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4-09-11 21:46: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案例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七年级不同,把文言文编成独立的单元,最艰难我们一直在学习文言文单元。两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第六单元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可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最近的连续两堂课上都发现有同学不专心听课,趴在桌子上神游,问题是他还不是所谓的学困生。执教的两个班中都有这样的学生。终于在学生的随笔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很谦卑的表示,自己最近的表现很不好,上课控制不住自己头脑,明知道要抬起头来听课,可是坚持不到几分钟又低下了头,纳闷为何对一直感兴趣的语文产生了厌烦、抵触情绪,文言文越来越枯燥,虽然老师也让我们自由发言,可是距离遥远的时空我们根本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高度,更别提有自己的看法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汗颜,原来问题在我这里。虽然一直知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是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的问题,可是面对如此编排的课文,要学生连续几周都与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文言文学习打交道我竟然没有想学生之所

想,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终于有了厌烦情绪。

仔细回想授课过程,我手中仿佛有一个鞭子在时刻控制着课堂,抛出一个问题期待学生的答案,希望学生的答案恰好符合自己的预料,使授课过程得以很顺畅的进行。所以有时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会使用手中这跟无形的鞭子把学生强制性的驱赶到我所期望得到的路上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压制,上课积极发言的少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而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不感趣,这

样的课堂自然称不上思维课堂。

案例反思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比较盲目,虽然在上课前经过精心准备,所有的环节通常都以提问学生的形式,但很多时候却包办代替。但却很少主动思考本节课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自己方法不清晰。

其次是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而且在分析中教师的分析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而限时的讨论往往代替了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教师过于急躁的的心理造成急于求成,导致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火花的充分爆发。

实际上,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导致我的角色意识的转变不够彻底,超越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应该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改进。

一、要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和选择教学方法,并在同一课型或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重复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学习方法。当然,教无定法。但恰当、清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二、要特别注意导学案的设计和学生预习的督查,要“打有准备的战”。课前将讨论的话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有理有据,避免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一言谈”,避免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却不经大脑思考。

三、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多形式阅读,真正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小结

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但正所谓反思才有进步,希望以后的课堂是充满思维碰撞之花的课堂,我也相信自己会离这样的课堂越来越近。

狼之探究

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蒲松龄的经典之作《狼》,学生们在认识到遇到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同时给大家补充了课外的一点知识,比如对狼的新的解读,关于狼性的了解。

《狼图腾》作者姜戎先生通过30年的思考,描述了一种狼性。比如:

1、狼的智慧

文章中所描述的狼的智慧,比如打游击打埋伏。狼是靠这些技巧谋的一个物种的生存的,这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沉淀。

2、狼的勇气和血性

“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的神经,造就卓越的品质”。我认为,狼并没有意识到食物链条上的有利位置,它们仅仅是被饥饿驱使去寻找食物,所谓的磨练等用词,目的性太强。

3、狼的尊严

在野外,甚至狮子老虎和豹子都不是群狼的对手。虽然独狼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也要为了尊严拼死一搏。

4、狼的团队精神

狼的团队精神,体现在从来都是群体活动,群体猎食,一起分亨食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群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而我们人类还处在卑鄙无耻尔虞我诈的邪恶时代。狼群的公权救济比社会公权救济效率要高一些。至少他们集中养育子女,知道救济老狼。

在《狼图腾》一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进行了升华,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不过我觉得升华得还不够,作者不有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内部找原因,却有移植狼性到人类的外科手术式的意图,来扶植一个民族的前途。作者认为:讲政治是一个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法律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本原因。政治的东西必须死亡,至少要关进法律打造的牢笼,栓上民意的锁链,不然,任何民族国家都将被政治送入衰亡灭亡毁灭的归途。

最后说下我想到的:

对狼的不同解读,或者说是多样化的解读是课标所提倡的,也是提供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观点。也从另一层次上说老师要寻找不同的水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失败的读书交流课

一、失败的案例

开学一周后给学生上了一节读书交流课,上课之前抱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要让孩子们痛快去说,痛快去感受,说他个酣畅淋漓。上课了,首先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因为是七年级的学生,彼此不熟悉,让他们有勇气去说很有必要。接着谈了交流的要求,再三要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听,台上同学大胆说。

交流开始,为了显示交流的公平性,我跟同学们采用的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一开始气氛很活跃,被抽中的同学虽然有点扭捏,但还是大致说的不错,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台下的同学忐忑不安,抽中的紧张不已,没抽中的注意力很明显不会很认真去倾听台上同学的演讲,而是埋头准备自己的交流稿件,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很忙的画面,是的,很忙,台上的同学忙着说,台下的同学忙着准备,而老师则忙着不停的提醒大家认真听,很明显是一节失败的读书交流课,背离了我们举行这次活动的初衷,那么怎样才能让读书交流有效,怎样才能让孩子推荐更多的好处,愿意去读书变成一个很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

二、反思

课后反思:首先是明确读书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所观所得,从而促进学生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阅读。其次,老师的准备要充分。要充分考虑好学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真正能读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说什么,可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忘的情节 ,朗读精彩的句段,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也可以谈读后的收获。前提自然是提前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具体的课堂环节可以多样,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到活动安排小组成员集体参加,也可以个人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再次,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最好能使学生愿意去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问题出现,我们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把交流的内容大家谈,分开谈,从而也就避免了一人谈其余人闲的现象。

为了引起大家对读书交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邀请相关老师做评委,评选读的全读的深的小组为榜样,在班级内大力表扬,从内在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大家最近在读《草房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别具一格的交流会,比如“XX,我想对你说”倾诉似的形式,“我眼中的XX”评论似的,相信只要大家能说能评就意味着读了,就看谁读的用心,谁读的深。

以上是针对单一具体书本的交流,对于自由书本的阅读交流我认为不妨在内容、人物、感受能环节中先侧重对内容的介绍,一是调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二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是我交流失败后想到的几点,不成熟也不成形,还在不断地摸索,不过我相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在读书交流课上受益。

《塞翁失马》教学案例

一、《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陌生感,原版的文言文故事学生可能并未接触,初读此文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此文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初一年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掌握。

二、 教学过程

我把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将读准字音读懂意思读透寓意展示在幻灯上,让学生明确目标。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点,将对祸福相倚的认识,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是按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导入新课

我用严文井的一句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让学生齐读导入。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齐读此话,收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二是此话比喻新颖,把寓言比作怪物,接下来让学生认识此位怪物——《塞翁失马》,给学生留有悬念。)

(二)读准(字音、语气、节奏)

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笔记,特别是其父曰)字的读音,在黑板上板书。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在读准语气方面我重点强调了此何遽不为祸乎?此何遽不能为福乎?两个反问句。在读准节奏方面,展示朗读停顿划分标准。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我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在我小组巡视当中大大部分学生对”“”“字不理解,我及时进行了疏通。接下来我用幻灯对学生进行检测:

1.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二步: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提示:不是重译原文。同桌复述后,我让一学生展示,学生边讲,我边板书,疏理情节

(板书:失马——得马——堕马——相保

学生复述后,我通过一个动画片欣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我再借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个怪物……当它离你而去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过渡到下一环节,读透寓意。

(四)读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学生归纳寓意后,我继续追问: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西汉 刘安编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教学反思

学生小学时就接触到文言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等,因此对文言寓言应该没有陌生感。教学此文时,我也是围绕三个环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进行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诵读、积累、感悟,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文言文教学,诵读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教师范读,指明关键字(塞、父、髀、跛、弦、好),学生做好标注;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印象,读得通顺,读出语气(此何遽不为祸乎?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学生边读边译;学生再读再悟寓言。看起来好像读的形式多样,时间也比较充足,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没有做得好。一是没有一个学生单独展示读,特别是一些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没起到示范的作用,成为一大遗憾;二是理解寓意时,没有结合文本来真正读透彻,其实在谈到”“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分男女或分小组来读,学生对祸福相依的理解将更深刻。对重点文言虚词的教学,”“”“等字上,教师有过点拨,但显得仓促,蜻蜓点水,不透彻,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个大疑问号。如此独以跛之故中的字,如何点拨学生了解课外文言文中字的意思,教师缺少方法的指导。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读此文受到的启示。学生开始有点拘紧,放不开,结果教师就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真正共鸣。

《最后一课》看学生写作

    七年级一学期已过,学生基本养成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下学期以来对于不会作文,不能作文,不愿作文令我苦恼不已,上过专题作文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却不能学以致用,问起原因,答曰“离我太远”,举一不能反思三。

这两天复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理解小弗郎士的成长及韩麦尔的爱国,细分析文章中的诸多细节除却国别外跟同学们的体验能同感,于是试引领学生从《最后一课》中看写作。

一、 大主题可以写具体。

在课文中熠熠闪光的无疑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作者把这样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放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来集中体现,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生反映老师也多此强调写作文要写小事情,以小见大,但也就仅限于知道而不会用,现在理解了,虽然不见得会写,但也为这种写法收到的效果赞叹不已。

二、 细节描写的魅力

作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细节描写,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恰恰是细节太少,甚至有学生问什么是细节。我说你认识小弗郎士吗?了解了韩麦先生吗?你就是通过细节认识他们的。比如说······学生恍然。也就是说细节体现在人物身上,你文章中的人物要说话要有行为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认识他,再进一步的去了解他。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尽可能运用人物描写的写法。学生说老师,那我们以前的作文中的人物不都是僵尸了?同学大笑。以后在学生的作文中,“僵尸”的影子越来越少。

当然细节描写还可以现在其他的诸多方面,我们的学生还在慢慢探索。

所谓的概括想语言太多,没有细节描写,内容不丰富等等评语,我们的学生也已视觉疲劳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跟学生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摸索,一路前行,一路探索,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朵朵嫩芽,也不失为心灵的美好旅程。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2、重点、难点、疑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发

云南风景片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

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示学习目标

二、设疑

1、资料展示

学生查找的云南民歌的资料展示;教师补充作者沈从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推荐其代表作《边城》。

2、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三、探析

快速默读 整体感知

谁在唱? 在哪唱 如何唱?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后明确

青年男女

赶马女孩

男女老少

教师点拨 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

唱得有滋有味,唱得酣畅淋漓

四、构建

分别探析课文中三种民歌的三种形式

(一) 对歌

1、读文章的山野对歌部分思考 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

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思考谈论明确:地点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也唱其他故事

方式: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回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教师总结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方式 对歌比试的是才情。

加入《刘三姐对歌》视频,形象化的形式加深对对歌这一方式的理解,同时以刘三姐的形象引出文中年轻女人的形象。

2、把描写年轻女人的语句与《边城》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做对比,体会其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为实写 (工笔描绘)二为 虚写(写意白描)

注意: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是为了描写人物服务

(二)山路漫歌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直接写到的赶马女孩漫歌的到的仅三句话,其余多是山路景色的描写,这是为何?

提示:假设你是导演,你要拍摄云南昆明赶马女孩的歌妙情美,你会选择怎样的拍摄地点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谈论

教师明确 环境描写的作用 和谐美

(二) 山寨传歌

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筛选信息

时间

明确 场面宏伟 气势壮观

传歌 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五、培育 深化

再读 领悟

本文的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当时到云南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了。这个更新的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

从马背上研究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有意思了。

——沈从文

六、总结

配乐图片欣赏 使学生再次回味

让我们回首往昔,

去拣拾那些

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

自然鲜活的东西。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

都拥有精彩而快乐的人生

作业

以知识树的形表达出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充实,材料比较多,给学生找了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所观所看所想入手。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重点、难点、疑点:学习对比手法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

⑴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⑵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      天然的野马

品 勇敢,驯良而克制    豪迈、狂野、和平

格 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 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  强壮、轻捷、遒劲

形 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   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酷的痕迹        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现 技巧性、妍媚      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①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②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①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②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③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师生研讨问题6:(学生找出难句,共同品读)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

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研读归纳,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教学过程中忽略必要的文体知识的点化。拟为对课标“淡化知识”的误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学目标:

了解普希金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自主合作、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片段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没有风雨,但人生却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准备

1.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罗斯文学之父”。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一)读 

 1.读诗歌 

A、找学生读(读完找学生评价) 

B、齐读 

(二)品 

 1.品题 

1)、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包括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说经历 

你遇到过生活欺骗你的时候吗? 

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自主谈论交流,作答。)

 面对生活的欺骗,普希金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2.品诗 

A、 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B、  B、请你找出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有疑问的诗句。 

如: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诗歌品读领悟的方法: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来品味诗歌。 明确: 

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C、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将会过去。 

D、你都知道哪些被生活欺骗,但仍然保持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呢?请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交流讨论,回答。 

张海迪、贝多芬、保尔„„ 

(三)诵、背  

1. 这是一首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名诗。我们怎样才能朗诵好这首诗呢?讨论一下应注意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2.听朗诵。 

3、学生朗诵诗歌。 

4、背诵全诗。

 四、写感悟 

学习了普希金的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用一句话写出来。 

如:1:勇于直面生活的挫折。    2:正视并敢于面对不幸,生活才会更美好。 

3:痛苦是人生的精神食粮。  4: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五、小试牛刀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                                不要            ,不要                             需要                 相信吧,                            

例如:假如朋友误解了你,不要焦急,不要哭泣。烦恼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谅解的日子定会来临。 六、老师送给同学的话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 请一定铭记: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失败  

希望同学们能乐观积极的面对我们的每一天。健康成长、快乐永存!也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了解在成长路上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可以怎么做。通过现代诗一般的学习思路,读,品,诵。悟几环节进行,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自由谈环节能简单的联想到一些人物,同时能够反观自身,在这一点上尤为可贵。

散步

1、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

领悟文章用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重点、难点、疑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 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则广告吗?(视频“家”展示)。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亲情的感悟跟随莫怀戚一起散步。

二、 整体感知

(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字词的字音字形,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2、谁在散步,在哪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1、检查字词

2、学生交流后明确: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三、初步探究

(一)1、请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并找代表发言

2、通过代表们的发言,大家注意到一个词语,“分歧”。你能找出怎样的分歧并产生怎样的结果了吗?

明确: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结果母亲顺从孙子的意思,走小路。

()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畅所欲言来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 你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怎样的感情?

2、 儿子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小组讨论后交流

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我对母亲的孝顺,

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四、各抒己见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把她送给谁?

母亲 儿子 妻子

畅所欲言,自由谈

交流后能够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说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我的孝顺,儿子的乖巧,教师适当做示范提示。

五、总结深化

《散步》作为一篇精美散文用细节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触动,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何为孝,让我们再一次清晰的认识到怎样孝,接下来让我们拥抱亲情。你感受到家里的爱了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传达出浓浓的爱意,请你敞开心扉,诉说你对家的深情。

练笔

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

写真情实感。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情感上洗礼,所谓润物无声,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再次涌入脑海,汹涌澎湃的是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尊老爱幼所带来的美好感受。知识培育方面,学生学会了概括中心事件。

金色花

1、教学目标:

一)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二)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重点、难点、疑点: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4、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 老师讲天使的故事导入,伴随轻柔的音乐,屏幕显示母子主题图片。

2、 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名句。

了解诗人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 诵读感知

1、 老师示范朗读,感受诗中真情。

2、 学生选择最欣赏的片段、画面朗读,请用童声,注意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3、 假如要配乐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感情基调的音乐?

4、 配乐请生朗读

(三) 读出自己

品读课文,根据提示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实话实说”

中,我读出了孩子的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

中,我仿佛看见了

(四) 读出问题

同学们在读出独特感受的同时,还读出了哪些问题?各组就此展开讨论,帅选出1~2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生分小组交流,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1、 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

2、 “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却不让他知道?

(五) 拓展体验

如果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也突然具备了诗中小男孩的神力,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感谢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呢?

示例:

我愿变成一颗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

(七)作业——用行动表示爱

拉住妈妈的手,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妈妈做个简单的按摩。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的母子间的默默温情,重新发现体会那份暖意,课堂氛围好,同学们学着去发现美,感受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d0a0cedaef5ef7ba0d3c84.html

《文言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