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和邓小平提出的三步 …

发布时间:2015-08-09 18:1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和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之间的关系,

  通常人们把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称为老三步,把江泽民提出的21世纪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步骤称为新三步走。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两个三步走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关系角度分别阐述清楚三步走的提出背景,两个三步走的具体内容。

  第二,两个三步走的共同点和承继关系,两个三步走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步骤,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具有承继性,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重点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即前两步,这20年目标比较具体,21世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则比较笼统,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主要是21世纪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二步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江泽民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在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新的科学发展观和这章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学习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注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章各部分的联系。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其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全面发展包含着经济发展,也包含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保持协调发展,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的问题。其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第二,注意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要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国经济更快的发展,民主更加的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从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到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到了近代,康有为用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古代儒家小康社会思想进行有积极意义的改造,宣传他的社会变革思想。

  邓小平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他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和探索,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把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并多次论及小康目标。19819月,邓小平会见日本客人时更明确指出:实现四化是相当大的目标,要相当长的时间。本世纪末也只搞一个小康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我国一直以20世纪末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限。邓小平根据实际,具体地阐释了这一目标,定位于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而21世纪中叶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刚进入小康社会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描述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21世纪中叶,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邓小平所讲的小康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各方面具体的要求。

  首先,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实力增强,国防实力将有明显增强,科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就会有较多增加。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其次,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最后,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将更加成熟、定型。总之,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下启基本现代化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翻两番,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制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21世纪前十年,我国还是处于小康阶段199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又提前实现翻两番,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此后,党中央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中都继续发展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1999年,江泽民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指出。我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2000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社会2000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和任务。这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起来。党的十六大则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2)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际上关于小康的标准,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对小康标准进行了全面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五个方面,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16项指标,并得到社会的认同。依据这个标准测算,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

  但按照国际上在描述生活水平时的划分方法,我国的小康生活水平相当于世界中下等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领域推进的不平衡性、时空推进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协调性等特点。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进入小康社会。因此,党的十六在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任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中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要超过现在的3:1。截至20世纪末期,全国还有3000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等。

  因此,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即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平衡。并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设定的关于小康水平的标准体系,都是以进入小康社会为标准而设定的,实际上相当于进入小康之家的门槛。现在的任务是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因此,所设定的标准就应该更高、更全面。而且,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总结经验,研究小康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需要注意两个衔接:一个是与现代化指标的衔接,一个是与国际标准的衔接。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一个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下降到35%左右。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2000年为36.2%。)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在到71.6%)。对于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生态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命题是根据邓小平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4.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

  (1)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以下几项指标: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我国目前人均GDP1 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第三,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就业结构中一产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14.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第四,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4.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27.6%。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可以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经过努力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根据20多年的经验和目前实际,有关部门和专家预测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可以提高到64%左右,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55%左右,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有可能降到35%以下,这样上述指标均可达到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际标准。

  (2)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传统工业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我国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计划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这条道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与后起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走的道路也有所不同。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等等。我国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无疑受到早期发展经济学理念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选择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实际的效果看,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使我们忽视了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总体效率和社会总体福利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原本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掉,也很难在2020年实际基本工业化。所以必须实行转型,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第二,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它是在二元经济的发展框架中向前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但现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初见端倪,它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显然,在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理论,对新的三元经济结构将失去或至少部分失去解释力。同样,在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形成的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都将失去至少部分失去应用价值,这也是我国否定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因此,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上勇于创新的具体表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同经济结构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它的具体特征还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顺应新世纪的时代要求而选择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这是因为: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我国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有一个选择:我国还要不要继续推进工业化,是否可以跳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经济阶段?曰答应该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依次演进,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内在联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演进来看,当一国实现工业化后,工业经济的确替代了农业经济,但这里的替代,并不是用工业替代了农业,而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样,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演进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将会彻底改变工业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这种改变不仅不否定工业,反而由于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工业,使工业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必须附着在工业上,在为工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工业化就成为一国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既然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那么,我国是否可以首先推进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推进信息化?回答同样也是否定的。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出现,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由这场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使世界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产业重组。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谁能搭上这辆快车,谁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而谁敢无视这场革命,谁就会成为这场革命的牺牲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加速信息化,否则就不能跨越性发展。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和就业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的,如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每生产1万美元的产值,就需要投入7万美元的资本。我国以往的工业化,也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但是,我国就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可是从人均来看却是一个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不可能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水和石油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两大资源瓶颈。我国在工业化道路选择上的现有资源约束,不仅表现为资源供给不足的约束,而且还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才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显然,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今后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我国未来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将受到增加就业的强硬制约。在未来20年,随着国有企业攻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最终完成,大批的企业富余人员需要再就业;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大批的公务员需要分流;随着新增人口不断进入就业年龄,每年约有近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需要工作;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约有2.2亿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可以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如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表现在工业部门快速发展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发展所带动的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fa9eb2bcd126fff6050b00.html

《1、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和邓小平提出的三步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