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优秀翻译

发布时间:2019-01-22 06:25: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采薇的优秀翻译

  采薇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诗经采薇的优秀翻译,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诗经采薇的优秀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采薇的赏析:

  

  这首诗比较长,我们就不逐字逐句地解读了。它是我非常喜欢,也一直觉得在历史上一直被误读的一首诗。我们重点来看看它被误读的地方。首先是一个细节,就是采薇的到底是什么植物。

  诗经里的杰作都来自于生活,尤其是国风中的名篇。而这首来自于小雅,但其实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更像国风里的佳作。我每次吃到南方人最喜欢吃的一道菜,炒豌豆苗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采薇》。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这个薇菜就是我们常吃的豌豆苗。后来才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误区。南宋赵彦卫在的《云麓漫钞》里就解释,薇草就是巢菜,还十分肯定地说,汉东人以豌豆苗为菜,就是巢菜。但其实这是一个朦胧的、模糊的认识。还是陆游

  

  比较认真,他是浙江人,又长期在四川工作,所以对巢菜了解的比较清楚。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就说过,其实巢菜分为两种,大巢菜和小巢菜。大巢菜也就是野豌豆,就是《采薇》中的薇菜。而我们平时吃的豌豆苗,其实是到秦汉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当然了,不管是大巢菜还是小巢菜,其实都是豆科植物,只是大小不同,结不结果而已。有人可能会说,这么细掰,会不会有些无聊?孔子他老人家就说,《诗经》的作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诗经》至少有植物学、动物学的教学功能。

  另一种误读恐怕就更大些,来自于对全篇的理解。这首诗所写的情境,很容易理解。是写一个雪花纷纷的冬天,一个三千多年前的战士,当然是一个退役的战士,在返乡途中独行,道路崎岖,他又饥又渴。当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登高望乡的情景,一幕幕又出现在他的眼前。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都是以采薇起兴,但是起兴之中又兼有赋的手法。因为薇草可食,戍卒采薇充饥,所以这样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然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当然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出薇草从破土出芽到幼苗柔嫩,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在一起,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战争的漫长。是什么让战士远离家乡,经历如此漫长的战争呢?是因为玁狁之患。玁狁据学者考证,应该是古代匈奴的祖先。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应该是周宣王时期,周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状况。但是战士对家人的思念,对时间的流逝、生命流逝的伤感,就能说是简单的反战情绪吗?其实从四、五章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战士,同时还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因为这场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汉书·匈奴传》就说,懿王时,应该是周穆王之孙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这就是《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一个战士,一方面有着浓郁的怀乡情怀;另一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战斗意识。所以在他的诗歌

  

  里,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还有为国赴难的责任和担当。所以到第五章,就追述了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前面的忧伤、思归之情转而变为激昂的战斗生活。甚至描绘了自己精良的装备和冲锋陷阵的战斗场面,并反复地引出战争的元凶是玁狁猖狂。这样一个战士既恋家,也识大局,并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所以有些人只依最后一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怀表述,就把这首《采薇》定义为千古反战诗的典型。这种判断,我个人是不能简单接受的。那么最后一章,这被千古传颂的名句,它其中的情感和前面几章又是怎样的关系,又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实举一个例子,就能够看清楚这种感伤背后的情怀。

  我个人生活在南京,每日走过旧时王谢的堂前,眼前总会浮现出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谢安、谢玄、谢道韫的形象。有一次,谢安问孩子们,他们最喜欢的诗经中的名句是什么?谢道韫就说,她最喜欢的就是吉甫作颂,穆如春风。这个吉甫,应该是尹吉甫。学者考证,诗经中出现作者名字的有四个人,而尹吉甫就出现过四次。尹应该是他的官名,吉是他的族姓,甫应该是古代对美丽男子的一种尊称。所以,又有学者考证他的本名应该叫兮甲。而尹吉甫其实就是周宣王时期,带领将士们和玁狁作战的民族英雄。如果对应《采薇》这篇,他应该就是坐在战车上的君子了,是统帅。而谢道韫的弟弟谢玄,东晋王朝最英俊潇洒的军事天才,却说,他最喜欢的就是《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谢安听闻之后,拊着谢玄的背,感慨啊!你和我是一类人啊。谢道韫虽为女子,却有化成天下的志向,这非常不简单。但是谢玄才是真正的战士,而且他可谓是东晋王朝仅见的军事天才。谢玄年轻时曾经比较,在叔叔谢安的精心调教下,最后终于成长为刚柔并济的男子汉。在谢安的支持下,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强劲的攻势,谢玄在镇江和扬州一带组建北府兵。后来,他组建的北府兵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四大特种部队之一。就是带领着这支神奇的北府兵,谢玄在公元383年,获得了淝水之战,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胜利。甚至带兵北伐,一直打到黄河岸边,收复了北方中原绝大部分的失地。可是奸佞当道,对谢安叔侄造谣猜忌,谢安因此抑郁而终。谢玄少年丧父,完全是叔父谢安一手带大,对于谢安的去世,他痛彻心扉。但紧接着不久,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又连续夭折。在这个时候,他有一个小孙子出生了。谢玄甚至认为这个小孙子命太硬,连续克掉了他的亲人。他就把这个小孙子送到别人家去养,长大了才把他接了回来。所以他这个小孙子小名叫克儿,谢克儿,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谢灵运。

  谢玄是一个极深情的人。他在外带兵打仗的时候,别人都是给家里寄信。他的妻子爱吃鱼,闲暇之时,他作为三军主帅,就到河边去钓鱼,亲手钓上来的鱼,要亲手烹制好,腌制好,然后放在一个精美的锦匣之中,让手下快马寄回家中。让妻子,让家人千里之外吃到这个战士,这个元帅,这个将军,亲手烹制的鱼。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此了。

  在奸佞当道,小人掣肘之下,本来可以收复大好河山的谢玄,每日都会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他一则是为了避嫌,二则为了亲情,主动让出军权。坚决要像千年前那个老兵一样,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旁。就在公元338年的春天,在他亲手挽救了东晋王朝,使东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的淝水之战后的第五年,年仅46岁的谢玄,那个军事天才的谢玄,那个一往情深的谢玄,在会稽老家病逝。我想这样一个军事天才,胸中定然会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有对家人,对亲人深深爱恋的深情缱绻。他是一个元帅,是一个将军,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更是一个老兵,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生命的目的在于付出,在于给予,在于深深的爱。对家国,对天下,对亲人。所以每次在路上,尤其是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仿佛都能看到那些老兵的身影,戚继光、岳飞、谢玄,还有三千年前那位采薇的老兵,他们在轻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15480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6.html

《诗经采薇的优秀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