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05 05:4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2017年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I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表明藩国地域文化的多元存在已告终结,但又不单纯是汇集藩国文化而形成的量的增加,而是依据“大一统”理念而实现的质的变化。从国家文化格局来说,形成了以中央朝廷为中心的辐辏结构,一流的学者、文人、艺术家多集中于中央朝廷,他们待遇优渥,有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人生抱负,令四方后学向往不已,而对那些专好文学、艺术并希望借此改变命运的士人来说,这吸引力尤为显著。司马相如凭《上林赋》而被武帝“以为郎”的故事为王褒辈树立了典范,甚至由此形成了蜀地文学传统。而从文化精神着眼,则形成了以君权和儒家以仁义为内涵的“道统”统摄、兼容地域、学派文化的大文化格局。 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与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的文化秩序开始形成。与政治秩序一样,高矗文化秩序项端的也是一人专制的皇帝,在事关国家、王朝根本利益的文化问题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例如汉武帝对郊祭乐的选择,这种文化上的最高决策权也印证和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在一元化的政治、文化秩序中,文化由中心向边缘的传递过程就同时是政治秩序的建构过程,而从文化边缘向文化中心的移动也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国家文化中心在建构国家文化秩序上的示范性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而示范性至少
,. 包括文化建构的主题、风格和形式。
与更新、重建的儒学成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步,儒家的文化价值也开始转化为国家倡导的审美文化主题与风格,并从国家文化中心向天下、四方传递。例如,“大汉之文章”确立于武帝时代,以董仲舒的散文为代表,风格从汉初的纵横驰说转变为典雅醇厚的“坐而论道”,而标志着大赋文体真正成型的司马相如不仅以维护“大一统”为自觉的创作动机,而且,按司马迁的评价,其赋作“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其影响所及,民间审美文化精神也归向儒家。
而如乐府之国家文化机构,其重大意义在于将儒家理念落实为国家体制,从而使得职能“俗乐”的乐府获得了沟通上下的政治功能,所谓“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尽管汉武帝“立乐府”的真正用意在于为体现“大一统”的郊祭礼配置乐舞,是一项旨在显示其圣王品质与刘汉帝国统治合法性的宗教活动,与儒者以礼乐转化全国风俗的构想颇为龃龉,但形式上的相似还是令那些以恢复“三代礼制”为职志的儒者激动不已。尽管如郊祭礼这一类“天子礼”,隔断了每个人与神圣之天的联系,但在天子、国家一体性的王朝国家,其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威慑性具有不容置疑的普遍性,强有力地缔构了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其对当时知识阶层心灵的鼓荡激扬,从司马谈因为不得参与汉武帝的封禅大典而抱憾不已可见一斑。
(摘编自程勇《今文经学的制度美学与汉代审美文化的体制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宣告了藩国地域多元文化的终结,意味着以中央朝廷为中心的辐辏结构的国家文化格局的构建。
B.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以君权和儒家“道统”为统摄、兼容地域、学派文化的大文化格局的建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3964d9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5.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