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殖中国林蛙失败原因解析 - 朱志明

发布时间:2018-06-30 11:09: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养殖中国林蛙失败原因解析

------朱志明

  因中国林蛙是一项集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无公害特色产业,并又是具有一定市场成长型和可持续发展型项目。近三十余年国内部分地区很多人士认识到了这一市场需求直观、潜在巨大经济效益的特色项目,纷纷上马发展中国林蛙养殖,但很多上项的朋友均已失败结束。经过对国内一些林蛙养殖户失败原因透析,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肤浅解析与引导给国内各从事林蛙产业的朋友,请认真总结与参考,对号入座,找出自身失误项后正确完善:

  一、失败主因:

  (一)对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所涉全部流程成熟技术(防逃、防敌、防暑、立地、繁殖、疫控、饵保、越冬)未有掌握,仅凭从书本或考察部分推广单位和养殖户后,自行主观运作,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二)因每户所选择的饲养场地其地况的不同(有的靠机场、有的靠铁路、有的靠公路、有的靠村庄、有的靠采石场、有的靠农药厂、有的靠河、有的靠山、有的在居民区、有的是湿地、有的是旱地、场地含砂量均不一、场地地下水位均不一、地表空气湿分子均不一、地表植被均不一、南北气候均不一、养殖模式均不一、各自经济实力和素质也均不一),未有针对自身场地地况之实际和结合林蛙之习性采取正确对应技术和正确的管理,不了解林蛙的思想,没有采取换位思考去善待林蛙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三)一些林蛙养殖户在上项前,未有拟定投资风险保障之预案,未有依托有成熟技术科研机构为后盾,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二、失败次因:

  (一)防逃设施未有针对地况和林蛙习性科学有效设置,致使林蛙在空气湿分子较高或雨季时外逃,使蛙圈内林蛙大量减少或无蛙,这是失败次因之一。

  提示:建议具不同地况和自身经济条件应采取内外双道防逃设施并针对节气正确有效巡护。

  (二)防敌设施不到位或无效设置或管护不到位等,未有针对天敌(鼠、蛇、鸟、猫、黄鼠狼等)之习性而科学有效设置防敌设施和采用相应控敌技术或管护失控,使大量林蛙被天敌和地敌捕食,这是失败次因之二。

  提示:建议具不同天敌、地敌习性有效设置捕杀设施和药物并加强巡护。人类的智慧是超过任何天敌、地敌的。

  (三)防暑设施设置不科学或降温技术不正确,未真正了解林蛙习性而给其创造理想有效防暑降温条件,使林蛙在高温季节时发病死亡,这是失败次因之三。

  提示:建议采取立地阔叶植被、无声雾淋保湿和十字地气保湿防暑通风三合一技术手段,减少林蛙体能消耗,减少发病,顺利过暑。任何动植物耐温是有限的,都有一个最佳点,过低或过高身体都不适;比如在高温之季,我们人类在什么地方能自然的接触到凉气(地气),就是在山洞或地下室。

  (四)立地植被条件不具备,未真正了解林蛙习性而给其创造理想有效植被条件,使林蛙在陆地栖息生长过程中,肤体不能正常吸收到水份和正常呼吸,致使诱发代谢组织和各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死亡。

  提示:建议采取设置田字型净身保湿生态带和无声雾淋保湿技术,减少林蛙发病。比如我们日常所穿的皮鞋上附着泥尘,在有露水草丛中走几米,鞋面泥尘自除,鞋面自净。

  (五)在繁殖期间对种蛙产卵、卵团孵化、蝌蚪管护、幼蛙变态、幼蛙开口所涉技术掌握不全面或实施技术手段不正确。

  1、在种蛙发情产卵期间,管护不当或立地及产卵条件不理想,造成种蛙受到惊吓或长时间寻不到理想栖息处消耗体能过大,造成种蛙难产和卵团受精率偏低;

  2、卵团孵化期间未有设置托卵网,致使卵团下落因水温低或上浮致使受精卵其动物极因子核死亡,影响孵化率。

  3、孵化综合池植被和水温未正确设置和管护,致使大量蝌蚪触头食尾或因水质、水温或水氧或饲料变质等原因相互残食或发病大量死亡。

  4、对变态技术不掌握或管护不到位,致使蝌蚪在进入二期变态时,对水质和水温未调控好,使幼蛙变态后,雄蛙变态率高于雌蛙变态率。

  5、对变态幼蛙进入三期变态时,未在池水边缘处和水面处设置调节附着物;未在池水边缘处设置防雨保湿带和防光净身带,致使进入三期变态幼蛙出现大量死亡。

  6、对变态幼蛙进入四期变态时,未在池水边缘一米处设置开口饵自取生态带并未采取无骨软饵开口技术手段,致使进入四期的大量变态幼蛙出现死亡。

  注:婴儿出生时胃和消化系统要经过三个调节期,第一期是液体期;第二期是软体期;第三期是硬体期。如果对婴儿我们就喂未加工的苹果、米饭等食物是否可行?

  7、未针对种蛙产完卵后休眠之习性为其创造休眠条件(防暑、保潮、保静休眠生态沟),使种蛙产完卵后自行数次往返寻找不到理想休眠地,体能消耗过大,虚脱而亡。

  提示:只有换位思考给产完卵后需休眠的种蛙创造理想的休眠条件,方能提高种蛙休眠成活率。

  (六)疫控方法不正确。发病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未真正了解林蛙发病死亡之诱因。经过几百例实践证明,林蛙病亡之诱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林蛙在生长周期中,养殖户为其营造的栖息条件、环境未对接林蛙生理变化和栖息习性。使林蛙新陈代谢出现问题,致使体内部分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死亡。如我们常见的“糖尿病”,“糖尿病”一般是不会致人死亡,而是病发症会致人死亡,其原因是人胰岛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代谢,糖质全部从尿中排除,其它器官长期缺少糖之营养质,故会引发病发症。水是人类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人类是靠口做为主要输送通道把水送入胃,而后通过胃进行分解到血液,而后通过血液运输各器官组织等,以此保证人类身体各器官组织正常运转代谢。我们人类的肢体每日是要新陈代谢的,肤表如用显微镜观察如网状,如果人类把肢体用油漆涂上,被涂处日久必会出现病变并影响整个身体和意识反应。如果我们人类长期补充不到水,体内各器官组织长期缺水,人类身体会不会发生病变致死亡?

  林蛙身体所需水分主要输入通道是靠肤表真皮组织多细胞腺体因子核来完成。如果林蛙栖息地植被不理想或未设有净身保湿生态带。因林蛙皮肤正常代谢分泌出黏液,其有一定粘度,必会附粘土质颗粒,使肤表真皮组织多细胞腺体因子核不能正常吸收到水分,25个小时—32个小时真皮组织细胞因子核出现死亡,使体肤表皮组织不能正常发挥代谢功能,各器官无水补充。同时也必会造成林蛙不能正常呼吸(因林蛙皮下多微细血管网是起到林蛙气体交换作用。由于林蛙是从水生转化为陆生过程中的动物,虽具备有在陆地生活的肺,但肺的结构不发达,每日仅能为血液提供氧气约30%左右。所以,林蛙就需要皮肤协助进行呼吸,并分泌黏液保持皮肤湿润和正常代谢呼吸),免疫力下降逐步发生各种疫病,在因子残核维持林蛙一段生命后,约在2个月—3个月间林蛙将出现死亡,尤其在高温之季死亡明显。

  第二个方面是林蛙在生长周期中,未有满足其营养饵条件,致使大量林蛙体内缺少多种营养而发生病变死亡。假定我们人类在生命周期中,长期仅食入一种食物,如白菜或鸡肉,那我们人类日久必会因缺少很多营养质而诱发体内部分器官病变。

  第三个方面是经常对蛙体进行浸体消毒或对蛙圈消毒,使林蛙抗病能力下降,在节气和温差产生一定变化时,因体质虚弱出现大批死亡。如在林蛙栖息周期中对蛙圈消毒,客观上必会存在很多死角(如林蛙肚皮附着地表处、肢体缝处等),在消毒过程中,林蛙是不可能按人的指令把腿展开并主动翻身让你对其全身彻底消毒,并且蛙舍内林蛙栖息条件的特殊要求和自然气候的特定条件,真菌必会短时死灰复燃。每消毒一次,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必会使林蛙抗体免疫力逐步下降。在现实社会中,每一次流感,为什么有的人就被传染上天天吃药,有的人为什么就没被传染上,这就是源于体质抗体的强弱。

  我们都知道,血液流动靠的是气的推动,如果气虚,血液就流动慢,血液里的杂质就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变黏、变酸,这样的血液流到哪,就会给哪带来疾病。如果林蛙所需立地条件不达标并营养饵不能足给,还经常消毒间接杀灭其体内外有益菌,林蛙必会体弱,气血不足,致使部分器官发生病变。比如有的人患上心脑血管病,其实根源不在心脑上,而在“血”。人体器官都是靠“血”来供给养分,运走代谢垃圾,一旦血液脏了、黏了,没形成板块之前,就会三高(血压、血脂、血黏),一旦形成板块,堵在心脏上,就是冠心病;堵在大脑上,就是脑中风。对于林蛙而言,如果林蛙体弱气虚,血液必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体内部分器官,其发生病变并致死亡也就必然了。

  为什么野生林蛙有的能活下来?是因为大自然具有一定自然形成符合林蛙栖息生存环境和存在大量含有不同营养质昆虫;为什么野生林蛙回捕率低,死亡率高?是因为大自然林蛙天敌较多,面积较大,林蛙不能近距寻找到理想栖息地,并且多数未捕食到足量、足养之饵。

  所以,人工养殖林蛙在疫控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先要治本。要从诱发林蛙发病导因入手。只有针对林蛙的习性为其营造最佳理想的栖息生存环境条件,并人工辅助营养饵保证其体内所需营养,最大限度少用药物不间接杀灭其有益菌,提高其免疫力,其发病率才会降低。如果不从林蛙发病导因入手进行控疫,仅采取林蛙发病后不断采用药物或消毒进行疫控,在短效杀灭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藻菌等)和动物性病原体(寄生虫、蠕虫等)的同时,又灭杀了林蛙内外有益菌。必会降低林蛙抗体,使林蛙体质下降发生病变致死亡。

  我们人类有病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有病就打针服药,不从发病导因入手,必然是治好复发,病了再治,越治体质越弱,越治成本越高。人工养殖林蛙在疫控方面,控发病源方为最佳疫控之方案。

  提示:人类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类有病可以救治。我们养殖林蛙最终目的是效益,如不控源,反反复复之治,成本必高,必影响之效益。

  (七)活性饵料不能保障并单一,使所饲养的林蛙不能正常发育,造成体弱抗病免疫力下降,逐步发生病变出现死亡。

  所以,在保饵和降饵成本方面,要本着“饵台设置合理饵不废”、“不惊减耗习接保体能”、“月差降饵成本保足量”、“人工辅助营养蛙肥壮”的饵保方法。

  提示:活性饵料与多营养饵保障方面,应该具不同饲养场地地况合理投入放养林蛙量,并且通过“味诱法”、“光诱法”、“自繁法”、“静眠法”、“月差降饵育肥法”及定期人工辅助营养饵等技术手段,方能保障所养殖的林蛙能正常食入足量饵料,降低饵料成本。不应选择饲养黄粉虫做为林蛙主饵。养殖林蛙应采取低投高效的发展方针,不应采取“高投高效”或“高投低效”的发展方针。林蛙是创效主项,饵料是辅助项,如果在辅助项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都超过主项,是养蛙还是养虫?一只林蛙卖20元,成本达到21元,是赔钱还是赚钱呢?

  (八)采取的林蛙越冬方法不正确,未针对林蛙冬眠习性为其创造理想的越冬条件,致使林蛙在越冬期间出现大量死亡。

  提示:建议采取如下任何一种方法,可使林蛙顺利度过冬眠期并可提高越冬成活率。

  1、如有泉水(眼),在水位不冻层不低于30公分,并在回填10公分左右河卵石前提下,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2、用开水和面碱处理后的果树叶并配有保湿设施在地窖内建池无水条件越冬,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3、用一种特殊药物,对越冬蛙处理后,可无水静眠6个月8个月,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4、在保温箱设置防聚物并设置定温设施,可使林蛙无水冬眠,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5、室内建越冬池并设置水温调节和散氧、排污等设施进行室内水中越冬,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6、在蛙圈综合池内进行林蛙越冬,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注:此适合中原以南地区林蛙养殖户选用。)

   三、部分林蛙养殖户失败的其他几个方面原因:

  1、管护不善,责任心不强,技术某环节经常出现问题并未能及时完善。

  2、用人不当,管理失控,岗位形同虚设,使技术和管理经常出现脱节。

  3、受自然灾害影响。

  4、人为投毒。

  5、对所涉全程技术摸索式养殖,出现问题,无力回天。

  6、从书本中边学边养,无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条件,出现问题,盲目就医。

  7、被骗引进不成熟的技术和劣质种蛙。

  8、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外思想压力而弃项。

  9、自身发生其他变故。

  特别说明:本文仅代表我个人之观点,因水平有限,肤浅之文必有不妥,敬请谅解。文意不否定国内其他同业智士之观点。不否定更先进之技术和能力之存在。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永远没有终点。我永远是大家的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3a8c5f69eae009581bec4b.html

《关于养殖中国林蛙失败原因解析 - 朱志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