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靠什么起家靠“高考移民”起家的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4-03 12:38: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华为靠什么起家靠“高考移民”起家的历史名人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全省各地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上古时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远古时代参与“高考移民”的还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
  靠“高考移民”出头的
  大诗人
  在古代的高考移民中,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
  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座落在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紧邻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咸阳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出去渭南,而是去了芜湖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的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英语专业户口所在地报考。
  白居易之所以去亳州报考,就是因为当时安徽的那时录取率比较高。
  要知道,唐朝地球科学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分数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丘陵地区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
  大点诗人王维也是如此,他本应在本贯(籍贯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考试,但王维善弹静夜,博得了某公主的欢心,在其干预下,王维在京兆府应试。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
  不仅仅在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好像。北宋缺时则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中原地区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边疆考生缺而录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坛大腕欧阳修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大面积不过百小规模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低的省份100:1,录取率高的省份10:1。地域差别如此之大,自然让考生们眼红,纷纷玩起旧版的高考移民小游戏。
  
  清末状元实业家
  背后的猫腻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假户口,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称之冒籍。
  这把戏在过去风险不小,因为志愿古代考生必须互相做报,一个考生犯错误了事儿,其他家长也跟着倒霉,为了自身安全管理起见,大伙检举揭发的积极性都非常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户口的事儿给捅出来。
  但是,无论制度有多严,总是会有几条“大鱼”漏网。像我国近代的实业家、政治家、清末状元张謇,他在参加童生试时,也是冒籍考中的。
  张謇是江苏省海门县常乐镇人,那时海门属于江宁。由于其世代务农,祖上并无参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师宋璞斋的建议之下,认一如皋人为祖父,更名张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参加科举考试,顺利通过童生试中的县试、州试,时并且在最后院试时前十名,获得秀才称号。
  本来考中诸生是很高兴的事,谁知他冒认的祖父是一个抽大烟的破落户。此人为人阴险狡诈,借机向徐家勒索财物,为此张家负债累累,最初原本的小康之家几乎倾家荡产。这还不算,由于后来向张家索财遭拒,“祖父”还不止一次向官府告发张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张謇发觉官府要拘押他,就连夜冒雨潜逃。
  最终张謇终于在忍无可忍的终情况下,主动请求革黜秀才身份,让其回通州原籍考试。他的这种做法了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最后经礼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张謇被划归通州本籍秀才。光绪十一年,张謇中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得中状元。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冒籍的类型和冒籍的案件即使案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哪种类型,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通过冒籍这种方式能够金榜题名。但这样一来,必然给冒籍地的士子造成不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fdd710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cb.html

《华为靠什么起家靠“高考移民”起家的历史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