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诗歌:和与空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和日本诗歌:和与空
【摘要】人的心灵结构呈现为三层面两系列。中日古典诗歌在第一层面表现出体制与语言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相对来说体制较长,语言较华丽;日本古典诗歌体制短小,语言素简。从第二层面看,中日古典诗歌对意象的多义性探察的方式不一样:一个靠感,一个靠悟。在第三层面则表现为意境的宏大与幽微之别。总的看来,中国古典诗歌是向外发散的,日本古典诗歌是向内收敛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心灵第三层面的终极追求是和,日本古典诗歌在心灵第三层面的终极追求是空。
【关键词】中日诗歌;第三层面;意境;和;空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宏观来说具有相类似的东方文化背景。本文试着根据心灵三层面两系列的划分方法将中日的古典诗歌进行对比,来分析中日古典诗歌在心灵第三层面上的终极追求——和与空的微妙区别。自古中日文化就有不少的交流融会,当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能体现出这种差异性,本文旨在仅从总体上来把握它们各自的特质。
本文中,我们选用“心灵第三层面”这个维度来对中日古典诗歌进行比较。人的心灵结构体现为三层面、两系列。[1]p84第一层是感性层面,包括(体验)情感和(直观)表象。属于浅层次的,从外在把握事物的能力。第二层次是知性层面,从这一层次,我们可以认识到抽象的事物并对事物的价值有个判断、评价。第三层则是志性层。它指的是“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层的要求究天人之际、达


于最高的统一性和超越有限的现实事物、指归人生的理想境地的先天倾向和扶摇直上的精神。[1]p82它包括向内收敛的自性原型和向外发散的自由意志。这三个层面由表及里、由低到高,最高的层面就是志性层。审美的终极就是穿越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后到达的第三层面。在文学欣赏中,它与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相通。但在日本文论中并没有与此对等的一个维度,所以在此选择“心灵第三层面”更加合适。深探之后,也会发现中日古典诗歌在总体上也和与三层面相联系的发散与收敛的两系列相对应。一、中日诗歌的发展概述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求雨的卜辞中出现了用甲骨文所写的富有诗味的诗句——“癸未介,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该是中国最早的诗篇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了。[2]先秦诗歌经历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言志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大约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战国时代,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句式、结构都较《诗经》更加自由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代,楚辞与新体赋合流,被称为“辞赋”。顺应汉代文学有繁到简的发展趋势,短小精悍的五言诗逐渐取代了辞赋的霸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两汉的乐府诗对这种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五言古体诗在魏晋南


北朝进入高潮,五七言近体诗的兴盛更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标志。五七言律诗的定型在唐代完成,这时的诗坛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对中国诗歌影响深远的诗人如:王维、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代诗歌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和风格都倾向于通俗化。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著名的词人又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唐诗和宋词取得高度成就之后,元代以曲这种形式对二者进行吸收式的改造,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至元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就基本完成了。
“日本古典诗歌从文体论而言,是指口传文学时代的歌谣、中国文字传入后创作的汉诗、日本自身文字体系形成后确立的定型诗和歌、连歌、俳句、川柳、狂歌等古典诗歌形式。[3]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日本才逐渐由口承文学时代步入记载文学时代。从日本迁都平安至公元9世纪中叶,不论是日本天皇还是宫廷权贵都大力学习汉文化。中国文学的典籍和思想被一批批的遣唐使带回日本,汉诗在这种背景之下成为当时日本的流行文化。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就是受这种文化熏陶产物。大约9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和歌文学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中国诗传入日本后,日本文人主要以汉语写诗,稍后才有日语书写的诗歌出现,用日语写作的诗被称之为“和歌”[4]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因为短歌的数量比较多,所以一般人们称的和歌主要是指短歌(“五七五七七”形式)。实际上,在记纪歌谣中就已经有和歌出现了。8世纪下半叶,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d6439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8.html

《中国和日本诗歌:和与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