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发布时间:2018-10-06 11:55: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那么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怎么写?以下是本人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本文意在表述作者对《理想国》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的理解,以期激发读者的共同思考。

  首先,明确《理想国》是苏格拉底与众青年游行归来的一次彻夜长谈,谈话中的内容由想象、假设和基于当时基本情况的推断构成的一副完整完美的共和国画卷。

  相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激进、冲动的力量,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是一种伦理道德美的想象构造。柏拉图对国家的所有设想都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并没有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

  作者通过阅读选取几个相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论述:正义的维度,城邦的三个阶级,灵魂的三种属性,哲学家王。

  正义的维度

  众所周知,《理想国》是一部正义论,对正义的讨论贯穿始终。《理想国》开篇就从多个维度探讨正义:

  社会维度,诚信信任,有话直说

  在社会维度下讨论正义,苏格拉底认为诚信并不是绝对的,对朋友守信,对敌人则不需要守信。这似乎说明绝对的正义是无法做到的,甚至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不再相信绝对正义的合理性,而对于相对正义则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通过的苏格拉底的话的解读,我认为绝对正义虽不被提倡,那是他作为一种手段而不被提倡,但其作为一种结果却是人们向往的,即作为结果的绝对正义不可能通过作为手段的绝对正义来实现,却可以通过相对正义来实现结果的绝对正义。

  经济维度,欠债就还

  从利益的得失来说明正义与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是好人受益,使坏人受损,就可以理解为正义,我对这一点的理解与对社会维度的分析是一致的。

  政治维度,敌友之分

  政治维度是最大最强的维度;此维度下,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理念---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以及认为的“正义”---“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在集体与个人的得失选择中,赋予了集体大于个人,个人有义务为推进集体获利最大化牺牲个人一切的思想。

  宗教维度人道主义(人性)维度

  如果可以生硬的对柏拉图的人性观做一个界定,我认为应该是人性白板(仅在善恶之间的白板,不涉及天赋才能),后天的培养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善恶,以及阶级,有天赋的哲学家如果没有好的哲学教育的培养,会沦为无耻的政治流氓或相对善一些的平民,而武士如果沉迷于消极的音乐则必会坏其身体发肤、乱其坚贞、断其志勇。总的来说,资质很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性格塑造、职分赋予---同样很重要。

  法律实证主义维度

  法律往往是不公正的,恶法非法的辨析;从法律的制定初衷看,法律似乎是出自人们的意愿的公正之举,但源于现实政治的错位意识,制定法律者完全有可能在法律所谓的公正要义下颁布恶法,于是是否遵守法律和怎样遵守这样的法律成为了辨析正义的维度。我认为,既然法律有公正、正义之意,我们完全有理由延续这种寓意,剔除恶法,并剔除有可能制定恶法的政治制度。但也许我们又会想到,法律的绝对公正无论怎样都是无法保证的,那我只能说,他仍然是向往绝对公正、绝对正义的相对公正、相对正义,望谅解。

  城邦的三个阶层

  城邦的三个阶层,即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统治阶层必须是那些有哲学天赋的统治者,且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即因其哲学智慧的自清而不愿意担当此职,也应不可免俗的承担其角色。这种统治阶层是智慧的代表,正义的象征,柏拉图赋予他们权威并同时解释了他们取得这种权威的合理性。武士阶层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他们需要的是忠诚、不慕虚荣、不受诱惑,以保护城邦为己任,同时,保护者获得的回报是衣食无忧,保护者角色的荣誉感,他们的一切生活需要由人民来承担。但也要时刻注意如音乐等一些可以产生消极情绪来影响保护者的勇气。这里保护者似乎被塑造为一种身体强壮、头脑相对简单且易受影响的“纯净灵魂”者。平民阶层则顺天安命,供其所有,获其所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定的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达到正义境界的蓝图。我认为维系这种蓝图运行的各个元素的联接似乎存在矛盾;平民阶层能理解统治阶层制定的哲学思维极高的制度么?按《理想国》中的“洞穴假设”的观点,大多数平民是不能理解的且会嘲笑、鄙视哲学家的“诳语妄言”。统治阶层和武士阶层似乎只是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统治阶层制定的所有针对武士阶层的训练科目似乎都没有考虑武士的主体受用度,武士只是被作为一种简单的受体,衣食被满足后则无所需,“无所需”结合限制下的“无所取”,以及战争似乎就是《理想国》中城邦武士阶层的武士生活。而平民则是一个悲哀的阶层(柏拉图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没有进阶的途径可以理解,没有欲望可以理解,辛苦劳作、供养城邦可以理解,但其被描述为一种没有天赋,机械的供养者确实难以接受的,天赋是一种多样化的东西,《理想国》似乎没有说明如何检验一个人的天赋的方法,就更无从谈起检验方法的科学性了,有天赋的统治者的产生似乎是原有的统治阶层的经验选择,但究其源头,即最初选择者则无所论及。

  灵魂的三种属性

  在《理想国》中人的灵魂有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味着高等教育、文化内涵;激情代表武士阶层;欲望则对应着工、农、商。三个阶层既有秩序,又有流动性,有秩序固然很好,但流动性则问题显如。三者中,理性善的作用最大,欲望则似乎是万恶之源。当理性处于主导地位(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能有片刻的如酒醉后的失效)则这个人就会有善举。欲望被描写的很可怕,只要有了欲望则可颠覆理性的修为,理性就如一个如履薄冰的小男孩,时刻防止湿身丧命,而激情则处于东西倒的处境,或倒向理性,或服从欲望。有时我在想,表面上理性的善意识最大,那么他为什么需要支配激情、欲望,何不绝对化消灭二者,成为纯粹理性人呢,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理性在正义中所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大的,我认为激情可以作为决定善恶之分正义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灵魂奇数因素中,二似乎可以机械的打败一、支配一、统治一。关于欲望,我同样认为,人类取得的大部分成就并不是来源于理性的有规律可循,而是来自于欲望的偶然迸发,欲望火星虽小,却萌生了无数具有强大生命原力的奇思怪想,当然,这些奇想是在理性主导的灵魂下的人来完善成形的,这也许是人们重视理性的原因,就想马克思主义中有这样一个道理,“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发起者,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历史的推动者”,在我看来,英雄人物的作用也许要更大。

  哲学家王

  说到哲学家王,很不幸,似乎历史上只有一位勉强可以看做是哲学家王的,那就是马克.奥勒留(他作为哲学家王勉强的那一点来自于他的儿子的无耻)。王小波在他的“理想国与哲人王”的短篇中,说:“哲人王对人类的打算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我倒会更喜欢他”。哲学家王的另一可悲之处在于,上文也提过,在于他的智慧,他的学问是真实的、纯粹的、更是超凡的,超凡对某些人是赞誉,对哲学家王确实可悲的,因其超凡,所以不被“凡”所理解接纳,脱离了“虚假”的世道。一个人理解“真实”固然快乐,但这份快乐却注定无人分享,即是你努力将其散播世间,仍然无人能懂,这是历史的悲哀,走在历史前面,超越时代的人,都会被历史丢弃、被人们误读,显见哲学家王很难成就。但我们现在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精力去向世人展示哲学,展示哲学家的王的正义,哲学家王的未来并是一个不会实现的心之向往,只要研读历史、研读哲学、研读政治,哲学家王统治的国家是有可能实现并延续的。我认为当代有很多哲学家都具备了称王哲学资质,只要适当发挥下马基雅维里德《君主论》中的思想,这应该不难,则哲学家王似乎真的不远。以上论述相信大家看出这样一个矛盾,哲学家与哲学家王的矛盾,哲学家成为哲学家王似乎要失去某些伦理道德的东西,这种哲学家王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是哲学家,称不上哲学家当然也就是“孤家寡王”了。这是一个交互的问题,可以从时间的阶段性来解决,即先是哲学家,然后是王,再然后再谋求真正的哲学家王,但这种直线发展的模型是不能解决这个交互问题的,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我只理解到此,望谅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今天莫若明博士格外帅气精神,其他书友也是喜盈盈的,尤其是沁墨姐更是带来丰盛的新鲜水果,像是茶话会一般,整个小屋充满着轻松自在,暖意融融,原因是《理想国》第十卷将完美收官。

  第十卷达到了《理想国》的最深层次,升华为灵魂不朽。

  柏拉图先发表了对音乐、诗人、画家的看法。

  认为他们就是模仿者的模仿者,不是事物的本质,离本质、真理太远,无法近距离感受真理。

  比如床,无数的品种都是床,形状各异,材质各异,哪个才是真正的床,也就是本质意义的床?由于形式的不同导致无法把握本质,其实床本身就是床的理念(最真实的),然后是才实物,最后是模仿和叙述。

  他认为理念先于物质本身存在。

  一个理性的人怎样变成情绪化的人?

  原本优秀的人当听到素质低下的笑话时不觉得粗俗,脸皮变厚,原来像有缰绳能拉住,现在就放松了,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插科打诨的人,同心灵中低贱的部分开始打交道。

  为什么柏拉图不喜欢荷马、诗人?

  他认为像荷马这样的人,是彰显人性,解放人性的,把神性和人性拉到同一起跑线,也就是把神拉到人的地位,那还有神可言吗?是毁神运动,是罪人,让古希腊人的信仰崩塌。

  而诗歌吸引人的情感、好奇心,把神拉到人的地位时给人带来了愉悦,有轰动效应。

  他特别的反对和讨厌,对感性经验看到的听到的完全不信任。

  其实他主要还是反对荷马诗人以后演变成了一种技艺,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为了获得利益,是一种功利主义,和他的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诗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陶冶情操,而不是蛊惑、教唆、挑逗的就是好诗歌。

  接下来探讨的观念就是灵魂为什么不朽?

  这里说的灵魂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说法,是哲学理性意义的灵魂,也就是至善的一种理念,追求理念,追求智慧的生活才会和理念更接近,更强烈,充实,也就更接近灵魂。

  正义者的行为判断对他而言就是最佳判断。

  柏拉图认为正义所做判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他都是有好处的。无论贫穷疾病,遭遇不幸,都是好事,都要微微一笑,泰然处之,淡定自若。

  对神的哲学理解就是理性的至善,秉持着正义的信念,理性的爱是真实热烈的。

  最后柏拉图从神话的角度,深入深邃的讲关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也就是人子所以为人的依据,现世的人通过感知感官意识到我是存在者,是有生命的。

  哲学依据分正义者和不正义者。

  正义是理念是爱智慧的人,正义者遭遇的经历都是最好的遭遇,所有行为都是最好的选择,不会疑惑,懊悔,是依据理性做出的选择,符合理念。正义者可以做选择,有自我选择能力,坚守原则。

  不正义者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价值理念,没有统一认识的人,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没有选择能力。虽然有感官,却耳不聪眼不明,没有真正的存活过,判断是随波逐流,未经反省的人生。

  老师比喻的手电筒能力,特别形象。每个人都拥有手电筒,打不打开开关是一种自我选择,能不能开亮手电筒就是一种能力。人首先要先照亮自己,然后再照亮别人,如果互相照亮,人群理性层次就会高很多。

  就像读书会的抱团读书,有老师的引领照亮,每个人都会逐渐点亮自己的那盏明亮小灯照亮彼此。

  来到最后,感觉特别的接地气,与现实紧密相联,充满着人生哲理。一个人一旦 理性的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勇于承担责任,不抱怨指责别人,把所有经历都当做经验,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成长,走向心智的成熟。

  今天莫老师有种主场作战的轻松,深入浅出,精彩事例不断,兴致所至还哼唱两句,大家随之开怀一下,有种屋外寒风吹,屋内暖洋洋的气氛。

  一个结束意味着另一个的开始,期待老师更精彩的分享。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关键词:正义、城邦、幸福、教育

  何为理想国?国即为城邦,意为最理想的城邦。这是由柏拉图所著,关于苏格拉底与学生的谈话录,从争论正义开始,探讨什么是最理想的城邦,以及如何建立理想的城邦,最后再从一个完美城邦入手,从中寻找正义的本质。

  主要人物介绍:

  ▶克法洛斯与袙勒马修斯为父子,对话正是苏格拉底受他们邀请才开始。

  ▶阿德曼斯托、格劳孔、柏拉图是兄弟,且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忒拉绪马霍斯为智术师派代表,与苏格拉底观点不同。

  ▶文中会经常出现由荷马、赫西俄德创作的神话人物。

  苏格拉底其人:

  ✌在本书译者前言中这样描述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一个藐视追求物质、注重开拓精神的人。当他看到市场上堆满了大量商品,便自言自语“绝大部分东西对我毫无用处”,作为一名剁手党,我把这句话读了5遍。他常引用的两句台词、“光亮的银子,紫色的衣袍、对演戏人有用,对生活无用。”“人世间的事务,没有一件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苏格拉底的妻子名叫克桑提佩,可能出自富贵之家;据说,她的脾气不好,古人谐谑地声称,因为她,苏格拉底才成了哲人。

  苏格拉底认为,学习哲学的最高目的是指导生活,把人的地位放回思想的中心,要探索和理解什么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独立于个人意志的“美好”和“高贵”的概念,即什么是“美好”和“高贵”的真实本质。

  ✌苏格拉底是一名理性主义者,擅长使用推理的方法和人进行辩论,不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而是才用“启发式问答”,这点在文中可以看出来。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助产士”,他的任务就是使对方“分娩”,让对方把潜伏在自己灵魂中的知识解放出来,这里的知识即真理。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学生打通关系,可他却慷慨走向刑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他这一生为正义生,为正义亡。

  分享文中的一些观点:

  ☺柏拉图看来,最理想的统治者是哲人,因为哲人拥有真正的知识,他们认识世界的本质,知道如何辨别是非和真假,明白理想的城邦形式应该是什么。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灵魂和城邦是平行的,灵魂的三部分对应城邦的三个阶层。

  哲人是一切真知的爱好者,富有自我克制精神;本性高贵,气魄勇猛;充满正义;理解力强、思考深刻;生活平衡、优雅。

  ☺真知认识的对象是真正存在的东西,意念或想像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中的东西,无知的认识对象是虚无。

  ☺对于柏拉图来说,教育是城邦改革事业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方面。此教育不只是一般公民的基本教育。教育的最高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又一批投身于物质生产、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好消费服务的工匠,而是培养一批能够看清真理、根据“美好”的理念治理好城邦的哲人兼领袖。

  本书共有10卷。

  ↗第一部分引子(卷一),交代对话的背景,即苏克拉底被邀请到克法洛斯家做客。初步谈论正义”,苏格拉底坚信,正义并不伤害任何人。并且反驳忒拉绪马霍斯非正义有利益和好处的问题,坚持正义给人更大的利益;纯粹的非正义,不管和人或自己单干,不可能将事情办成;只有依靠正义这一独特的美德,灵魂才能成功办事,才能幸福。

  ↖第二部分(卷二-卷四)寻找和确认正义。格劳孔论证非正义的生活好于正义者的生活,阿德曼托斯发表演说:正义不比非正义更受欢迎,大多数人赞扬正义并非是为了正义本身,而是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结果,并且希望苏格拉底阐述正义本身的优越性。

  苏格拉底为了让人更清楚正义,于是绕了个弯,借城邦来解释正义。城邦产生于人们对物资生活的需要,它根据劳动分工的原则得到,城邦中的正义是智慧、勇敢、自我克制精神。灵魂是城邦的翻版,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气魄,欲望,分别对应城邦的三个阶层。代表灵魂中理性的部分的是统治阶级,代表灵魂中勇气的是武士阶级,代表灵魂中欲望部分的是农、工、商阶级。

  ↘第三部分(卷五-卷七)正义城邦有可能被建立的条件。1.男女平等2.妇女和儿童共有制3.城邦必须由哲人来统治。虽然很难,但理想的城邦仍有可能实现。

  ↙第四部分(卷八-卷九)论非正义。论述了非正义的城邦体制,与这些城邦体制相对应的个人,两者的产生极其本质。城邦体制有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和僭主制。经过一系列论述得出结论,正义强于非正义;人面临的任务是以灵魂中的理性为人生导向。

  ↔第五部分(卷十)批评模仿性诗歌;灵魂的道路和正义的报酬。正义的报酬包括1.灵魂的不朽性 2.活在人间时获得天神和人们给予的报酬 3.死后获得的报酬。

  有人说,看哲学,读《理想国》便是捷径。作为一名哲学的门外汉,读阅此书时给自己定了很低的标准,允许自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看完云里雾里也沾沾自喜,虽无法获得苏格拉底强大的思辩能力,但我也终于摆脱既没吃过猪肉也没看过猪跑的哲学小白设定。感慨最深的是,曾想过的那些问题,哲人早就想了。比如经常问自己到底该正义还是非正义?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并非德才兼备,是不是不正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关于这点,苏哥拉底已经解释。还有关于什么是正义的品质?哲学是不是无用等等。当我还在为生活的鸡毛蒜皮挣扎苦恼,只见苏格拉底云游四方,到处与人辩论“国之大事”“人之大事”,他能这么坦荡,是不是因为“人世间的事务,没有一件值得我们特别重视”?苏格拉底说,哲学最高目的是指导生活,那我们这些看客,能从中获得些思考,便是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20b2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b.html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