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板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09 03:01: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板书设计

2015-12-19 09:57 1819次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五、拓展理解: 

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但使愿无违”中“愿”应如何理解呢?

生:是指诗人在田园躬耕劳作,过着顺应本性的生活。

课堂小结:《归园田居》以“归”为诗眼,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山野田园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六:思考探究。

师: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而对中国古代士人来说,就成了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有三个典型人物,

PPT展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苏轼: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戏子由》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思考探究陶渊明、王维、苏轼这三个人的出仕与归隐,谈谈个人或小组的观点。

组1:陶渊明,他的归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原则,他们守护者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把“自然”提高到一个审美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溪流。

组2:半官半隐王维,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多,随遇而安,不问是非,于辋川别墅,绘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幽宁谧之景。

组3:苏轼不想隐居而被隐居,如果说与前两人的区别,那就是陶、王二人隐居遁世的想法都更多是自己的主观选择,而苏轼却是有心出仕而不得其时,他的隐居是迫不得已,他有过妥协,但不曾屈服,被贬谪到哪里,就把余热发挥到哪里,被贬黄州不毛之地,也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豁达豪迈的诗句。

师小结: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即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也就是诗中的“守拙”。因此,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更欣赏苏轼的头虽常低气不屈。

PPT展示:陶渊明——由儒转道 (道)

  王维  ——由儒转禅 (佛)

          苏轼  ——汇儒释道于一炉

七、课堂练习:

    背诵全诗

八、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陶渊明,这道是“归隐”还是“做官”的人生选择题,你会如何做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情境交融)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抒情: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五、拓展理解: 

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但使愿无违”中“愿”应如何理解呢?

生:是指诗人在田园躬耕劳作,过着顺应本性的生活。

课堂小结:《归园田居》以“归”为诗眼,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山野田园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六:思考探究。

师: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而对中国古代士人来说,就成了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有三个典型人物,

PPT展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苏轼: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戏子由》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思考探究陶渊明、王维、苏轼这三个人的出仕与归隐,谈谈个人或小组的观点。

组1:陶渊明,他的归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原则,他们守护者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把“自然”提高到一个审美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溪流。

组2:半官半隐王维,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多,随遇而安,不问是非,于辋川别墅,绘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幽宁谧之景。

组3:苏轼不想隐居而被隐居,如果说与前两人的区别,那就是陶、王二人隐居遁世的想法都更多是自己的主观选择,而苏轼却是有心出仕而不得其时,他的隐居是迫不得已,他有过妥协,但不曾屈服,被贬谪到哪里,就把余热发挥到哪里,被贬黄州不毛之地,也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豁达豪迈的诗句。

师小结: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即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也就是诗中的“守拙”。因此,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更欣赏苏轼的头虽常低气不屈。

PPT展示:陶渊明——由儒转道 (道)

  王维  ——由儒转禅 (佛)

          苏轼  ——汇儒释道于一炉

七、课堂练习:

    背诵全诗

八、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陶渊明,这道是“归隐”还是“做官”的人生选择题,你会如何做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情境交融)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抒情: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3e72a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08.html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及板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