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5 14:3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

1、导入语: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193111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

xìng zǎo sù 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

浅唱低吟

聆听康桥的音乐美

诵读指导: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听朗诵,品整体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告别图、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

想象联想

品味康桥的意境美、建筑美

品读第二节,体会“金柳”“新娘”等意象之美。

再请用朗读和分析的方法,品读其他几节的意境美

三、当堂达标

体味揣摩

品味康桥的情感美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品读第一节,思考三个“轻轻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2、美读第三节,体会“青荇”“油油的”“招摇”,谈谈诗人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美读第四节,分析“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如何理解?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彩虹似的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4、美读第五节,思考“寻梦”寻的什么梦?本节的情感是怎样的?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美读第六节,讨论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带走,此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反复诵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教师作总结。

明确:离别、欢喜、眷恋、不舍、作别。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本诗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三美:音乐美——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意境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四、反思提升

1、体会《再别康桥》一诗的情感。

2、总结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

五、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学情分析

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

现阶段学生为高一学段,在初中接触过现当代诗歌,有了一定鉴赏的基础,但那只是初步了解,更在于表皮知识学习和内容的初步体会。对于《再别康桥》这样的经典诗句,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尤其在情与景的的理解上,学生把握有难度。首先对于“意象”只是初步体会,至于通过分析意象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怀还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这节课上优先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然后按照一定计划品味意象,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现在流行音乐作品(如歌曲《再别康桥》)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可以明显体会出其中的离别伤感,但对于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心路历程的准确把握的和内容浸入的复杂情怀上需要引导。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句“轻轻的”和诗句中的景物,所以教学中应好好引导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诗歌优雅的语言表达的是温婉含蓄的情感,学生不容易把握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天然的劣势。对于诗人徐志摩知之甚少,在课前做一下简介,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康桥情节”。最后,这首诗歌优雅的语言让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全面的去品读、鉴赏诗歌。

《再别康桥》效果分析

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杜玉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学会一些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而可以运用这些工具更好的区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通过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再学习本诗时,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美读本诗,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进而感受现代诗的三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地喜爱和眷恋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情感美。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本节课的要达到的效果也便是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首先,掌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情感美。以题目为纲逐渐的推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具体步骤首先通过课前的检测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在学生诵读、齐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并分析作者的的情感,通过用抛物线形象而又具体的把握情感变化。其次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最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对意象的赏析从意象特点、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三方面进行引领,让学生在赏析中有章可循。引导学生体会全诗中的"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等词语,这些柔美而灵性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一种享受,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依恋。全片用放手学生自主性来激发其兴趣。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体会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这就为学生自主鉴赏提供了保障,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诗歌鉴赏的兴趣必然会增高。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

本篇选自鲁人版第二册的第一单元“山水神韵”,本单元收录了《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三篇,是必读篇目。是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以山水神韵为主题的一首现代诗,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0月至19228,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唤醒了徐先生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徐志摩先生也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诗人故地重游。116,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12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也就是徐志摩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现代史的三美。这首诗主要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通过展现康桥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与依恋之情。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本诗,来体会它其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建筑美,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在诵读本诗过程中注意一些重要的字音字形。学习本诗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能够运用《再别康桥》的赏析方法来赏析其他现代诗。

《再别康桥》测评练习

一、 基础题

1、字音字形

荇( 斑斓 )笙箫 长篙

2、填空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衣袖,不带走

3、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一船星辉

4、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二、整体感悟(6分)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3、美读第二节,思考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美读第三节,体会“青荇”“油油的”“招摇”,谈谈诗人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

5、美读第四节,分析“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如何理解?

6、美读第五节,思考“寻梦”寻的什么梦?本节的情感是怎样的?

7、美读第六节,讨论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8、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9、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参考答案

一、1、荇 xìng zǎo sù 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2、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3、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4C 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二、1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2、告别图、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

3、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4、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5、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彩虹似的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6、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7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8、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9、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杜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反复的论证探究,本以为能够做到让课堂尽善尽美,但是实践以后,还是感到还要不断努力。

首先是自我的反思,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同时也是贯穿课堂的至高理念。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在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把意象、情感等多个方面作为鉴赏立足点,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注意课堂的生成,由学生自主区评价,去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诵,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在师生、生生的碰撞中使学生的感受与鉴赏水平得以提升。

最后总体看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较为流畅。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学生的潜能在反复诵读品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和当堂达标中充分挖掘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师生配合默契,真正达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在讲课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再流畅一些,给学生互动的环节再多一些,课堂结构在紧凑一些,学生的讨论时间再略长一些,教态再更自然一些会更好。

总之,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而得到提升

《再别康桥》 课标分析

肥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杜玉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歌,诗歌难度不大,并且优美典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信心。我想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从而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从全诗中寻找关键词,通过金柳、青荇、潭等意象描绘了一个绚丽、温柔而又梦幻的意境,让学生逐步的从诗歌中体会各个意象的特点,越是深入,越能领会意境的美好,情感的真挚深沉。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合理表现的能力。人物事迹,时代背景等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承载的事件。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经历等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对于“康桥”的内涵的理解,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和探究必然能更加深入,而理解越是深入,用声音来表现诗歌的效果也便能越好,如此可以激发兴趣,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能力。(3)情感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对于“康桥”之美的鉴赏和徐志摩“康桥情节”的认识,提高学生体会的深度。诗歌本是自由自在的,它可以给人无限暇想的空间,没有也不应该有既定的解读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空间,营造良好意境来实现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直接对话和情感交流从而领会到新诗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bbff45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1.html

《高中语文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