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篇

发布时间:2018-12-09 08:1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书笔记三篇

  读后感篇一:《大学》读后感

  《大学》是一本教科书式的中华典范。

  我们都身处大学,这次要谈的《大学》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生存。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焦躁, 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 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 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生存。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 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 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 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

  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

  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大学是教诲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精华,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读后感篇二:《打杂起步》读后感

  用心读了《打杂起步》之后,感觉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它是一篇工具文,教我如何做人做事;它是一把尺子,随时衡量我的工作是否完美;它是一碗心灵鸡汤,给我的工作注满了青春活力。

  对于《打杂起步》这篇文章,个人觉得打杂也是一种工作,工作并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有了这种想法后,对自己的工作也做了一下认识,意识到平常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在想,我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谨记以下几点: 一、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于陈居里这样一位高材生来说,当时却被安排到垂直炉去上三班倒,那是一件多么苦多么累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一点怨言,把打杂当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热爱着自己的工作。这事让我体会到,我应该从工作中去感受乐趣和激情,时刻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工作中,当我养成这种习惯后,我想在任何工作中都能发现其中的乐趣,久而久之,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另外,用开放的心态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别人的意见是对你最好的礼物,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气度,总觉得别人在挑剔你的话,你可能会丧失掉这个成长的好机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通过这次学习,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二、放弃责任就是放弃成功。陈居里经常替别人背黑锅,别人做错的事,都往他身上推,他从不辩解,默默地承担下来,可见他责任感很强,正因为他的责任感,最终也得到了认可。

  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会是一名优秀的员工。每个领导都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哪怕你是一名打杂的普通员工,只要你担当起了你的责任,你就是领导最需要的员工。只有那些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人可以不伟大,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我想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管是上级还是同事,都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不到信任,领导又怎么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呢!有了责任感,就会对工作有高要求,努力做到100分,这是一名员工拥有责任心的最好表现。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可以成就完美,有的时候是自己找很多理由借口来推托工作的不足,这些都将成为阻碍自我发展与进步的绊脚石。

  三、拒绝学习等于选择失败。其实,打杂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父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的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学习不仅是指一种对新知识、新的书本的学习,而且包括了对各种新的经验、新的观念的接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社会在发展,人的思维也不断的变化,如果我们老是活在已往的经验中,面对新的形势没有思想准备,这样很容易导致出错,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觉得我们得时刻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相信自己一定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一直坚持下去!

  本文让我印像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终究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终会不打杂。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终究是要‘打杂’,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同时,这句话也时刻激励着自己:打杂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才可能最终认可你的才干,愿意给你所期望的待遇。

  读后感篇三:《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

  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与做人,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

  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读书笔记三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1326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3.html

《读书笔记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