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23 08:5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 回忆鲁迅先生

【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批注自读课文;

2.梳理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3.揣摩语句憧憬温暖与爱。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2)文章写海婴和许先生,这与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雪落无痕,雁过留声”。你有没有思考过,来此人间一世,留下些什么美好来?或是某个时刻,你会静默下来,去思念一个早已离去的人,“闲坐悲君亦自悲”,镜头切换间,眼角眉梢不自觉却挂满笑意。我想那“文学洛神”萧红,会经常这样思念鲁迅先生,想着想着就笑了,笑着笑着泪就出来了。

二、留下往事,可追忆 (内容)

19371月,从日本匆匆返回上海,萧红不顾舟车劳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鲁迅先生扫墓。当晚,泪水与墨水一起落在稿纸上,萧红写了一首《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撕心裂肺地这样哭诉:

“那是个半阴的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拜访你。/我就在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但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灵。/只是说一声:’久违’。 ”

沉痛凄楚,又透出亲切,自然。不似作诗,更像是在聊天。谈到这里,你有什么疑惑吗?

1.印象鲁迅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之前我们也学过他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敬而远之?请用一个词语评价鲁迅先生。

生畅所欲言。

明确:

鲁迅是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他深邃、沉重、斗士、严厉、倔强、勇毅、果敢、一字须、严肃冷峻……(伟大)

2.追忆往事

现在我们就随萧红,去她的记忆里走一遭,看看萧红记忆里的鲁迅先生,是怎样鲜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找找,文章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呢?用最简洁的语言旁批。

明确:

作者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镜头闪现的电影,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平凡)

三、留下散文,惹争议(写法)

萧红说:“说不出的痛,才是真的痛。”三年后,终于摆脱了“情绪方面难以处理”的困扰,她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如潺潺溪流,从心田淙淙奔泻,伴随一朵朵水花,呈现在笔墨中。

据说当年萧军对本文的评价是:“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一旁的朋友也附和道:“结构却也不坚实。”端木蕻良则是鄙夷地笑起来:“这也值得写吗?这有什么好写的?”可恰恰是萧红这篇文章成了回忆鲁迅先生里最好的一篇。

(一)作为读者,你能试着为那几位作家解读一下萧红的回忆鲁迅为什么是“最好”的?文本中,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可以从文中的神态、动作、身份入手。)

(二)默读课文,在相对应的语句旁边做好批注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那我们也跟着萧红的感觉走。先从神态入手,那印在萧红记忆里的先生是什么样的神态?

(先抓住“笑”去认识鲁迅先生)

示例:

1.

鲁迅先生的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批注:开篇即是神来之笔。打开回忆,直入眼帘的是先生在那儿笑着,笑得那么生动,那般明朗,犹如那美好的色彩晕染开柔和的光,普照大地。一个从心里欢喜着,有着明朗笑声的鲁迅先生是多么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啊,他就像个孩子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还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和我们身边的亲人何其相像,原来伟大的鲁迅先生竟这般真实可爱,毫无做作之态。这笑声应该就响在萧红的耳畔吧,让她能这般平静的娓娓叙述出,可见她的思念之深。

你还在哪里读到了先生的笑?仿造示例写出你的批注。

预设: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的是很好的。

批注:一个“冲”字传神的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富有表现力。一代文学大师也有爽朗活泼的一面,绝不只是严肃、冷峻的。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批注:萧红刚刚才来过,鲁迅先生却说“好久不见”,使萧红陡生疑惑,原来是开着玩笑,这个鲁迅先生是多么幽默风趣、善于调节气氛的人啊,甚至有些调皮了。多想这样的先生一直在啊!

2.坐

现在一个笑声爽朗的先生的镜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鲁迅先生还有其他的代表性动作吗?让我们的画面再次鲜活起来,你找到了吗?

预设: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起帽子来往头上一,同时左腿就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去。

批注:通过“抓”“扣”“伸”“走”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习惯动作,走路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先生的形象在萧红的笔下活了起来,可绝大多数时候,先生给人一种像雕塑的感觉。你找到了哪个动作?

对,坐。他总在那里坐着或是沉思,或是陪客人,或是工作。

预设:

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批注: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热情待客,这么长的时间,也体现了他的辛苦,让我们多么心疼先生啊。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在那里。

齐读思考:文中着重写鲁迅先生“坐着”,有什么深意?

预设:这几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出鲁迅先生深夜工作至天明,像一个斗士一样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的到来。多像一幅剪影啊。

3.尝

鲁迅先生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好像我们找到这个坐着的、笑着的剪影是对着朋友、对着工作的,那他对家人又是如何的呢?

预设:

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批注:鲁迅没有责怪儿子捣蛋撒谎,而是亲自品尝鱼丸,他是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他更是一个疼爱儿子,选择相信儿子的好父亲。正如他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呵护儿子敢于说真话的童心。

先生的形象在萧红的笔下越来越立体,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可爱,足以打动读者的心,若是用文中妻子许先生的一句话评价鲁迅先生,你找的到吗?

明确:

“周先生的,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

小结:我想同学们解读到这里,萧军和端木蕻良等质疑萧红的作家们,定会对此文赞不绝口,大呼此文值得写了!

(四)萧红回忆完了,听了长长的故事,现在说出对鲁迅的印象,你最愿意用哪个词?这种满篇的片段式的、近于零散的几乎没有什么内在逻辑顺序的琐事,为什么能起到这么大的反响?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细心观察,敏锐捕捉生活中有灵性的生活细节;

读起来轻松愉悦,真实可信。

还原了鲁迅先生作为“人”的一面,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的可亲的鲁迅。

写作策略:琐事细眼察;琐记细心思;

人物抓精神;自然出真情。

四、留下温暖,永憧憬 (情感)

一篇散文写的好,精魂就在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萧红的怀念文字清浅却情意深重。她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样的结构方式,恰恰是萧红思绪的真实反映。

“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从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在这句萧红的自述里,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

预设:孤独的,寂寞的,哀愁的,痛苦的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

预设:高兴的,勤劳的,细腻的,不愿长大的孩子

跳读课文6-7段、11-13段、14-17段、18-23段、35-40段、52段、64-67段,任选一或二处思考批注:在和鲁迅先生相处的过程中,萧红用她那细腻的观察、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怎样的心理和情感,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

1.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嘱咐许先生付钱。

批注:两个“一定”强调,写出鲁迅先生细心周到,对朋友的关怀备至,让人温暖和感激。

2.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批注:无论怎样的天气,都挡不住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崇敬和亲近。

3. 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的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批注:她和鲁迅的一家相处的十分亲密融洽,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对萧红的慈爱赏识。

4.分角色朗读18-23段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批注: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先生家里,表现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及告诉他天放晴的好消息,对鲁迅的依赖、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对萧红喘着气的某种疑惑和担忧的放心。原来是这样,萧红真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她对天晴的渴望,也是对光明对美好的向往。折射出了平日里鲁迅夫妇对萧红的关心热爱以及非常和善友好的态度。当时是多么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批注:“明亮亮”的,整个明亮的世界,是在奋斗终生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也把整个回忆的画面点亮,一起和先生用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奋斗去迎接黎明,多么美好、温馨啊。

6.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一样。

批注:鲁迅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此时的萧红应该是想到了那个曾经给过他无限温暖的祖父了,因为她曾对友人说,鲁迅先生对她应当说像祖父一样。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小结:萧红是才情胜过学识、感情多于理智的作家。她对温暖和爱的向往在鲁迅先生这里寻到了,所以更加去追忆。与其说是在追忆往事,不如说是她寂寞的独语,正是因为鲁迅才使她布满阴霾和荆棘的人生有了曙光和坦途,鲁迅是留在她悲凉人生中的光芒,一缕照亮她余生让她备受感动的温暖光芒。

五、留下回味,再探索 (拓展)

平中见深,似淡实浓。萧红脑海里的一个个飞逝的镜头,让人匆匆一掠,却可以细细回味,久久难忘。这就是天才的萧红,不拘泥于用什么形式,只要能更深刻地表达她的想法,就行。

1942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孤独的病逝于香港,临去世前,她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与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活着,为啥?穿衣,吃饭。人死了呢?死了,就完了呗。”——《生死场》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最末的一块木柈》

“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生死在她的笔下靠的那么近,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给了鲁迅先生永生。

学完本课感觉爱上了鲁迅,更爱上了萧红。有一种渴望去了解他们,因我也想当一个活得明白又有人疼爱懂得的孩子,我也对这温暖与爱与自由怀着憧憬和追求。我也想跟他们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给这世界留下更多美好……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试着把你的认识和想法写在笔记里。

最后让我们再次进入萧红的文字里,感受“文学洛神”的魅力吧,齐读:

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天时,地利,人和。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时也好了,地利不利也好了。”——《呼兰河传》

“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

“做怎样的事,选择怎样的自由,决定着成为怎样的人,赢得怎样的爱与人生。”

——《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

附: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留下:

往事——追忆

散文——争议

温暖——憧憬

回味——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0a7d15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b.html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