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

东南亚地区作为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接触地带,沟通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泰国文化。关于中泰两国交往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在中泰两国之后的官方和民间的交往过程中,汉文化对泰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从宗教特点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节日民俗看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的影响。第三部分中泰的历史交往梳理了中泰交流的脉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泰国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果。汉文化影响泰国的过程,促进了泰国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层面,论述了中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
关键词:泰国;文化;交流;华人

目录
摘要..................................................................................................................................................1引言..................................................................................................................................................1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1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2三、中泰的历史交往...................................................................................................................2结语..................................................................................................................................................3参考文献...........................................................................................................................................3
引言
泰国古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以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从陆路上和海路上连接了中国和古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上则深受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它在泰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两大文化中的因子,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泰国文化。
一、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宗教的影响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到处佛寺林立,仅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全国共有32000多座,还有30万僧侣,其中许多人终身为僧。泰国佛教本属小乘佛教,推崇印度原始佛教教义,但随着中国人迁居泰国,自南北朝以后流行中国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律宗也被带入泰国,一些高度“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的特色逐渐影响到泰国的佛教,最明显的是“观音”信仰和“弥勒佛”信仰。“观音”在中国,已经由印度佛教中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而在泰国的“观音”也为女性。“弥勒佛”在中国逐渐演变为“大肚和尚”“笑和尚”,而当代泰国寺庙中的“弥勒佛”,大多也是这般模样。可见,即使在宗教方面,泰国佛教也具有了一些中国元素。

二、中泰文化交流对泰国节日民俗的影响
泰国的节日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九皇斋节。九皇斋节是泰国的传统节,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一到初九。这个节日在泰国起源于泰国南部的普吉府,本是泰国华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民众白衣素食,修身养性。解放前,在我国的广东、云南、河北等省,都有这种风俗。泰国地区的九皇斋节起源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中后期,当时大量的潮汕人来到泰国南部开发锡矿。现在,这个节日得到了大部分泰北兰那人的认可。在节日期间,路旁随处可见宣传九皇斋节的横幅。不少泰北人在这期间吃斋,并着白衣到寺庙修行,严格遵守十戒。而现在我国广东汕头市澄海区莲花镇新楼村盛安寨还有祭祀九皇的习俗,可见中泰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民俗间的交流。
三、中泰的历史交往
上节中的一个节日何以会影响到全泰国呢?这是华裔泰国人的人口数量及其在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例如,泰国当今的国王和王后就有华人血统,日前访华前总理英拉和他信就是华裔,汉名分别是邱仁乐和邱达新。
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据史料记载,中泰两国从汉代便相互往来,公元1~5年西汉年间,中国渔船曾经到过泰国。在三国时期。“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朱应《扶南异物志》,康泰《吴时外国传》,都提到了现在的泰国地区。
到了唐朝时,当时泰国中部堕罗钵底国,在唐贞观年间与中国有过两次正式的官方交往。638年和649,堕罗钵底国均派遣了使者到达中国长安,交换了两国君王的书信,堕罗钵底送上了其国内特产、火珠、象牙等礼物,唐朝赠送给其要求交换的铜钟和骇马。"在南诏,阁罗凤在南部边疆地区设置了银生节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银生节度的南部边境与女王国接壤,包括现在泰国北部的清莱府、清迈府、南奔府的广大地区,均在银生节度的管理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后来的泰北兰那的大部分地区曾是南诏国的领土范围,因此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也不足为奇了。
宋元时期,泰国境内的罗角、登流眉、真里富等国先后都与宋元王朝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宋代泰国湄南河下游的华富里出现了一个叫罗斛的国家,同宋朝关系非常密切。从罗斛到福建泉州的航线上经常有商船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双方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了密切的外交往来和友好关系。在此背景下,当时已经有一批华侨随着商船到泰国地区经商和留居。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宋末元初为了躲避元兵,就曾经今天的越南中南部逃到了暹国,并一直住在那里,直到老死。1155,罗斛国送给中国一头大象,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接受国外的第一头大象。入元代之后,罗斛还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出访元朝。作为泰文记载中泰两国正史的起始王国同中国的文化和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国王朝之间使节互访非常频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素可泰王国名义上臣服于中国,于中国的藩属国,经常向中国的政权“朝贡”
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现代泰国的前身暹罗国的“阿瑜陀耶王朝”开始与中国有频繁交往,还曾派人到南京的“国子监”学习。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潮汕地区的中国人开始大量移居暹罗。
1766年,缅甸军队围攻首都阿瑜陀,城内华人居民奋勇抗敌,保卫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事后,中泰混血儿郑信带领500名部下突围而去,并在176710月率军收复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Thouburi,1767-1782王朝。并得到清朝皇帝乾隆的册封。对郑信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泰国的吞武里府还有壮观的郑王铜像,1954泰国政府还决定于每年

1228日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实际上,曼谷王朝的历代拉玛诸王本身就有中国血统,拉玛七世就曾经说过,“暹罗人之血统与华人混而为一,以至不可分化„„就朕而言亦含有华人血统在内。”在清代,虽有“海禁”,但仍有大量华人乘着“红头船”,不惧风浪,移居泰国,与泰国人友好相处。数百年来,这种迁移绵延不绝,中泰文化之间逐渐形成了斩不断的联系。

结语
中国与泰国有两千多年的相互交流史,其对泰国影响的方式和范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很少存在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有力地促进了中泰两国各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沟通。由于泰、傣两族族源上的共同性和文化上的认同力量,中国文化传入泰国要相对更为容易和便捷一些。两国文化交流发展至今,中国文化不仅对泰国的精英阶层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而且也渗入到了更为广泛的泰国普通民众之中。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到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传承、文学作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彰显着两国文化交往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朱振明.中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2]邢晓姿.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社会之影响[3]吴瑛,冯忠芳.中国文化在泰国影响力的研究[4]邹振宇.中泰关系史简述[5]朱振明.当代泰国
[6]朱振明.中泰建交30年来中泰关系的发展及启示[7]潘梦生.泰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研究[8]李欧.泰国文化的中国源流
[9]邓丽娜.浅析泰中文化的融会贯通[10]郑莹.试论汉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
[11]朱丽鸽.试论泰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子[12]刘莉.蜀汉文化_中泰交流研究的新视阈
[13]安阿农(罗莎琳(黄旺炎(.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14]霍媛.华人与泰国现代化发展
[15]张红云.滇人移居泰国、緬甸的原因及其经济活动[16]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南有茶马古道[17]陈昌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策
[18]张亚群.儒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演化及其前景展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1863c2f121dd36a32d82bf.html

《中泰文化交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