习〕;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今译】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 行为规范, 忠诚老实, 讲究信用。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今译】 孔子温厚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

泰伯篇第八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今译】 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们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无毁伤之处]。《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会免于毁伤了。弟子们!”

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豆之事,则有司存。” 【今译】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今译】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动摇屈服。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啊!”

4、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今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今译】 孔子说:“对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顺着当政者所指点的路线去走,而不可以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这样走。”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今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7、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今译】 孔子说:“多么崇高伟大啊!舜和禹得到了天下,却不去谋取个人的私利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23e84b680203d8cf2f2483.html

《论语 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