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重要经书简介

发布时间:2017-01-24 20:07: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教重要经书简介

一、道藏

  是明代以前道家书、方书、道经、有关传记的大总集,是在历代帝王支持下由道士们自己汇集和编纂起来的。

  道家书以《老子》、《庄子》为主体,是道教理论的来源;方书指古代神仙家、阴阳五行家和房中家的书,也包括医、卜、星、相之类的方伎书;道经为于吉所传的《太平经》,张陵、杨羲、葛巢甫等人造作的道书;有关传记如《山海经》、《穆天子传》、《列仙传》等。

  公元 467年南朝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经,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后代根据他的目录,修成唐代的《开元道藏》、宋代的《天宫宝藏》、《万寿道藏》、《琼章宝藏》、金代的《大金玄都宝藏》等。以上各版道藏现均无存。现在只传明刊《正统道藏》,于公元1436至1449纂成,共5485卷。上海涵芬楼曾影印流传。

  道藏按道经的传授系统分类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为了补充三洞中所收经书,又立四辅。三洞四辅中的经书按性质又可分为十二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宋代以后由于经版一再损毁,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显得混乱重复;所以已故道教学者陈撄宁根据经书内容、性质,曾将道藏重新分成十四类,即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总、道史、道集、道经、道戒、道法、道仪。

  由于道藏所收之书十分庞杂,历代出现了节录本和注释本,对研究道藏有一定的作用,如北宋张君房根据《天宫宝藏》节录的《云笈七签》 122卷、清嘉庆年间(1796—1820)蒋元庭编纂的《道藏辑要》219册、明代白云霁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的《道藏目录详注》四卷等。

二、《道德经》

  即《老子》。亦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本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经中阐明了什么是 “道”和“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生之,德育(或作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是出于“道”的运动和变化;“德”是由“道”中分化出来的个体。万物的化生都是得了“道”的微末一部分。最大的

“德”就是顺从于“道”,也就是清虚宁静、自然浑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

  “道”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规律:“一曰大,二曰逝(运行不止),三曰远(无边无际),四曰反(返还于道)。”——(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老子对道德的阐述,就是他的宇宙观。在政治上他主张 “清静无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七章)。

  他还一再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圣人的形像: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在修炼法方面,老子提出 “抱一”、“守中”:“戴(一作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能守住神识而不离开吗?);抟(一作专)气至柔能婴几乎?(能像婴儿似的运气柔和自然吗?)这一方法成为后世道教内丹修炼法的根本依据。

  《道德经》在先秦诸子中列为道家书。张陵于公元 142年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众经之首。

  《道德经》的注本很多,最早的是汉文帝时 (公元前179—157)河上公的《老子章句》,较流行的则是魏王弼的《老子注》;在道教中则多推崇张陵的《老子想尔注》。

三、《南华真经》

  即《庄子》,作者庄周 (公元前369—286)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县)人。原书共五十二篇,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编七篇,外杂编二十六篇。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天然秉赋的和气:“天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德者,成和之修也。”——《德充符》。他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神仙思想。在《逍遇游》里,神仙的神态风貌宛然如生;“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使万物不受病害),而年谷熟。”他提出了“

至人、真人”的概念:“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此外,庄子还发展了老子的修炼方法,并名之为“心斋”的功夫:“若一志(你专心一志做功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虚者心斋也。”已故道教学者陈撄宁认为庄子的心斋是最上乘的功夫。

  西汉末《老、庄》开始并提。魏晋时,玄谈之风盛行,《老、庄、易》并列为三玄。后世道教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其在道教中的地位仅亚于老子。

  现存《南华经》的最早注本为晋郭象本。

四、《太平经》

  即东汉末于吉所传《太平青领书》的简称。《三国志 ·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今江苏沿海一带),立精合,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治病。吴会人多事之。”这里提到的道书很可能就是《太平经》,此经在民间流传很广。东汉灵帝时(167—189)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就是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并祀奉黃帝和老子;由此可见此经与老子《道德经》及托名黄帝的神仙方士的源渊关系。

  经中认为道是万物的元首,元气行道而产生万物: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这种对“道”、“德”的解释阐述是对老子的直接继承。

  《后汉书 ·襄楷传》说此经的内容“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已故陈撄宁会长曾考证《太平青领书》脱胎于西汉成帝时甘忠可传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该书为秦汉之际托名黄帝的齐燕方士著述之汇集。

  《太平经》中论述阴阳五行的生化俯拾皆是,如: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皇天乃以日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

  在宗教思想上,它主张 “天人合一”:“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生也。”;“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园,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

  在修

炼方法上它强调 “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然后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这种“守一”的思想和修炼法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道教中遵守的“守庚申”即守“本命神”源出于此。

  《太平经》原书一百七十卷,现仅存五十七卷,收入《道藏 ·太平部》内。

五、《上清经》、《灵宝经》

  它们都是东晋时代出现的道教经典,是三山符箓的主要根据,它们和《三皇经》一样,同为道教中最为突出的几部大经。

  《上清经》传说是老君所授。《真诰叙录》说: “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公元364),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羲)使作隶书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谧)并其第三息上计掾某(翔),二许又起写,修行得道。”这里说明了《上清经》的出现是晋代杨羲托言魏夫人降授而传出的,事实则是他伪称乩笔而自己著撰。在他以后东晋王灵期又根据杨书做了修改和增损,这才是后来《上清经》的真实面貌。

  《灵宝经》从来托称为 “元始旧经。”传说它是元始天尊所遗留下来的。但陆修静《太上灵宝授度仪表》中则说:此经“仙公所禀。”仙公指葛玄,他认为此经系葛玄传出的。《云笈七签·灵宝纪略》条说,“琅琊葛玄,字孝先,……凡所受经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隐);又传从弟少付奚,奚传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父。抱朴子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子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于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说明了此经的最后传授者,是由葛巢甫传授给了任、徐二人,从此流传下来。《真诰叙录》又说:“后有王灵期者,才思绮拔,志规敷道,见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深所忌愤。”是更清楚地指出了,《灵宝经》乃是葛巢甫所造构,并因而风教大行。

  《上清》、《灵宝》的内容和传授的著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上清》属于茅山道系的上清宗坛,《灵宝》则属于阁皂山的元始宗坛。灵宝以符箓为主,上清则以存想为主,并用符箓。

  清郑永详、孟至才《白云观重修道藏》中说,它们于唐天宝间篡集成藏,统曰 “三藏”。洞真十二部为:上炼、上妙、黄林、妙真、上真、上清、太一、开元、道教、道众、仙人、妙真。洞玄(即灵宝经)十二部为:元阳、灵和、无量、炼生、洞玄、内音、大劫、按魔、元辰、消魔、

上门、上道。洞神(即三皇经)为:太清、内秘、沏视、洞渊、集灵、真一、小劫、黄庭、中精、无量、集宫、集仙。

  今《道藏 ·洞真·本文类》中亦有《三十六部尊经》六卷,经目所记,与唐藏基本相同;唯所云六卷,实属三卷。盖其每一卷中,又分成上下二卷。其第一卷上卷为:上清、妙真、太乙、妙林、开化、仙人六部;下卷为黄林,上真、道教、上炼、上妙、道德六部。第二卷上卷为:洞玄、元阳、元辰、大劫、上开、内音六部;第二卷下卷为:炼生、灵秘、消魔、无量、按魔、上通六部。第三卷上卷为:太清、沏视、集仙、洞渊、内秘、真一六部;第三卷下卷为集灵、中精、无量意经、集宫、黃庭、小劫六部。以上为今日道藏中的三十六部尊经,实即以上所说的《上清》、《灵宝》、《三皇》三部大经。

六、《太上老君说常清靜经》

  不著撰人,相传为老君所传。经文全文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翁、左玄真人及正一真人赞文三篇。葛翁赞曰: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及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据此,此经文字,系由葛翁录传,则此经之最早传人应即葛翁,翁者晋人葛玄也。唯此说別无佐证,我们不敢相信。又赞文说,翁获此经,系受于东华帝君。按茅山道系的第一代宗师魏夫人华存亦东华传人,则此经或为茅山道系所传?又刘吕金丹派的祖师吕岩亦为东华传人,是此经亦有可能为吕岩所传。又此经最早著录于宋郑樵《通志》,著录了董朝奇等人的五种不同注本,可证此经当时确已流行,故我们相信,它是刘吕金丹派中所传流下来的道教经典,其书则为唐代道士的述作。其所谈纯属老庄修养法,与茅山道教中的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见解和文笔多有类似,从这一部经典中也可以看出茅山道与刘吕金丹派的关系。

  经文开始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袭取老子“道”的学说。接著谈到“心”,谈到“静”,谈到“观”,心、静、现有人认为是袭取了佛教的词汇;实际上是发挥了老庄修养法“清静无为”的本旨。最后说到“真寂”和“真静”,这就是所谓的“常清静了”。也是修养法的最上乘。

  它在道教修养法方面是一部重要经典,在全真道教中曾将它列入于 “内修五经”中,同时还是玄门日诵的功课经之一。

  关于《清静经》的注本,上述董注五种,现皆不存,

其唯一的流行本则为元莹蟾子李道纯的注本。近人丁福保在《畴隐居士学术史》中认为李注发挥玄义,直超园顿,乃无上至真正轨也。推崇可谓备至矣。

七、《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一般称《心印经》;或简称《心经》。道藏 ·洞真部·本文类与《高上玉皇本行经髓》及《高上玉皇胎息经》同卷。相传系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所述,注本有二:一称八祖合注;一称蜀抱真子注,抱真子亦称孕真,其人身世不详。两本均见《道藏》,世传早坛功课经则为白文本。

  全经言简意赅,共一百八十二字。经云: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兮惚兮,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迥风混合,百日功灵。”后来全真道教中认为它是稀有的道教内修经典,将它列入为道教内修五经之一和《玄门日诵》的早坛功课经列于一处。但我们认为它所述说的修养方法,实际上并未脱老庄窠臼,所说“恍恍惚惚”系完全脱胎于老子的“恍兮惚兮”,只不过它提出了“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比老子所说的“其中有精,其中有物”显得更为具体一些罢了,它直接指出了道教修炼的“三宝”,给与人们以修真捷经。尤其是它的文字精简,为上述《清静经》同为道教中的难得经典。

  玉皇在道教尊神中所出较晚,在《大洞经》和《真灵位业图》中都称他为 “玉皇二道君”。唐人诗中玉皇的名字才渐渐流传开来,韩愈诗:“夜饮张彻投卢同,乘风共至玉皇家”;更哙炙人口的,则是元稹的诗:“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后来给玉皇上尊号的则是宋代,真宗先上玉皇尊号为“玉皇大天帝”;徽宗又上尊号为“昊天玉皇上帝”。民间“玉皇大帝”的称号,即开始于是时。道教中普遍奉祀玉皇,时代更晚,明朝初年各地道观才更多的构建了玉皇阁和玉皇殿。道教派系中首先唪诵《玉皇经》的,一般传说,始于全真,故《心印妙经》的传世,应在来元之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e7510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9.html

《道教重要经书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