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分类之穿盔甲的恐龙

发布时间:2018-08-29 15:1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穿盔甲的恐龙:

在恐龙进化的早期阶段,食草恐龙常借助自己庞大的躯体抵御食肉恐龙的袭击。但在侏罗纪时期,食草恐龙进化形成一些不同抵御进攻方式。其中之一便是体甲—一种使食草恐龙能坚守阵地的防御体系。大多数披甲恐龙属于鸟臀目恐龙。它们有的头上长着巨大的盾形物和角,有的则背上武装着甲板。

一、角龙科:

角龙科大多数成员都有一个明显的体征,即生有甲板的头骨和可怕的角。它们的盔甲用于抵御食肉恐龙或求偶,像今天的犀牛差不多大小,大的比公象还大。几乎合一肯定它们是成群觅食的。生活范围遍布整个北半球。

1.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

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展示作用。

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他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他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他们成为中亚早白垩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最大长度:2.5

生存时期:白垩纪早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蒙古、中国、泰国)

2.隐角龙:

隐角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角龙科恐龙,其化石发现于北美洲、亚洲的蒙古、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隐角龙和鹦鹉龙一样长有一张喙状嘴,不过上颌有牙齿。它的头骨后部的脊突较鹦鹉龙更明显,但也不像后来的角龙那么夸张。隐角龙的身长约为2.7米,后肢发达,善于奔跑,这对于没有其它防御方式的植食性恐龙是非常重要的。隐角龙在吃东西时可能以四肢站立,但需要奔跑时只用两条后肢就可以了。

最大长度:2.7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蒙古)、北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

3.小角龙:

小角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恐龙的一种,属于角足龙类,分布在中国蒙古,是草食性动物。体格轻巧,属于角龙科的侏儒。对潜在的危险极为警觉,从健壮的后肢判断,它奔跑速度很快,一旦发现食肉恐龙会立即逃跑。

最大长度:80厘米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蒙古,中国)

4.原角龙:

原角龙是种四足恐龙,头部后方有大型头盾,没有角。头盾由大部的颅顶骨与部分的鳞骨所构成。头盾本身则有两个颅顶孔,而颊部有大型轭骨。头盾的正确大小与形状随者个体而有所不同;有些标本有短小的头盾,而其他的头盾接近头颅的一半长度。有些研究人员,包括彼得·达德森,将头盾的不同大小与形状,归因于两性异形以及年龄变化。原角龙身长约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龙的体重约180公斤。高度集中的大批标本,显示原角龙是群居动物。

原角龙是种小型恐龙,但头颅占了很大一部分。原角龙是草食性动物,但似乎嘴部肌肉强壮,咬合力高。嘴部有多列牙齿,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原角龙的头颅骨有大型喙状嘴、四对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较晚期角龙类的鼻孔还小。原角龙有大型眼眶,直径约50公厘。

最大长度:2.7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蒙古、中国)

5.戟龙:

有角龙中,武装最可怕的就是戟龙,鼻端长有60里面的长角,头盾周围是一圈引人注目的突刺。戟龙是种大型恐龙,身长5.5公尺,高度,约1.8公尺,重量约3吨。戟龙拥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体。戟龙的尾巴相当短。它们有喙状嘴,以及平坦的颊齿,显示它们是草食性恐龙。如同其它角龙类,生活方式群居,多与其他角龙类及植食恐龙共栖,以大群体方式迁徙,理论可从化石透露。主要生活于加拿大的艾伯塔和美国的蒙大拿,白垩纪末。戟龙性格温顺却敢于和肉食恐龙对抗,甚至敢反击霸王龙类,是笔者最喜欢的恐龙。被戟龙的鼻角顶中将是致命伤,戟龙颈盾周围的尖刺有效能够保护颈部,而很多时候戟龙不用参战,只需要晃晃满头的尖角就能吓退多数进攻者。

最大长度:5.5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达,美国亚利桑那、蒙大拿)

6.三角龙

三角龙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最强植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纪晚马垂克阶地层,约66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恐龙之一。三角龙是一种巨型四足植食恐龙,在完全成年后全长大约8-12.5米,臀部拉直高度3.8米左右,一般体重9-18吨,最重超过20吨。它有坚不可摧的头盾,以及一根短又弯曲的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虽然没有发现过三角龙的完整骨骸,从1887年起发现的大量部分骨骸标本而著名。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武器,但现在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还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现代驯鹿、山羊、独角仙的角状物。

  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角和颈盾。它们的头盾可长至超过3.5米。三角龙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状物;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状物,超过180公分。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

三角龙四肢短,前脚掌有五个短脚趾、后脚掌则有四个短脚趾。虽然三角龙确定是四足动物,它们的姿势长久以来处于争论中。三角龙的前肢起初被认为是从胸部往两侧伸展,以助于承担头部的重量。然而,角龙类的足迹化石证据,以及如今的骨骸重建,显示三角龙在正常行走时保持者直立姿势,但肘部稍微弯曲,居于完全直立与完全伸展(现代犀牛)两种说法的中间。但这种结论无法排除三角龙抵抗或进食时会采伸展姿态。

最大长度:9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西部

二、剑龙科:

剑龙科恐龙是一种行动迟缓的食草动物,背上两排突出的骨板和剑板。这些骨板长在皮肤上而不是骨骼上,所以很难为它们做出定位。关于它们的用途众说不一。他们可能用于自卫,也可能用于调节体温,使体内的血液升温或降温。若果真如此,这些骨板可能有时会呈现红色——作为交配仪式的一部分或用做警告信号。剑龙尾巴还武装着可怕的突刺,可以像中世纪的武器一样挥舞着挑起敌人。

1.剑龙:

剑龙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喙里没有牙齿,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剑龙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在它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刺。这些刺有4英尺长。剑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五个脚趾,而后腿有三个脚趾。剑龙走路时用4条腿。它们可能是群居生活。剑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不太聪明。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它最著名──也最受喜爱的──是大型、骨质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个钉状脊。它的脑部与头颅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觅食较低的植物,因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却非常的低平。剑龙也是侏罗纪中数量众多的著名恐龙,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脑容量甚至比小狗还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剑龙是典型的食草恐龙。全长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达3.5 米。整个身躯如同大象,但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脑袋,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它的背上长着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着的尖刀。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大小与象差不多,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最初,科学家们估计这些骨板是像护盖一样平铺在恐龙身上的,后来,经过仔细的研究,最终确定骨板是竖立的。当气温降低时,剑龙就会张开骨板,吸收阳光的热量,气温升高时,又会将骨板转一下,利用凉风散热。

最大长度:9

生存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西部、欧洲(英国)

2.华阳龙:

华阳龙是种存活于中侏罗纪中国的剑龙下目恐龙。华阳龙的名称来自于发现地四川省的别名“华阳”。华阳龙生存于1亿6500万年前,早于它们居住于北美洲的著名近亲剑龙属约2000万年。华阳龙身长约4.5米,体型远较剑龙属小。华阳龙发现于下沙溪庙组,与其他蜥脚类如蜀龙、酋龙、峨嵋龙、原颌龙,以及鸟脚类膮龙,还有肉食性气龙,一起居住于同一块侏罗纪中期的陆地上。

最大长度:4

生存时期:侏罗纪中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中国)

3.沱江龙:

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

沱江龙具有一个小而扁的头,嘴的前半部分没有牙齿,后半部分有一些小型的颊齿。沱江龙从颈部、背脊到尾部长着至少15对骨板,颈部的圆形骨板到了背部就变为长三角形状了,这些骨板比剑龙的骨板要尖利,主要用于御敌。沱江龙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骨钉,它会用尾巴猛力打击来犯之敌。

最大长度:7

生存时期:侏罗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中国)

4.钉状龙:

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属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成年钉状龙的身长约4.5公尺,钉状龙的后背到尾巴分佈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两侧可能有尖刺。

钉状龙属于剑龙类,不过它的个头只有剑龙的四分之一,跟一头大犀牛差不多大小,算是剑龙家族里的小个子。钉状龙与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它的大小仅是剑龙的四分之一。它啃食地面上低矮的灌木植物。用四条短粗的小腿载着沉重的身躯行走。钉状龙从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

前部的甲刺较宽,而从中部向后,甲刺逐渐变窄、变尖。在双肩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向下的利刺。就像现在的豪猪一样,钉状龙用这些甲刺作为自己防身的武器。钉状龙生活在一些体形巨大的恐龙周围,如腕龙和叉龙,这些庞然大物生活在今天东非的坦桑尼亚一带。

结节龙科与甲龙科:

甲龙科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晚期,但全盛时期在白垩纪。最初进化的是结节龙科,遍布北半球。他们是体格沉重、行动迟缓的的食草动物,武装着角和体板。到白垩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结节龙科让位于真正意义上的甲龙科,后者的体甲更强壮,尾端生有骨棍。

结节龙:

结节龙的头部与身体满覆瘤状骨板;钉状起分布于体侧。尾端没有锤状突起。从外形上看,它倒更像剑龙。它的背拱起,身体滚圆,头部细小,四肢粗壮。但背上没有交通规竖起的骨板,而像其他的甲龙一样,从头至尾被厚厚的骨片包裹着。它的骨片小而密,很像坦克的履带。在这些甲片上很有规律地分布着一些小小的骨突。甲龙类虽然在背上布满了骨甲,但它们的口里却没有利齿,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和根茎食。

最大长度:6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美国堪萨斯州、怀俄明州)

5.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龙,又译艾德蒙托龙、爱德蒙脱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100万到6500万年前。完全成长的埃德蒙顿龙可达13米长,体重约4.0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之一。它们是以化石发现地区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来命名的。埃德蒙顿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艾伯塔省的马蹄峡谷组。模式种是帝王埃德蒙顿龙,是由劳伦斯·赖博在1917年命名。

此类巨型的草食动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的中叶至末叶。它有四只脚,但经常将後腿站立以进行觅食。看起来就像与它相当密切的大鹅龙的小型版本。它有一个鸭嘴状的嘴巴,并可用数不清的後齿来咀嚼食物。它可长成至十三公尺长,三点五公吨重。

第一块埃德蒙顿龙的化石是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乔治.f.斯坦伯格发现的。埃德蒙顿龙生存在今日加拿大阿尔伯拖省附近。是鸭嘴龙类最大型的一种,在白垩纪晚期分布广泛。它可能吃坚硬的植物,须要很多咀嚼──它嘴中布满大约成千牙齿。

最大长度:7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达,美国阿拉斯加、蒙大拿)

6.包头龙:

甲龙类是些身披重甲的食素恐龙,包头龙更是发展到连眼脸上都披有甲板,真正地将整个头部都包裹起来。它全长6米,除从头到尾被重甲覆盖外,还配有尖利的骨刺,简直就像身上插着匕首。它的尾巴更像一根坚实的棍子,尾端还有沉重的骨锤,遇到大型食肉恐龙的袭击时,它会奋力挥动尾棍,用力抽打袭击者的腿部。像其他甲龙一样,它也有水桶般的身躯,里面装着十分复杂的胃,用来慢慢消化食物。

最大长度:7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达、美国蒙大拿)

7.甲龙:

甲龙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防御能力,但较骨骼形成的龟壳相去甚远,对咬合力十数公吨的暴龙而言作用有限。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连接处只有五厘米宽。甲龙类亦并非北美大陆及亚欧大陆的优势物种,数量相对于角龙类、鸭嘴龙类少很多。

最大长度:10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美国蒙大拿,加拿大阿尔伯达)

三、圆顶龙科:

在恐龙世界中,头大未必就是智商高的标志。这尤其适用于肿头龙。这些令人惊异的恐龙,其名字的由来源于它们那加厚的头颅骨,其中有一些厚度超过20厘米。科学家认为雄性肿头龙的头骨用于正面冲突,像今天的绵羊和山羊差不多。或者,它们也可能把头部用做撞锤,顶撞对方。

1.平头龙:

它们的强健的脊椎和长长的后肢就象汽车的减震器一样,在激烈好斗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它恐龙不同,平头龙具有很宽的骨盆。这一特点使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不像其它恐龙那样是生蛋的,而是生产幼仔的。

在交配季节来临时,平头龙用头互相顶撞,看看谁是种群中的强者。它有一个可爱的平平的头,就像现在时髦的平头。

最大长度:3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亚洲(蒙古)

2.剑角龙:

尽管个子不大,剑角龙可不是个好惹的家伙。这种两足行走的食草动物来自一个不同寻常的恐龙家族:肿头龙家族共同的特征是都长有一块又厚又圆的头盖骨。它呈半圆形,由许多小骨块组成,盖住了它的眼睛和后脖颈。这块头骨在剑角龙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很厚,随着小龙的逐渐长大,它也越长越厚。某些专家相信他们分别找到了雄剑角龙的头盖骨和雌龙的化石。他们发现有些剑角龙的头盖骨比另一些的厚,这些较厚的骨头可能是雄剑角龙身上的。一只雄剑角龙的头盖骨可达6厘米——足足顶得上半块砖了。剑角龙五倍于人头骨厚的头盖骨还是它对付凶猛敌人的有力武器。一只剑角龙自卫时的样子可真是吓人!大多数攻击者都经不起这么猛的一撞,它们不是断根肋骨就是折条腿。

最大长度:2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达,美国蒙大拿)

3.肿头龙

肿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5米左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脸部与口部饰以角质或骨质突起的棘状物或肿瘤;而头颅背部覆以突起的构,头骨顶部出奇的肿厚、隆起,厚度达25厘米。由于头骨肿厚,头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闭了。肿头龙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内陆平原和沙漠中。

最大长度:4.6

生存时期:白垩纪晚期

化石发现地:北美洲西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f795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e.html

《恐龙分类之穿盔甲的恐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