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走进唐诗宋词

发布时间:2020-04-06 01:29: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7题

李清照《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本词鉴赏: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情况:①体裁辨识不清。有的学生把这首清平乐认为是诗,从而运用诗的术语进行鉴赏。比如说本诗体现了什么内容,对仗工整等等。②大部分学生不知按要求分点做答。根据本题应分两点答题,不能一下子不分条不分点写出来。③修辞手法辨识不当。如很多学生说用了拟人手法,这是没有认真阅读原词的结果。

同类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8题默写出现的问题:

①学生背诵的不充分,很多都没有写出来。②有的学生会背不会写③有的学生默写的字不规范,写别字,写错字。

五、此题难易适中,问题安排也较有层次感,

第19题探讨文章的主题,考查学生是否对全文有整体感知;深层挖掘立意能力还略有欠缺。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藏羚羊而不是老猎人?”,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本文的主题紧密相连的。多数同学都能挖掘出“母爱是伟大无私的”这一思想,但很少同学能再继续深层挖掘,从而得出藏羚羊的跪拜不仅仅是母爱,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拥有生命,渴望自己、孩子能被人类所容,跟人类和谐相处。

第20题考查细节描写,深入考查行文技巧;考查的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得分率较高,筛选、提取、组织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20题让学生找“体现老猎人慈善的细节”,要求分条作答。不少同学在答问题时条理性不强,思路模糊,将一个细节分成好几条来写,这样肯定会遗漏其他细节。例如在面对藏羚羊向自己下跪时,老猎人的表现是“流下两行长泪,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的松了一下”,这本是一处细节,可不少同学却分成三条(其一为流泪,其二为心头一软,其三为手松)来写。

第21题在前两题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能力。由面到点,渐渐深入。

组织语言能力还不够好。不少同学答了很多,但都没到位,没从结构上或内容上解释原因。很多学生,行文技巧考虑而只关涉主旨答题,答题角度错了;答题过于简略是导致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只答“为下文作铺垫。”这么简短的一句能得4分吗?应该答出“对老猎人的善良的细节刻画,为结局老猎人埋了羚羊和猎羊完成性格转变作铺垫”。答题要具体是应该特别强调的问题。

另外,文面是必须再三强调的问题,涂黑、概括性不强,答题过量导致文面混乱,缺乏美观

走进唐诗宋词

(点评:张均华)

一、思路导引 ㈠弄清话题涵义,审清主题方向

走进比喻义即认真读透。走进唐诗宋词,即深读唐诗宋词得到的感悟、理解。

为了写好,应当在头脑中整理出系统的成类别的感悟或理解。比如:在唐诗宋词里感受到的景物、(某类或某个)人物、事物、情感——唐诗宋词的江南、唐诗宋词里的春天、唐诗宋词里的梅花、唐诗宋词里的苏轼等诗人、唐诗宋词爱国情感,也可以略偏,如“唐诗里的大唐”等等。

注意:实际上可立意的方向较多,我们只选择最准确最保险的方向。考试的结果最重要,我们不看重历险的过程和刺激。
例:花——生物学上的花——引申意义的花和对美的追求(例如,我们学习过的“桂花意象”)

立意方向:①花的自然美;②在花中的寄托;③抒发内在的感情或寄托的理想与情志

㈡搜索写作素材,筛选写作内容

㈢精心布局谋篇,理清行文结构:

提倡平行联缀式说理结构,接受引入层进式,拒绝有大风险的其他。

例:走进唐诗宋词(唐诗里的大唐)

①总说引入:(小巧美丽,总领扣题)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代是大唐,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明珠是唐诗,翻阅唐诗,就可以看到一个姗姗走过的时代。
②分说并联(最好是四个以上材料,古今中外人物,正反两面论述)
初唐——草创与强盛——太宗、王勃、骆宾王等
盛唐——恢弘与辉煌——李白、杜甫等
中唐——中兴与抗争——韩愈,刘禹锡等
晚唐——无奈与哀叹——(示例)
终于,李商隐、韦庄等走来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想不明白,明珠为何暗投?萁豆为何相煎?龟玉为何毁弃?大唐的气数为何奄奄欲尽?强盛的国家为何风雨飘摇?他想不明白,他也不愿意想明白,只将眼前的一切,幻化成一片飘渺朦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了韦庄出场的时候,一切都了然若揭了,一切都无须再想了,一切也都无可奈何了。看着日渐昏黄的天空,看着滚滚奔流的长江,他唱着最后的挽歌: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总论:深化抒情,反照话题:

大唐远去了,无数光洁的生命为他见证,见证了他的生老病死,见证了兴衰来去,见证了他的歌舞升平,见证了他的哀叹忧伤。无论何时,翻开唐诗,就会看到一个王朝的生平在放映。

练习:(按下列主题方向拟写提纲,确定结构和思路。包括拟写开头结尾、排列主要材料等)
⒈唐诗宋词里的江南(A江南的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千里莺啼绿映红。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B人物、C爱情——东边日出西边雨。杨柳青青江水平……斜阳映树鹧鸪声、D感伤等)
⒉唐诗里的春天(早春、仲春,晚春)

㈣文采1、词语生动 (多用修辞、细节等)
2、句式灵活(整散结合;排比、对偶兼疑问;陈述、议论、抒情结合)
3、句有意蕴(含蓄、有哲理、深刻)

二、 问题概述

1. 泛泛而谈现象较为严重。

话题作文的“话题”为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而短短八百字的文章是不可能涵盖其所有的。所以,“化大为小”是话题作文最常见的审题构思原则。

此次“考场作文”,多数同学泛泛谈及“唐诗宋词”,表现为“一个诗人+一些诗句+一点感想”,行文之间没有联系,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中心。恰如,一堆色彩各异、形态各异的砖瓦,胡乱堆在那里,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

此类文章,若非语言、结构、书写等方面有特别出众之处,得分一定在45分以下。

2、结构混乱。

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应结构清晰条理,让评卷者一目了然,能让评卷者在半分钟内知道你在写什么,怎样写的。

3、部分诗句、诗句作者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比如,有同学离开了“唐诗宋词”写到了屈原、陶渊明等,或者把苏轼的诗句误为辛弃疾的诗句。

三、 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晨读的利用效率。

1、 晨读变为“晨背”

2、 注意晨背的广度,更要注意晨背的深度。

3、 平常要强化思维训练。

四、作文样例

开在唐诗宋词里的梅花

我爱梅花,不仅因为她凌霜傲雪,暗香浮动;不仅因为她雪中报春,敢为最先。更因为她总伴美丽的意境,玉人的倩影,雅士的风姿,在唐诗宋词里芬芳。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那仅仅是一树梅花吗?不,是一位妙绝的女子。
她有着梅花般的容貌,有着梅花般的性格,有着惊人的才情,有着坚贞的爱情。可是,妒花风雨,俨俨相逼。她忍让了,为了给那些没有宽容的人以宽容,为了给那些不曾爱她的人以情爱,她放弃了,放弃了自己苦苦追求的幸福。(她就是唐婉。)
然而,放弃了就能忘记吗?
与他的两情相悦怎能忘记?与他的诗词唱和怎能忘记?与他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怎能忘记?与他的隔坐送钩心有灵犀怎能忘记?可是,到如今,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东风恶,世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前尘往事。对着寂寞梅花,想着为谁妆容,伴着黄昏冷月,更著寒风冷雨,这次第,怎一个字了得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眼清泪。多么娇媚的女子啊!她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华,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憨痴,萦萦在目。像一朵坐在枝头的梅花,像一叶荡着秋千的蝴蝶。他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华瘦,薄汗轻衣透。见有客人来,她和羞走袜剗金钗溜。但是,跑到闺房的门口,又忍不住好奇心的驱使,留下了一个美丽之极的窥看。——“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但是,金人一锤,砸烂了东京汴梁的琼楼玉宇。她的溪亭日暮失落了,藕花深处飘渺了,浓睡残酒不见了,绿肥红瘦烟消了。她背着《金石录》手卷,背着人世的沧桑,背着夫死人孤的凄凉,背着乱世流落的惶恐,颠沛流离了。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海角天涯,两鬓生华。此时,她哪里还能去看梅花?哪里还能去碰触梅花枝头往事?让自己麻木吧,直到枯成一株苍虬的梅花!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
这一枝枝美丽,在诗词里闪耀。透过书卷,透过岁月,透过历史的风尘,将幽香传送。那缕缕的清香啊,直将我们的心情点燃,将我们的记忆唤醒,将我们的灵魂熏透!
漫步在诗词里的梅花林,冰雪永远流春,岁月永远芬芳,生命永远纯净。
梅花,诗词里的美神;
诗词,梅花下的山冈。

唐诗宋词中的月

  “诗言志,歌咏言”。多少年来,诗作为一种广为传诵的文学载体,被人广用、广记、广传、广诵。走进唐诗宋词这片天地,仿佛抛弃了一切琐屑与忙碌,喧嚣与浮躁,感觉这份魅力就在历史深处,让人一生向往与憧憬。
  又怎能不去接触那一位位骚人墨客?又怎能不游畅在他们万种情怀与心灵之下?难以抹去的那一轮月,难以忘怀的一个“月”字,更是让人心随月动,一缕如月的思绪漫无边际的飘开,散去……

  “沙土并禽池上螟,云破月来花弄影”。最难忘那明月冲破云层,勾勒出月下花影摇曳的神韵。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天地之间,一切似乎都人性化了,富有生命力。那月,想必是诗人不安的灵魂吧?言在此而意在彼,那花有了明月的映照,更是含羞带妖,鲜活灵动,所有的意象鲜活跳跃,却又含而不露,又似呼之欲出,耐人寻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千古传诵的名句,在那秋夜的月亮下———诗人泊船枫桥,月亮落下去,如诗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还有那清冷的迷雾不仅弥漫在天地间也弥漫在诗人心头———月光下一切无比凄凉,月光下的人儿啊,是否只有月能读懂我的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种相思,几分离愁,今夜月下,在外的游子是否也有诗人那样淡淡的乡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寄语,多少望月思乡之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总有相聚之日,总有团圆的时刻!一句“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情传心底,情系心谊,情谊相连———有月,就有情,有情便有诗,一个“月”字,饱含多少思乡,是忧郁,是哀伤,或是旷达,或是期待与希望……
  却又有多少痛不欲生,魂断明月下?
  “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悼亡妻的名作,在梦与现实不断交替中,最终恍惚万分凄凉,那明月下的短松冈,就是诗人年年断肠处啊!此刻的月,多少凄凉,照人以魂断处,“无处话凄凉”!同时悼念亡妻,还有那“环佩只应归月下,细钗何意寄人间”,月下只看见妻子的遗物,又怎能不痛心,不痛楚?
  月啊!你究竟是何物,可以让人喜悦,也可以让人肝肠寸断,可以让人喟叹,可以让人悲伤———都借于你,借你寄托,借你来表达。

  明月清辉依如故,月下的思绪仍在飘散,乘“月”归去,何时又乘“月”归来?那片月下的天地竟如此让人沉醉!
  “山月临窗近”———自己不过还是坐在今天的月下———“一钩淡月天如水”“月光如水水似天”“露似珍珠月似弓”……多少关于月的意象不断浮现。起身出外———“中庭月色正清明”“月移花影上阑干”“今夜月明人尽望”“今人不见古时月”“我寄愁心与明月”“卷帷望月长叹”!
  会心一笑,一轮月下,有多少情怀,多少感概!
  乘月归去,最终乘“月”归来,却始终抹不去那轮心中的明月。

唐诗中浪漫如仙的棋道境界

正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花”,在诗歌兴盛的唐代往往能找到不少关于“棋”的诗。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很有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湘不逢故,终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棋。”(注八)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的是诗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这里诗人是用围棋的变化莫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注十一)这里,下棋已成了诗人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造诣。

  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常与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了长庆元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他还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一刺史,原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旬‘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够理事治民呢?”李远一句诗丢掉了一个官职。

棋让人迷恋,而唐诗中的棋更让人感叹

走进唐诗宋词之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永远的唐诗宋词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还从父亲的书箱里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了四个大笔记本。虽然大多不解其意,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

  清风徐来的夜晚,和父亲铺起凉席睡觉地坪上,比赛看谁背得唐诗宋词多,有一回竟然赢了在老家有酒鬼诗鬼之称的父亲。为此,我一丝不苟地得意了很久很久。

  随着读书的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诗歌。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不一回多情的公子?

  独爱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不再孤寂的天空

  漫行于古典文字美妙旅程的脚步,陡然止住不前,心唤起仅余的最后诧异惊叹即拐进一处瞬间能触发灵感和美梦的绝妙之境。 
  这是一个烂漫迷人的地方。 
  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寂淡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斜的旎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众星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绝妙。山是清的,水是明的,风似滑的,云似梦的。鹰飞蝶舞,旋转纷飞。清山细水,柔风浮云,温情呢喃。这是人间的仙境?这是天堂的圣地?天堂高远走高飞可及,仙境从来是传说。这浓缩的美丽的自然,更贴切地,这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到底,这不过是美妙的诗词,这里的世界纯属虚构。然而,就是如此美丽的文字波动我们心潮之底多少美梦啊! 
  这是一方情感的沃土,充满了人世的沧桑。 
  看吧,杜甫好像天生就负着忧悒沉闷,所行之处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凄凉。白居易这时也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似乎身心只剩下那么一个别有幽愁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念头。就连李商隐都这么不称意,驱车登乐游原并未快活,却落满心夕阳无好好,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怨。陆入翁虽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可也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空想梦幻而已。李易安即使身居高楼举目远瞻,眼前不过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缠绵情感的呼唤,这些来源于心灵深处最深邃思想的声音,总是时时让我们肝肠寸断,却又意气风发。这是为类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情感造就文字的多变,智慧超越文字的局限,思想开华文字的寓意和精魂。它们的结合,便是艺术。为在空前绝后的情感智慧和思想交融的。 
  这是一块遐想的空间,偕着思想展开双翼我们尽情地翱翔。 
  我们高举酒杯邀太白共饮人生悲欢离合,莫使金樽空对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高居幽州台,双臂拂袖,与子昂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面临大江,挥舞铁板,和冻坡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伫立杨柳岸,手执红牙,同柳永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世界——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的世界。这是诗的殿堂,这是词的颠峰。然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诗或词,这是人类所有情感,智慧和思想结合的伟大艺术。这是千古之绝唱,举世之风流! 
  走进唐诗宋词,从此不再孤寂。 

如此绚烂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独处时,掩卷低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别离时,和风凄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豪迈时,把酒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得意时,手足蹈之:“漫卷诗书喜欲狂。”

虽说已相隔上千年,而这些古老的文字却时时会在我的齿间跳跃,在我的笔下游走,在我的心间涌动——它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与情感之中。这就是唐诗宋词——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中的唐诗宋词。历史的长河未曾使它殒没,时间之水反而把它洗练得熠熠生辉。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表达迸发出亮彩;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情感有了宣泄的载体;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精神找到了守护的家园。

感觉中的唐诗是那样的大气磅礴、灿若星河。李诗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不尽唐诗的波澜壮阔;印象里的宋词是如此的摇曳多姿,婀娜动人。苏学士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说不完宋词的风光旖旎。这就是唐诗宋词——难以形容的是他博大的胸怀,无法表述的是她俊美的容颜。

然而,毕竟有说得清的,因为唐诗宋词留给我们的并不只是直观上的赏心悦目。当我们走近、深入它的时候,那些有幸被历史记下名字的诗人们,他们的诗句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骨子里的东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太白遭受排挤时显露的铮铮铁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子美颠沛穷困时表露的人文关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醉梦里还抱守着的报国壮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即使是苏东坡的离愁别绪,珍藏的却还是一份人性的美丽……这就是骨子里的唐诗宋词,千年古韵传唱的原本就是我们东方古国的精神底蕴。这里有浩然的正气,有博大的爱,有执著的爱国情怀,也有人性的温情……

“奔流到海不复返”的是唐诗文化代代传承的气势,“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是宋词文学时时维系的情感。唐诗宋词,这些曾经让诗人们的生命迸发出绚烂色彩的诗句,这些经历了千年传承经久不衰的诗句,这些在今天还含在孩子嘴里刻在成人心里的诗句,它早已超越了时空,注入了我们的生命,融入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潜移默化中堆积着我们生命的高度,装点着我们人生的亮彩。

如此绚烂——我们的唐诗宋词!

遥想稼轩当年

南宋嘉熙四年,女真族发动战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结集两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义军,抗金卫宋。四十二岁,被免掉官职,困居上饶二十多年。六十六岁才又出任镇江知府,却已是英雄迟暮,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一曲《永遇乐》,面对残破的江山,流水落花的国景,软弱无能的朝廷,和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自己,哀叹一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也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他也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他也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一直期望有一个人能“众里寻他千百度”,但命运没有再给他一点机会,再给他一点时间,于是,他郁闷,他无奈,他“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他问这江山:“何处望神州?”他问那行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抆英雄泪!”他不甘心!

那是千年前的怨叹,是千年前的苦闷,是千年前有一位古人因为不愿看到那山河家国的衰败,因为自己的壮志未酬,在一个个酒醒酒醉的夜里写下了这些词。这些词,这些句,却成就了千年的经典,成就了一个词人的一生,永远的一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人,生于公元1140年,死于公元1207

我们可以说他的词是英雄的悲哀,因为他的词不只代表他一个人的壮志未酬的苦闷,也代表了那个年代,那段历史中的形形色色的不得志的诗人、词人。他们之中有“弦断有谁听”的岳飞,有“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还有许许多多“灯火阑珊处”的文人雅士,他们有一样的抱负,也有一样的苦闷。他们坚定的信念中,渗着绝望的无奈,锐利的笔锋,托出爱国的忠怀,一同承载了宋词的不朽文明。然而,这是英雄们的悲哀,还是文化的喜悦?

我们没有理由要他们悲哀、绝望,我们也没有理由阻止他们悲哀、绝望。因为我们不能成就历史,更不是历史,我们只能看着他们悲哀,看着他们的泪洒在江河山川上,我们无法改变。但历史终有一天要写到我们身上,那我们应该带来的是英雄的悲哀,还是文化的喜悦?

我问稼轩,也问自己,我们该做些什么?我矛盾在是与非之间,矛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没有岳飞的悲哀,没有辛弃疾的无奈,没有苏轼的失落……但我们的确应该做些什么,尽管处在这太平的盛世。我们至少要有如他们一般奋斗的激情,因为我们的后人正在看着我们呢——看我们的喜悦,看我们的悲伤,更看我们的作为——看我们到底准备为自己、为历史做些什么?

英雄的悲哀,成就了文化的喜悦,而文化的喜悦又诉出了英雄的悲哀,这种悲与喜的转换,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是真正的文学,一种来自人内心深处,灵魂深处的文学。我想只有这样的文学,这样的悲喜,才能直接触动到人们的心。那些拿腔拿调的悲哀与欢喜,那些随着历史长河被冲走的“文学”,之所以没能留在人们的心间,也是缘于此故吧。

现在我平静下心来,很平静很平静地去翻那些历史,那些曾有过的遗迹,我不再矛盾。辛弃疾一生的坎坷,无数人的曲折波荡,几起几落,只不过是首歌,就像那曲《永遇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只是一段故事,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事既已过,就让他过去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也快成为浪中的小水滴了,所以,要赶在涨潮之前,在岸边埋下一颗种子,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后人会看到那里真真实实地立着一棵树!

没有宋词的年代

青藤静静攀在漆迹斑驳的旧墙边,空所里漂浮着不知名的清香,一个罗衫淡淡的女子,提一盏小小的荷花灯,循着词人的韵脚婉约地走来。

那是多雨季,多忧愁的《雨霖铃》,是被落花和笙箫包围的《满庭芳》;是精致不可临摹的《钗头凤》,是靡丽凄婉,让我伤感的宋王朝。

整个下午,我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泛波于千年前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

当渭城区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想做羽扇纶由间穿行的一笔。曾经,想学闲雅清丽的同叔,凄婉优柔的易安,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便于工作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于工作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只是,这是一个没有宋词的年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感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

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没有谁肯对着秋月伤情悲怀。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恩仇随意抛出,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婉约成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沧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的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于是我们总在叹息世路难行,叹息良辰美景虚设,却有谁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笑饮不敌疾风的浊酒一杯?太多的是非功过“剪不断,理还乱足以让我们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文字表达出无以伦比的穿透力,让人思绪万千,让人拍案叫绝。

庸俗的无数种定义,在这个恹恹的年代,开出纸一样的花。

千年的宋词,那种气韵,那种凝重与低沉,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承载。在这空虚浮躁的年代,宋词,象是被不停搓揉的花瓣,在落花流水中日渐式微。再优雅也只能裱挂于房室内之中,象是帘幕重重后那只飞起不再回转的惊鸿。而不管枉结多少愁肠,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极致,那个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韵律,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雾霭沉沉之中遁无形迹。

于是我喟叹,不能象清新婉丽的晏几道,可以惆怅忆着心字罗衣的小萍,寻着旧日的谢桥;不能和柔弱无力的秦少游,徘徊在轻烟小楼里数飞红万点纤云弄巧,看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更不可能似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守着满地黄花,为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叹惋流泪。没有宋词的年代,兰舟催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蒿独去。

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伤那个风雨飘摇的宋王朝,那个造就文学奇葩的时代。

感谢,感谢这段距离——

沉淀了千年的孤独,让我足以远远地、静静地拈花微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5d54d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6.html

《中高考走进唐诗宋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