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发布时间:2020-11-24 00:3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13年,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木叶

  【提问】树叶木叶的差别点在于,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在这里要比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3)“木叶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下结论——“木叶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树叶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

  【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字起于北朝(见《辞源》)。二、落英”“落红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

  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过渡语】:

  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

  《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树叶——木叶...

  落叶——木叶暗示性

  木叶——落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2、阅读*《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40c4d9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3.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