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发布时间:2018-10-04 12:5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内容摘要:唐代与吐蕃的两次和亲联姻,分别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藏地。她们不仅是汉藏人民心中的和平使者,还为双方民族带来亲密友好的交往,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全唐诗》中存有少量记载两位公主的诗作,本文以唐代涉蕃诗为入角点,在分析唐蕃和亲诗的基础上,探讨两次和亲联姻对唐蕃关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代蕃诗亲联姻

  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用以怀柔的和亲政策,处理与少数民族间的问题,其作为处理民族交往问题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处理方式。和亲,《辞海》释义为:“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唐代在中国和亲史上的地域范围之广、和亲次数之多、和亲影响之大等方面,都是前朝所未曾出现的局面。唐代与回纥、突厥等多民族和亲通婚,据统计,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多达28次其中以与回纥和亲最多,共有8次;突厥次之,和亲5次;与契丹和亲4次,与奚、吐蕃、吐谷浑、宁远国、南诏八族(国)均有和亲活动。和亲公主身负民族和平友好的重任,以个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双方民族的稳定和平,边境的兵役休息,及百姓的安宁生活。在唐朝和亲交往中,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通婚,也是出于对这种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愿望。《全唐诗》、《全唐文》等典籍中,都对唐蕃两次和亲的具体情况均有记载,提供了客观认知唐蕃关系的视角。

  “唐代涉及吐蕃的诗歌”简称为“唐代涉蕃诗”。唐代涉蕃诗包括两部分:唐王朝统辖范围内产生的汉人诗歌;唐代吐蕃王朝统辖下汉人创作的诗歌。唐代涉蕃诗是在唐蕃交往关系下产生而创作出的诗歌,唐代涉蕃诗在和亲、出使、经济文化交往等各个题材上,都有其直接的显现。

  一、文成公主联姻

  公元六到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起吐蕃王朝。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赤聂松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唐蕃交往的帷幕就此拉开,双方交往关系长达二百多年。“弄赞(即松赞干布)听闻突厥、吐谷浑婚娶唐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史书记载唐太宗拒绝了请求,这是吐蕃第一次向唐王朝请求和亲。吐蕃来唐和亲的使者还回,向松赞干布报告和亲进展时说:“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吐蕃使臣的离间,使得松赞干布大怒,认为求婚被拒绝是吐谷浑从中间隙的原因,于是“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勒兵二十万人寇松州(今四川松潘)。”一方面,吐蕃继续遣使求婚,愿双方政治友好的态度;另一方面,在西北展开军事示威,并扬言道:“公主不至,我且深入。”于是吐蕃再次遣使请求和亲,以“黄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作为聘礼,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众臣次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迎河源,执子胥之礼面见主婚人李道宗,迎娶文成公主人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道:“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布达拉宫,今天我们在拉萨还能看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缔结了唐蕃姻亲关系,为唐蕃交往创造了开端。此次唐蕃第一次的和亲缔结,加强了唐蕃之间亲密的交往,及汉藏文化的友好交流。

  在《全唐诗》中,虽没有直接吟咏文成公主的具体诗作,但和亲对唐蕃文化影响还是有所涉及。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人喜欢将赭色与糖相似的物质涂在脸上,以起到防风沙护皮肤的功效,在当时也视为一种美观。自居易的《时世妆》一诗有所记载:“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其中“髻堆”、“赭面”是吐蕃女子们所特有的打扮,这首诗正是对流行于唐朝的吐蕃妆容、打扮等,被唐朝妇女们所效仿的记载,其特点是短眉,把眉妆化如八字,脸妆是面红如赭的赭面妆,整体形象显得眉黑、面赭、唇红,这一种大胆的面妆,史称“元和妆”或“时世妆”。民族交往中文化传播与影响是相互存在的。在陈陶《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见唐王朝与吐蕃和亲后,双方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游牧民族的吐蕃族,生活主要是以畜牧为主,因受汉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开始学习耕种粮食,养蚕用做布匹。这些诗作多是在唐蕃第一次和亲后所作,诗人见证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及唐蕃和亲此次和亲对双方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之久(公元641-680年),推动了双方的民族团结,为唐蕃友好关系和吐蕃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藏族文学中有大量歌谣和藏戏纪念文成公主,藏族人民还用两个节日来纪念文成公主,一个是藏历四月十五萨嘎哒瓦节,传说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另一个是藏历十月十五,相传是文成公主的诞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处理唐蕃民族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为双方百姓创造了安宁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了双方民族的友好往来,推动唐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金城公主联姻

  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后,唐蕃关系变得紧张,双方战争十分频繁。文成公主逝世30年后,金城公主作为唐蕃之间的和平使者嫁入吐蕃,使得唐蕃恢复了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金城公主是唐王朝继文成公主后,嫁入吐蕃和亲的第二位唐公主。松赞干布去世后,此时吐蕃由大论禄东赞辅佐朝政,大论禄东赞在吐蕃实行武力扩张政策,因吐蕃内部常年发起战争,唐蕃关系恶化。弃隶缩赞(即赤德祖赞)年幼继位,祖母没禄氏(即可敦)辅政,为了取得唐王朝的强大支持,以便安定吐蕃内部,多次派使臣求婚。唐蕃第二次和亲联姻,于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诏左骑卫大将军杨钜,持节送金城公主人吐蕃。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中宗亲临始平县(今陕西兴平),设宴送别金城公主,并赦其县的囚犯,“罪死皆免”,免去该县百姓徭役一年,将始平县名改为金城县,其乡为凤池乡,其里为怆别里。金城公主沿七十年前文成公主人蕃的唐蕃古道嫁入吐蕃,此是唐蕃交往历史上的第二次和亲联姻。   唐中宗率百官送至始平(今陕西兴平),设宴百官,命文士赋诗为公主饯别。席间中宗“命吐蕃使进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悲泣嘘唏久之。”详细地记录了此次文人群体,集体为送别金城公主创作应制诗的缘由。咏金城公主的和亲应制诗在《全唐诗》中,以《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为题的纪念诗歌有17首(实计为16首诗,其中崔日用和赵彦昭名下的诗是同一首),金城公主是整部《全唐诗》中受吟咏最多的和亲公主。随着文人群体的赋诗送别,即事命题作诗,抒发离别情怀,使得文学史中得以保存对唐蕃第二次联姻的诗歌见证。此次吟咏唐蕃和亲应制诗的作者,他们既是诗坛高手,又多是唐朝廷内的重臣,如李峤、张说、崔、沈俭期等。他们虽吟咏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题材,但从不同的情感侧重点、不同视角来抒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抒发中宗对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的不舍,面对骨肉分别的悲伤之情。如马怀素的:“帝子今何去,重姻适异方。离情怆宸掖,别路绕关梁。”从此诗来看,诗人对金城公主远嫁异域他乡,离别时悲伤哀婉,读之使人扼腕喟叹。如李峤的“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如徐彦伯的“圣心凄远送,留跸望征尘。”刘宪的“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崔浞的“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唐蕃之间路途遥远,公主还是年幼的孩子,却要远离父母嫁人异域他乡,诗人亲闻中宗内心难以割舍的爱女之情,记录下了这离别的场景。如韦元旦的“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这些诗句侧面的阐述了和亲的重要性,因双方政治的需要,金城公主肩负唐蕃友好的使命,为两国间带来和平稳定。“军容旌节送,国命锦车传。”可见唐王朝对唐蕃此次和亲非常重视,不仅中宗亲自相送,还对送亲队伍的军容进行严整,以锦车相送金城公主人蕃,昭显大唐雄厚的国威。

  第二,诗人对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的和亲,通过诗作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态度。和亲政策是为了唐蕃双方可以重休旧好,通过友好使者的和亲公主,避免双方的战争。送行臣子们通过诗作表达各自的态度,如张说的“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唐王朝对吐蕃的恩宠,给予赐婚,和亲成就了唐蕃甥舅关系。如武平一的“广化三边静,通烟四海安。”唐蕃两方的和亲,使得双方国家的边境安宁。苏?F的“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和亲给双方国家带来边役休息,表达了作者对唐蕃关系重修旧好的期待。如薛稷的“天道宁殊俗,慈仁乃戢兵。”阐明和亲对唐蕃关系的积极作用。如唐远的“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郑?值摹盎是榫煲谡祝?割恋俯怀柔。”这些诗句是支持唐蕃和亲政策的一方,认为和亲这一怀柔的方式,能减少两国军需耗费,换回百姓稳定的生活。唐王朝选择用和亲处理唐蕃关系,有些朝臣对此持有不同意见,通过诗作表达不同看法。诗作中不支持唐蕃和亲的一方,如沈俭期的“金榜扶丹掖,银河属紫阍。那堪将凤女,还以嫁马孙。”李峤的“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阎朝隐的“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这类诗歌在数量上比前两类要少,可见虽然统治者已经决定第二次唐蕃和亲,在唐代开放的政策下,诗人自由表达对唐蕃和亲的不同认知和观点。诗作中把吐蕃人称为“马孙”、“织皮人”、“耨檀王”,将金城公主称为“凤女”、“弄机女”、“贵公主”,认为吐蕃王朝没有资格与唐王朝和亲,有损大唐王朝的国威。如戎昱的“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唐远的“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廷春。”崔浞的“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诗人们言之有据的指出,谋臣们不能解决国家问题,无法为皇帝分忧,使得和亲公主肩负着唐蕃和平使者,国家社稷重任托付给和亲公主。这些诗作是诗人们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所作,诗句虽具有较多溢美之词,应制特点明显,艺术成就不够突出等方面,但其中不乏有亲历亲闻中宗与金城公主的离别场景,深受离别悲情的感染所作。

  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1年之久(公元710-741年),推动了唐蕃间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西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有关金城公主的传说,而在诸多传说中最受藏族百姓广泛传说的是,金城公主与另一王妃那囊萨争子的传说。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不仅促进唐蕃间的友好交往,使得双方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更为唐蕃甥舅和盟做出了巨大努力,推动了双方民族融合。

  三、结论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其做为唐蕃关系的和平使者,使得唐蕃双方民族文化交融,对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唐代涉蕃诗中涉及唐蕃两次和亲联姻.虽然诗人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创作的诗歌,在创作诗人和时代背景不一.诗作内容的侧重点不一.应制特点明显等。但真实记录了唐蕃历史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在唐代诗作中占据重要的历史价值。重温《全唐诗》中对唐蕃和亲这段历史的诗作,自唐朝以来,双方民族友好交流,汉藏亲如一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675c2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b.html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